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統的弟弟”,話是以玩笑口吻說出來的,而現實卻又不能令人輕忽--這畢竟是鐵的事實。因此,當蔣經國病逝之後,這位“總統的弟弟”在台灣政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國民黨第十三屆代表大會召開前夕,黨內權力角逐相當激烈。當時,各方面一致看好蔣緯國,認為他肯定進入中央委員會,並將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常委。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李登輝的幕後操縱下,在台灣各派政治勢力相互角逐又相互利用的情勢下,蔣緯國十分微妙地被擠出了權力圈的核心,甚至連“中央委員”都沒當上。

  1990年,蔣緯國競選“副總統”,卻因為“軍火案”而敗北。這樁軍火案,可以說徹底斷送了蔣緯國的政治前程。

  蔣家王朝的終結,應當以蔣經國的去世為標誌。從這以後,台灣開始了“李登輝時代”。李登輝之所以能在台灣政壇上官運亨通,首先得益於蔣經國所推行的“本土化”用人政策;他後來能登上台灣政權之巔也是緣於蔣經國的一手提拔。然而,李登輝對待蔣經國的“知遇知思”卻絲毫未存“報答”之心,他上台之後,立即致力於擺脫“蔣家王朝”陰影,期以建立一個以自己的意志為核心的“李氏江山”。

  李登輝繼任“總統”,是依“法”行事,無可爭議的。可是,李登輝深知台灣的國民黨黨權即等於政權,沒有黨權,就很難在政界發號施令。因此,新“總統”上任伊始,在首先摸清了軍方支持自己的底牌後,李登輝立即把手伸向了黨權。由於黨權的重要,蔣經國死後第二天,國民黨上層就開始為推舉國民黨代理主席的事明爭暗鬥起來。

  1988年1月14日,台灣《聯合報》就台灣執政黨主席繼任問題發表了報導,認為李不會當選國民黨代理主席。l月 16日,合眾社卻從台北發出一則快訊說“現在31位中常委幾乎全都支持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下任主席。”事後,國民黨發言人雖曾出面闢謠,但輿論已十分有利於李登輝。

  1月18日,國民黨力主革新的少壯派人物趙少康發動 39名黨內增額“立法委員”連署聲明,呼籲支持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19日,以王應傑為首的22名增額“國大代表”及數十名“監察委員”也竟相效仿。與其同時,國民黨內高層人物也就主席人選問題進行緊張的幕後協調。最後,由俞國華領銜,全體中常委一致簽署了推選李登輝代理主席案。

  不料1月26日晚,宋美齡從士林官邸給俞國華、李煥發出一封信,表示反對在“國喪”期間解決主席繼任人選問題,建議延期至十三屆全會依黨章選舉產生黨主席。27日凌晨,她又給李煥掛電話。語氣堅決地重申自己的意見。由於宋美齡出面干涉,整個形勢又驟然逆轉。1月26日,俞國華、李煥連夜會商,卻無法作出決定。他們也知道臨陣變卦不妥,但誰也不敢去得罪蔣老太。27日晨,俞國華、李煥再度磋商,但仍拿不出結果。快要開會前,兩人才終於達成一致,決定暫時不提代理主席案,等蔣經國的喪事結束後再相機行事。

  眼看代理主席提案就要夭折,誰知半路又殺出一個程咬金,使形勢又一次發生了逆轉。27日上午9時,國民黨中常會準時開始。正常議程完畢後,坐在會議主席余紀忠身邊的宋楚瑜遞一張紙條給他,問他:“提不提?”余紀忠剛搖搖頭,宋楚瑜便霍然起身,慷慨陳詞。他說,為了黨的安定團結和未來命運,這次中常會應該立即討論推舉李登輝為代理黨主席的提案。既然有人放了第一炮,其他人膽氣頓壯,紛紛言是。於是余紀忠清提案人俞國華首先發言。俞國華見事已至此,也只好順水推舟,把代理黨主席提案向大會提出。最後,與會的27名中黨委以全體起立的形式表示同意,正式通電由李登輝代理黨主席。推選代理主席這齣戲終於落幕。

  至此,李登輝基本上把台灣的黨、政、軍權集於一身,台灣政壇上的這匹“黑馬”於是徹底出欄了。

  “李登輝時代”雖已來臨,然而根底尚且不深。而隨著蔣經國的故去,蔣家自蔣介石開始的長達半個世紀的顯赫風光,雖基本上冷落消逝,但還未最終劃上句號。

  當時,蔣氏家族第一代惟一剩下的成員是宋美齡,已年屆90歲,連走路都十分艱難,不堪身膺重任。

  蔣家第三代中,蔣經國的長子蔣孝文,臥病已久,在政治上早已宣告“死刑”。

  蔣經國的次子蔣孝武,因“江南命案”影響極壞,蔣經國在世時,無人敢在台灣公開妄置一詞。但距蔣經國去世才3個多月,台灣一部分“立法委員”就提議叫蔣孝武到“立法院”去澄清他是否系“江南命案”的幕後主使人。此提案雖因人多數“立法委員”不同意而未通過,但蔣孝武的政治形象卻受到了更大的損害。同時,因“江南命案”而被外放台灣駐新加坡商務副代表,縱使國民黨十三大後能奉調返台,終因職位不高也不可能擠人權力核心。

  三子蔣孝勇因涉嫌特權承包工程,被民進黨“立法委員”吳淑珍抨擊得體無完膚,不獨在政治上毫無資本可言,恐怕在經濟上都不易有立足之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