第221頁
林依奇道:“只學兩門課,還緊?”又嗔道:“你以為我願意?女孩子家,及笄就要說婆家,她今年三歲,再不抓緊,更有她著急的。”
及笄是十五,今年三歲,還有足足十二年,時間寬裕得很,張仲微不明白林依為何這般焦慮,待見了桌上的課程表,才恍然大悟,那張紙上,密密麻麻列了好些課程,有認字、寫字、繡花、fèng補、彈琴、畫畫……挨著數下來,足有十來項,就算一年學一門,十二年還學不完,怪不得林依要這般著急。
張仲微舉著那張表,哭笑不得:“娘子,你在祥符時,可從來沒起過這念頭,怎麼一來蘇州,就跟變了個人似的?”
林依不好意思道:“到這裡後,也結交了幾戶人家,那家世家境,還不如我們呢,卻將幾個小娘子教得極為出眾,把我們家玉蘭比下去了。”她說完,又朝玉蘭學習的那間屋子一指,叫張仲微看那女門客,道:“那還是家道中落的呢,你瞧瞧那通身的本事。”
張仲微能理解林依的心情,她是琴棋書畫一樣不會,僅有寫字一項,勉強過關,如今朝蘇州才女們中間一站,覺得自慚形愧,生怕閨女將來也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才想從小就抓起來。
他摟著林依坐下,道:“從嬸娘到八娘子,難道你還沒瞧出點甚麼來?”
林依不解其意,愣道:“這與她們有甚麼干係?”
張仲微與她解釋了一番,大意是,女子在夫家能不能立足腳,一是靠娘家,二是靠為人處事的能耐,至於甚麼才情,能頂幾分用處?
他講完,又自信滿滿地道:“就憑我們張家如今的聲望,還擔心玉蘭尋不著好婆家?不知多少人爭搶著要呢。”
林依看著他,表情有些奇怪,問道:“你講了這麼一大篇,究竟甚麼意思?”
張仲微摸了摸腦袋,眼睛不敢看她,道:“那些課程,不必學了罷,瞧你把玉蘭拘得沒了點活潑樣子。”
林依看著他笑了:“琴棋書畫你說用不著,那讀書寫字學不學?”
張仲微仔細想了想,道:“這個還是要學的,不然將來嫁了人,我與她寫信去,她看不懂,怎辦?”
林依笑倒在他身上,打趣道:“你就把她嫁在屋後頭,連書信都省了。”
她一句玩笑話,卻叫張仲微當了真,開始思索,挑哪樣的人家,才有進嫁的可能。
林依見他愛女如痴,不願理他,挺著肚子起身,將那張課程表看了又看,到底還是一樣心疼女兒,揉作一團,扔了。從此玉蘭兩年內的課程,只剩下一門,除了下午認認字,其他時間都是同張仲微捉迷藏,盪鞦韆,賴著要隨他出門,也不知是誰給誰的樂趣更大。
蘇州幸福生活二 再為父母
端午將至,張家上下忙碌,準備過節。大宋的端午,不是從五月初五開始,而是從五月初一——“端一”開始過起,自這日起,市面上開始賣桃賣柳、葵花、蒲葉、佛道艾等節日物品,都擺上了櫃檯,或由小販經紀提籃,沿街叫賣。
玉蘭嘴饞,張仲微又要送禮,林依提前包了粽子,鹹的甜的,盡使些精貴材料,煮了滿滿一大鍋。
他們家送禮,別人家也一樣,到了五月初二,家裡堆滿了別家送來的粽子,樂了玉蘭,卻讓林依哭笑不得。
又有些道觀,備了經筒、符袋、靈符、捲軸、巧粽、夏桔等物,送贈貴宦之家,張仲微的職位在蘇州舉足輕重,自然也收到了好幾份,多到堆放不下,林依只好命人準備了一個香案,凡此類物事送來,全放上去供著。
到了端三,張家有驚喜,青苗竟自祥符到蘇州,千里迢迢送催生禮來了。大宋習俗,每當女子懷孕月份將滿之時,須由娘家父母親、舅舅、姑姑,送禮催生。林依父母早逝,族人亦無走動,青苗想著,自己作為她唯一的娘家妹子,送催生禮雖然不太合規矩,但總比沒人送的好,於是就把時昆留在家中照看出生剛四個月的閨女,自己帶了僕從,趕到蘇州來了。
林依此時已到了生產的月份,聽說青苗來送催生禮,感動莫名,親自到門口迎她。青苗忙扶了她胳膊,小心翼翼朝里走,林依卻推開她,笑道:“叫青梅扶我便得,你瞧瞧我這院子,比起祥符後衙如何?”
青苗舉目望去,只見粉牆黛瓦,奇石異樹,果然與祥符景象大為不同。待得進到廳里,地上的青磚,竟是雕了花鳥魚蟲的,讓她驚讚不已:“這院子這般講究,姐姐果然是享福來了。”
二人坐定,小丫頭捧上催生禮,一隻銀盆,蓋著錦繡巾,巾上放著花朵,還有一張畫了五男二女花樣的糙帖子。林依掀開錦繡巾,盆里盛著一束粟杆,她想起生玉蘭時,這些習俗都不曾經歷過,不禁一陣心酸,一陣感動,隔著銀盆攥了青苗的手,開口時卻是嗔怪語氣:“你家閨女才四個月,實在不該丟下她,獨自跑過來。”
青苗動容道:“若無姐姐成全,我哪有今日,更不會有她。”
二人敘舊一時,玉蘭做完功課,跑到廳里來邀功:“娘,我今日認了十個字,爹誇我聰敏,要帶我上街去耍。”
林依叫她與青苗行禮,笑道:“你瞧她這得意樣兒,真不知隨了誰。”一抬頭,瞧見張仲微跟在玉蘭後頭進來了,便補了一句:“都是她爹慣的。”
張仲微認為女兒就是要嬌養,若自個兒都不疼,還能指望去了婆家會受到看重?他存著這樣的心思,所以不但沒反駁林依的話,反而得意洋洋笑了一笑,抱起玉蘭,問她想上街買甚麼。
青苗過來與他見禮,笑道:“我家那個,時昆也是寶貝得緊。”
張仲微受了她的禮,謝她來催生,又問家中可安好。三大一小聊了一時,林依見青苗面露疲乏,便命青梅帶她到前面院子去歇息。
張仲微進門時,手裡就攥著一樣物事,此刻見廳里沒了旁人,便將拳頭舉到林依面前,攤開,掌心一枚“催生符”。
林依拿起來看了看,問道:“你特意到廟裡去求的?”
張仲微點了點頭,幫她掛到脖子上,道:“這是保母子平安的,據說靈驗得很。”又道:“還有一首催生歌,我念給你聽——一烏梅三巴豆七胡椒,細研爛搗取成膏。酒醋調和臍下貼,便令子母見分胞。”念完,又要起身,說去照著這首“催生歌”,親手調那催生膏藥。
林依對甚麼符呀膏的,並不大相信,但難得自家官人有關愛之心,難道還攔著,於是便讓他去了。
因青苗來了,林依有了人陪,張仲微便在端午這天,帶玉蘭去逛街,逛到晚上,扛了三隻箱子進家門,打開來看時,全是孩子頑的玩意。
張仲微將其中一箱送了青苗,叫她帶回去與孩子頑。青苗倒是笑著收了,林依卻嗔怪道:“來去路迢迢,讓她大老遠地帶一箱子玩意回去,不是難為人麼?”
張仲微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腦袋,強詞奪理道:“她帶的有下人,又不消她扛。”
到底是一份心意,林依也不好多說他,便走去看另外兩箱,有一箱裡頭盛的是些陶瓷做的娃娃、泥捏的嬌惜,並一大包小點心,鹽豆兒、破麻糖、風糖餅,還有一個小玉蘭扒在箱子邊上,眼巴巴瞧著,一看就是給她買的物事。
另外那隻箱子,林依就看不明白了,裡面既與玉蘭那箱一模一樣的陶瓷娃娃、泥嬌惜,也有木片做的帆船,竹子做的竹馬,還有一堆鑼兒、刀兒、槍兒之類。
張仲微一面拿糖與玉蘭,一面笑著解釋:“這胎還不知是男是女,所以男孩兒女孩兒愛頑的玩意,我都買了些,以免遺漏。”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林依仍舊疑惑:“女孩兒愛的玩意,玉蘭那箱裡已經有了,何必再買一套?”
張仲微責怪她道:“若真生個女孩兒,與玉蘭一樣都是咱們的閨女,怎能厚此薄彼,讓她頑些舊的。”
青苗聽了,感嘆道:“都說我們家時昆寵孩子,我看還不及姐夫半分。”
林依見張仲微這般舉動,嘴上雖怪他浪費,心裡卻是高興的,趁機還教導小玉蘭,爹爹疼她,將來要孝順。
林依瞧完玩意,命人收起,又吩咐廚房擺飯,準備過節。端午乃是大節,時人極為看重,夜幕降臨,仍有小販沿門叫賣,張仲微好心,使人去買了些回來,好叫他們早些回家團聚。林依由青苗扶著,走去瞧門上懸掛的艾糙天師,與玉蘭講端午節的典故。
一時飯菜上桌,幾人團團圍坐,想到如今大家都是和和美美,吃起粽子來,格外香甜。明月當空,張仲微吃了兩杯酒,詩興大發,搖頭晃腦,惹得林依和青苗偷笑不止,陪他胡鬧到夜深。
玉蘭早就撐不住,叫奶娘抱去睡了,林依也覺得身子疲乏,正要去睡,起身時卻腹中一痛,發作起來。
雖然來得突然,但卻是足月,加上他們又都是經歷過生產的,因此並不驚慌,張仲微一把抱起林依,送到產房,青苗則分派起事務來,一面打發人去請產婆,一面命廚房燒備湯。
那些產婆,是一早就請好的,只是因今日是端午,才放了她們的假,許她們回家過節去了。她們都是有經驗的人,曉得林依的產期就在這幾天,因此張家來人一叫,馬上就動身,很快便至產房。
張仲微已不是頭一回當爹,但那份緊張勁兒,卻絲毫不曾減,在產房外踱來踱去,好不焦急。林依進去個把時辰後,產房內漸漸傳來呼痛聲,產婆的指導聲,張仲微一心急,奔到門口,拍著門板喊話道:“娘子,你放心,就算你生了閨女,我也不納妾,你莫要著急,慢慢生。”
產房內外哄堂大笑,朝內端熱水的小丫頭手一顫,一盆水灑了一半;產婆彎著腰,忘了喊吸氣吐氣;林依正在使勁兒,嘴角一彎,泄了力。
產婆眼瞧著不是事兒,趕出來,叉著腰命令張仲微躲遠些,莫要搗亂。青苗連忙從產房裡出來,將張仲微推到了院子外面去,又與他講了些厲害關係。
張仲微聽說生孩子是鬼門關,不得打擾,被唬住了,不敢再進院,只好在角門處站著。他正伸著腦袋朝內張望,突然聽見角落裡有人議論,講的是“五月初五產子,男害父,女害母”。這是大宋廣為流傳的說法,意思是,五月初五這天生的孩子,若是男孩兒,克父,若是女孩兒,則克母。
張仲微讓這番議論分了神,暗道,雖然他不介意生男還是生女,但既然生閨女要克母,為了林依的安全著想,還是生兒子罷。
及笄是十五,今年三歲,還有足足十二年,時間寬裕得很,張仲微不明白林依為何這般焦慮,待見了桌上的課程表,才恍然大悟,那張紙上,密密麻麻列了好些課程,有認字、寫字、繡花、fèng補、彈琴、畫畫……挨著數下來,足有十來項,就算一年學一門,十二年還學不完,怪不得林依要這般著急。
張仲微舉著那張表,哭笑不得:“娘子,你在祥符時,可從來沒起過這念頭,怎麼一來蘇州,就跟變了個人似的?”
林依不好意思道:“到這裡後,也結交了幾戶人家,那家世家境,還不如我們呢,卻將幾個小娘子教得極為出眾,把我們家玉蘭比下去了。”她說完,又朝玉蘭學習的那間屋子一指,叫張仲微看那女門客,道:“那還是家道中落的呢,你瞧瞧那通身的本事。”
張仲微能理解林依的心情,她是琴棋書畫一樣不會,僅有寫字一項,勉強過關,如今朝蘇州才女們中間一站,覺得自慚形愧,生怕閨女將來也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才想從小就抓起來。
他摟著林依坐下,道:“從嬸娘到八娘子,難道你還沒瞧出點甚麼來?”
林依不解其意,愣道:“這與她們有甚麼干係?”
張仲微與她解釋了一番,大意是,女子在夫家能不能立足腳,一是靠娘家,二是靠為人處事的能耐,至於甚麼才情,能頂幾分用處?
他講完,又自信滿滿地道:“就憑我們張家如今的聲望,還擔心玉蘭尋不著好婆家?不知多少人爭搶著要呢。”
林依看著他,表情有些奇怪,問道:“你講了這麼一大篇,究竟甚麼意思?”
張仲微摸了摸腦袋,眼睛不敢看她,道:“那些課程,不必學了罷,瞧你把玉蘭拘得沒了點活潑樣子。”
林依看著他笑了:“琴棋書畫你說用不著,那讀書寫字學不學?”
張仲微仔細想了想,道:“這個還是要學的,不然將來嫁了人,我與她寫信去,她看不懂,怎辦?”
林依笑倒在他身上,打趣道:“你就把她嫁在屋後頭,連書信都省了。”
她一句玩笑話,卻叫張仲微當了真,開始思索,挑哪樣的人家,才有進嫁的可能。
林依見他愛女如痴,不願理他,挺著肚子起身,將那張課程表看了又看,到底還是一樣心疼女兒,揉作一團,扔了。從此玉蘭兩年內的課程,只剩下一門,除了下午認認字,其他時間都是同張仲微捉迷藏,盪鞦韆,賴著要隨他出門,也不知是誰給誰的樂趣更大。
蘇州幸福生活二 再為父母
端午將至,張家上下忙碌,準備過節。大宋的端午,不是從五月初五開始,而是從五月初一——“端一”開始過起,自這日起,市面上開始賣桃賣柳、葵花、蒲葉、佛道艾等節日物品,都擺上了櫃檯,或由小販經紀提籃,沿街叫賣。
玉蘭嘴饞,張仲微又要送禮,林依提前包了粽子,鹹的甜的,盡使些精貴材料,煮了滿滿一大鍋。
他們家送禮,別人家也一樣,到了五月初二,家裡堆滿了別家送來的粽子,樂了玉蘭,卻讓林依哭笑不得。
又有些道觀,備了經筒、符袋、靈符、捲軸、巧粽、夏桔等物,送贈貴宦之家,張仲微的職位在蘇州舉足輕重,自然也收到了好幾份,多到堆放不下,林依只好命人準備了一個香案,凡此類物事送來,全放上去供著。
到了端三,張家有驚喜,青苗竟自祥符到蘇州,千里迢迢送催生禮來了。大宋習俗,每當女子懷孕月份將滿之時,須由娘家父母親、舅舅、姑姑,送禮催生。林依父母早逝,族人亦無走動,青苗想著,自己作為她唯一的娘家妹子,送催生禮雖然不太合規矩,但總比沒人送的好,於是就把時昆留在家中照看出生剛四個月的閨女,自己帶了僕從,趕到蘇州來了。
林依此時已到了生產的月份,聽說青苗來送催生禮,感動莫名,親自到門口迎她。青苗忙扶了她胳膊,小心翼翼朝里走,林依卻推開她,笑道:“叫青梅扶我便得,你瞧瞧我這院子,比起祥符後衙如何?”
青苗舉目望去,只見粉牆黛瓦,奇石異樹,果然與祥符景象大為不同。待得進到廳里,地上的青磚,竟是雕了花鳥魚蟲的,讓她驚讚不已:“這院子這般講究,姐姐果然是享福來了。”
二人坐定,小丫頭捧上催生禮,一隻銀盆,蓋著錦繡巾,巾上放著花朵,還有一張畫了五男二女花樣的糙帖子。林依掀開錦繡巾,盆里盛著一束粟杆,她想起生玉蘭時,這些習俗都不曾經歷過,不禁一陣心酸,一陣感動,隔著銀盆攥了青苗的手,開口時卻是嗔怪語氣:“你家閨女才四個月,實在不該丟下她,獨自跑過來。”
青苗動容道:“若無姐姐成全,我哪有今日,更不會有她。”
二人敘舊一時,玉蘭做完功課,跑到廳里來邀功:“娘,我今日認了十個字,爹誇我聰敏,要帶我上街去耍。”
林依叫她與青苗行禮,笑道:“你瞧她這得意樣兒,真不知隨了誰。”一抬頭,瞧見張仲微跟在玉蘭後頭進來了,便補了一句:“都是她爹慣的。”
張仲微認為女兒就是要嬌養,若自個兒都不疼,還能指望去了婆家會受到看重?他存著這樣的心思,所以不但沒反駁林依的話,反而得意洋洋笑了一笑,抱起玉蘭,問她想上街買甚麼。
青苗過來與他見禮,笑道:“我家那個,時昆也是寶貝得緊。”
張仲微受了她的禮,謝她來催生,又問家中可安好。三大一小聊了一時,林依見青苗面露疲乏,便命青梅帶她到前面院子去歇息。
張仲微進門時,手裡就攥著一樣物事,此刻見廳里沒了旁人,便將拳頭舉到林依面前,攤開,掌心一枚“催生符”。
林依拿起來看了看,問道:“你特意到廟裡去求的?”
張仲微點了點頭,幫她掛到脖子上,道:“這是保母子平安的,據說靈驗得很。”又道:“還有一首催生歌,我念給你聽——一烏梅三巴豆七胡椒,細研爛搗取成膏。酒醋調和臍下貼,便令子母見分胞。”念完,又要起身,說去照著這首“催生歌”,親手調那催生膏藥。
林依對甚麼符呀膏的,並不大相信,但難得自家官人有關愛之心,難道還攔著,於是便讓他去了。
因青苗來了,林依有了人陪,張仲微便在端午這天,帶玉蘭去逛街,逛到晚上,扛了三隻箱子進家門,打開來看時,全是孩子頑的玩意。
張仲微將其中一箱送了青苗,叫她帶回去與孩子頑。青苗倒是笑著收了,林依卻嗔怪道:“來去路迢迢,讓她大老遠地帶一箱子玩意回去,不是難為人麼?”
張仲微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腦袋,強詞奪理道:“她帶的有下人,又不消她扛。”
到底是一份心意,林依也不好多說他,便走去看另外兩箱,有一箱裡頭盛的是些陶瓷做的娃娃、泥捏的嬌惜,並一大包小點心,鹽豆兒、破麻糖、風糖餅,還有一個小玉蘭扒在箱子邊上,眼巴巴瞧著,一看就是給她買的物事。
另外那隻箱子,林依就看不明白了,裡面既與玉蘭那箱一模一樣的陶瓷娃娃、泥嬌惜,也有木片做的帆船,竹子做的竹馬,還有一堆鑼兒、刀兒、槍兒之類。
張仲微一面拿糖與玉蘭,一面笑著解釋:“這胎還不知是男是女,所以男孩兒女孩兒愛頑的玩意,我都買了些,以免遺漏。”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林依仍舊疑惑:“女孩兒愛的玩意,玉蘭那箱裡已經有了,何必再買一套?”
張仲微責怪她道:“若真生個女孩兒,與玉蘭一樣都是咱們的閨女,怎能厚此薄彼,讓她頑些舊的。”
青苗聽了,感嘆道:“都說我們家時昆寵孩子,我看還不及姐夫半分。”
林依見張仲微這般舉動,嘴上雖怪他浪費,心裡卻是高興的,趁機還教導小玉蘭,爹爹疼她,將來要孝順。
林依瞧完玩意,命人收起,又吩咐廚房擺飯,準備過節。端午乃是大節,時人極為看重,夜幕降臨,仍有小販沿門叫賣,張仲微好心,使人去買了些回來,好叫他們早些回家團聚。林依由青苗扶著,走去瞧門上懸掛的艾糙天師,與玉蘭講端午節的典故。
一時飯菜上桌,幾人團團圍坐,想到如今大家都是和和美美,吃起粽子來,格外香甜。明月當空,張仲微吃了兩杯酒,詩興大發,搖頭晃腦,惹得林依和青苗偷笑不止,陪他胡鬧到夜深。
玉蘭早就撐不住,叫奶娘抱去睡了,林依也覺得身子疲乏,正要去睡,起身時卻腹中一痛,發作起來。
雖然來得突然,但卻是足月,加上他們又都是經歷過生產的,因此並不驚慌,張仲微一把抱起林依,送到產房,青苗則分派起事務來,一面打發人去請產婆,一面命廚房燒備湯。
那些產婆,是一早就請好的,只是因今日是端午,才放了她們的假,許她們回家過節去了。她們都是有經驗的人,曉得林依的產期就在這幾天,因此張家來人一叫,馬上就動身,很快便至產房。
張仲微已不是頭一回當爹,但那份緊張勁兒,卻絲毫不曾減,在產房外踱來踱去,好不焦急。林依進去個把時辰後,產房內漸漸傳來呼痛聲,產婆的指導聲,張仲微一心急,奔到門口,拍著門板喊話道:“娘子,你放心,就算你生了閨女,我也不納妾,你莫要著急,慢慢生。”
產房內外哄堂大笑,朝內端熱水的小丫頭手一顫,一盆水灑了一半;產婆彎著腰,忘了喊吸氣吐氣;林依正在使勁兒,嘴角一彎,泄了力。
產婆眼瞧著不是事兒,趕出來,叉著腰命令張仲微躲遠些,莫要搗亂。青苗連忙從產房裡出來,將張仲微推到了院子外面去,又與他講了些厲害關係。
張仲微聽說生孩子是鬼門關,不得打擾,被唬住了,不敢再進院,只好在角門處站著。他正伸著腦袋朝內張望,突然聽見角落裡有人議論,講的是“五月初五產子,男害父,女害母”。這是大宋廣為流傳的說法,意思是,五月初五這天生的孩子,若是男孩兒,克父,若是女孩兒,則克母。
張仲微讓這番議論分了神,暗道,雖然他不介意生男還是生女,但既然生閨女要克母,為了林依的安全著想,還是生兒子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