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是鑑於土耳其的漫長交通線。但是,土耳其人繼續利用美、英之間在土耳其合作的重要性方面的意見分歧。①他們要求英國加派一倍的皇家空軍中隊,並要求獲得大量武器裝備,據估計,就算能辦得到的話,這些裝備從英國運到土耳其,也將需要四個月時間。②1944年1月,談判陷入僵局,這時,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可能建議過“最好是中斷360談判並斷絕友好關係”,對此艾登回答說,此刻不能採取這一步驟,而必須“儘量把這一件難辦的事辦好”。③英國陸、空軍代表團於1944年2月3日離開土耳其。《泰晤士報》駐安卡拉記者9日報導說,盟國中的一些方面近來已開始懷疑,土耳其的這些辯解和要求是否僅僅是“玩弄手法,以逃避”英土聯盟所規定的各項義務,與此同時,一位盡職的土耳其新聞記者艾哈邁德·埃明·亞爾曼連忙駁斥說,英國運交土耳其的軍火大大低於他們所答應的數字,而且,有些是有缺點的;④ 而當3月1 日宣布英、美已停止向土耳其供應軍火的消息時,一位未來的土耳其外交部長寫道:“好象他們以為土耳其為了得到區區幾便士的軍火就可以指望它會在某一時刻將自己的手腳都捆綁起來,跳入火坑內。..英國難道竟設想上耳其也會扮演它的印度和非洲僱傭軍的角色嗎?”①人們將回想起,根據1941年10月9日克洛迪烏斯協議的規定,德國在履行了向土耳其提供軍火的保證情況下,就應從1943年1月15日起自土耳其獲得相應比例的鉻的供應。②德國曾想方設法來履行它在合同中一方的義務,並提供給土耳其一億馬克的補充信貸用來購置軍用品。1941年希臘陷落後,由於恐慌而被土耳其炸毀的橫跨馬里查河通往保加利亞的鐵路橋樑,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得到了修復,並於1943年間通車,德國還供給土耳其一些機車和車皮,以便利商品交換。因而到1944年2月底,德國獲得了將近六萬二千噸的鉻,而且交貨數量實際上還在增加。③關於英、美政府阻止這種交易採取的步驟,已在前面的一章里敘述過了。④1944年4月14日英、美大使分別遞交給土耳其內容相同的照會,警告他們除非停止對德國戰略物資的供應(除了鉻之外還包括棉361花、銅和鉻黃),否則將實行封鎖,①土耳其政府這時終於屈服了。兩① 見赫爾:《回憶錄》,第2 卷,第1370 頁。② 威爾遜:《1943 年2 月16 日至1944 年1 月8 日的中東戰役》,第303—314 段;參閱同一作者的《海外八年》,第187 頁。③根據馮·巴本所述,以“西塞羅”文件為依據( 《回憶錄》,第516 頁,並參閱第514 頁),雖然他的記述看來把英國大使在1943 年12 月置於無法忍受的地位。馮·巴本還將1944 年1 月中旬土耳其總參謀長費弗齊·查克馬克元帥的退休歸因於英國的壓力(第519—520 頁)。④《祖國報》(Vatan),1944 年2 月11 日。另一方面,威爾遜將軍於1944 年2 月11 日聲稱,自阿達納協議簽訂以來,除了給土耳其三十三萬噸貨物供其軍用和民用之外,中東司令部還運送給它一千三百輛汽車、三百輛坦克、二千三百門大炮以及十萬零八千噸補給品;或許土耳其的運輸工具無法運輸他們所想要的那個數量( 《1943 年2 月16 日至1944 年 1 月8 日中東的戰役》,第308—312 段)。①內吉梅丁·薩達克,於1944 年3 月2 日的《晚報》(Aksam)。② 見上文,原著第31 頁,第82 頁。③ 1944 年4 月8 日的《泰晤士報》,4 月11 日的《曼徹斯特衛報》;議會問題,1944 年4 月18 日(下院辯論,第5 輯,第399 卷,第7—8 欄)。很難抹煞這種印象,即為了最終防範蘇聯,土耳其首先是想獲得軍火,不管其來自什麼地方④ 見上文,原著第82—86 頁,① 據6 月11 日??報導,德土貿易談判已達成一項協議,規定將土耳其對德國的銅、棉花、油菜籽和皮革制

  天后土耳其政府答覆說,他們將在“他們物質資源的可能範圍內”協助他們的盟友;但是到了20 日,梅內門吉奧盧出人意外地宣布,立即全面中止對軸心國出口鉻礦。② 土耳其政府現在似乎才意識到了,部分由於蘇聯巧妙地利用西方盟國之間的意見分歧,從而把盟國從巴爾於地區引開,部分由於土耳其人缺乏膽量採取更有信心的機會主義以取得更大的好處,土耳其實際上就象任何其他中立國一樣陷於孤立,在這種困境下,土耳其政府始於5 月間試圖同他們可怕的鄰邦蘇聯修好,但是碰了一鼻子的灰。③ 6 月初,由於十二艘德國艦隻通過海峽自黑海駛往愛琴海(這些船隻通過海峽時被解除了輕型武裝,事後可以重新裝備起來),英土之間又發生了新的摩擦。英國政府認為,由於有關的兩種船上具有這種裝備,這種船隻就應被看作為戰艦或輔助艦,根據1936 年蒙特勒公約第十九款的規定,此類船隻是禁止通行的。①可是,當英國駐土耳其大使抗議土耳其當局只是“草率檢查敷衍了事”時,土耳其政府堅持聲稱,經過檢查他們不能證明這些船隻不是商船。因為估計到會有更多的這種德國艦隻將通過海峽,英國大使於6 月9 日進一步就此事提出抗議,指出:“英國政府對於土耳其政府幫助德國政府進行這種明顯的軍事調動一事深感不安。”伊諾努總統答應重新調查這一整個事件。②土耳其內閣大部分成員主張要對英國讓步;但外交部長梅內門吉奧盧似乎曾爭辯說,依照蒙特勒公約,這些船隻是准許通過的,他似乎還反對作出任何會在今後用那個條約來貶低土耳其威信的讓步。6 月15 日,梅內門吉奧盧辭職,由薩拉若盧擔任臨時外交部長。第五節土耳其參戰如今第二戰場既已開闢,英國駐華盛頓大使遂於1944 年6 月23 日要求美國支持它一起來迫使土耳其完全斷絕同德國的外交以及經濟關係。土耳其政府這時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進行討價還價,作為與德國斷絕關的系交換條件,它要求英、美不僅保證為土耳其出口剩餘物資提供市場並給它供應必需的進口物資,而且還要求作為一個同等盟邦在和平會議上占一席位。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已獲知英國的建議,於是抗議說,這不符合前幾年達成的促品的出口量比前一年減少了一半( 《每日電訊報》,1944 年6 月12 日)。② 他在議會的發言確是煞費苦心地想“挽回面子”:“1941 年底,德國要求享有和英國同樣的特權,從而可從土耳其的中立中得到好處。..一個交戰國照會一個中立國,要求它不得將這種或那種原料賣給某一國家,這種作法可能會引起有關中立國家的主權問題,並可能引起許多爭論。但按照我們在1939 年奉行的而且至今仍在貫徹的政策,以及根據我們1939 年同英國簽署的條約,我們並不是一個中立國家。在這方面,我們有必要把盟國的照會視作不是給一個中立國的,而是給英國及其盟國的一個盟友的”( 《泰晤士報》,1944 年4 月21 日)。亞爾曼機敏地附和了梅內門吉奧盧的說法,他寫道( 《祖國報》,1944 年4 月21 日),土耳其對德國出口鉻礦一向是經盟國同意的;“然而,一旦盟國——土耳其的盟友——改變念頭並認為鉻礦是一種將會刺透盟國士兵心臟的武器,那麼對土耳其來說,只有採取一個步驟的可能——就是斷絕供應。”③ 見《概覽,1939—1946 年:戰時中東》,第450—451 頁。①參閱上文,原著第353 頁注②(即本書第559 頁注②——譯者)。②艾登在下院的發言,1915 年6 月14 日(下院辯論,第5 輯,第400 卷,第1986—1988 欄);參閱馮·巴本的報告( 《回憶錄》,第526—527 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