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使土耳其參戰的“三巨頭”協議的精神。美國國務院建議,設法明確規定土耳其對德斷交僅僅是朝著實際參戰邁出的第一步,以此來同蘇聯政府和解。另一方面,英國則覺得,這樣做只會引起關於軍事援助問題的沒完沒了的爭論,它建議改為只對土耳其在和平會議上的地位以及給它的經濟、軍事援助方面作出某些一般性的保證。雖然美國為使蘇聯贊同他們關於土耳其走向參戰前應首先採取斷交這一步驟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的努力,但是俄國人對這種折衷辦法仍然堅決反對,①此後,他們對土耳其採取了其獨自的政策。1944 年8 月2 日,土耳其國民議會作出決議,與德國斷交;但是,馮·巴本聲稱,在他前一天最後與伊諾努總統會晤時,總統最後提出的建議是由他在這場國際爭端中充當調解人。② 土耳其新聞界煞費苦心地辯解說,政府是自願作出這一決定的,並沒有任何來自盟國方面的壓力,而且除非遭到攻擊,土耳其仍將不參戰。確實,土耳其政府整整花了四個月的時間來下令德國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清理他們的業務,而且經過美、英政府的一再要求,才使得土耳其在1945 年1 月6 日與日本斷絕外交和商務關係。在此時期,蘇聯紅軍鞏固了它在巴爾幹半島東部各個國家的陣腳,且在1944 年12 月,共產黨又試圖在希臘奪取政權,①這就促使土耳其新聞界更加極力主張要忠於同英國的聯盟和美國的友誼。著名的新聞記者海珊·賈希特·亞爾欽寫道:土耳其認為,如果它摒棄英國的友誼和支持,它就將喪失它的獨立;但是同樣,如果英國中斷了它同土耳其的緊密友好關係,它就將失去其在中東的地位。..土耳其在1941—1942 年曾堅如磐石般地在納粹的波濤中砥柱中流,從而拯救了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今天,土耳其準備一如既往,以同樣堅強不屈的精神來抵抗目前威脅地中海地區的“托洛茨基”運動。面臨這種危險,英國和土耳其必須同生死、共存亡。②亞爾欽曾在以前但錯誤地宣稱盟國已決定土耳其應參加和平會議;③但是,1945 年2 月20 日,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向土耳其外長轉達了“三巨頭”最近在雅爾達作出的決定,④只有那些在3 月1 日以前對軸心國宣過戰的國家將被邀請參加即將召開的舊金山會議,討論未來的世界性組織。一直要休會到3 月5 日的土耳其議會,為此於2 月23 日召開了特別會議,會上一致同意政府句軸心國宣戰的決議。第六節戰時土耳其政策的得失分析土耳其實際上一直到戰爭結束都在不斷抵制著要它參戰的壓力,就象一小塊堅硬的物質抵制著周圍使它分解和被吸收的一系列活動力量一樣。它的這樣堅定不屈之所以獲得成功是由於這一事實,即雖然軸心國和英美集團都歡迎土耳其加入自己的一方參戰,但是想得到它的幫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當各交戰國所有的資源都被完全用到更重要的戰線上去的時候,這種代價無論是哪一方都是無法付出的;土耳其政府非常精明,每當它被軸心國或盟① 赫爾:《回憶錄》,第2 卷,第1372—1376 頁。② 馮·巴本:《回憶錄》,第527 頁。① 見《概覽,1939—1946 年:歐洲的重組》,第393—399 頁。②《黎明報》,1945 年1 月25 日。邱吉爾直接就把希臘的共產主義分子稱之為“托洛茨基分子”(1945 年1 月18 日,下院辯論,第5 輯,第407 卷,第405 欄)。③《新聞報》(Haber),1944 年11 月21 日。④ 《概覽,1939—1948 年:美國、英國和俄國》,第554 頁。
國壓得透不過氣時,它就不時作出一些權宜性的讓步。不論從整個地中海到土耳其自己的國界這個範圍來說,土耳其政府都逐步壓縮了他們在1939 年10 月三國條約中所承擔的義務,在這方面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英勇豪邁的氣概;然而這樣做至少是現實的。1941 年4 月,土耳其未能按照巴爾幹協約國公約兌現他364 們的保證,在希臘遭到保加利亞的侵襲時,要給它援助:不過在那個多災多難的春天裡,土耳其對加強巴爾幹協約,使之成為抵擋德國的一個有效壁壘這一前景所作的判斷則比英國政府更為冷靜,它不顧一切地竭力製造某種障礙,俾能遏止預料中的德軍進入中東,而無需要有足夠的英國軍隊來使中了催眠術的巴爾幹各中立國放心。希臘陷落後,英國政府就不得不兩害取其輕而接受土耳其繼續保持其中立及同德國的友好條約。但是,土耳其人並無意再對德國人作出任何超過不可避免的最低讓步。一旦德國對蘇聯的入侵給了土耳其以暫時喘息的機會,它就開始向兩個大國集團都爭取達成有利的交易。它以提供(或答應提供)戰略原料和給予(或答應給予)政治上的優待來換取二大集團的軍火和其他重、輕工業製品。分析一下,實際上可以肯定,在土耳其以外,英國正是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因為在英、美和軸心國之間,土耳其政府一貫是偏愛前者(在當時有利於土耳其的範圍內),但是,英一蘇聯盟使得這個相對來說很簡單的推斷複雜化了,因為在簽訂納粹一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的二十二個月時間裡,毋庸置疑,蘇聯的政策喚醒了土耳其對蘇聯傳統的、然而是潛在著的疑慮。自1941 年以來,馮·巴本就一直充分利用了這種懷疑的心理;而且,由於德國相信蘇聯的潰敗實際上已成定局,所以為了在土耳其建立起親德反蘇的感情,它謀求喚起土耳其政治和軍事統治者們對“解放”在蘇聯二千萬操土耳其語的穆斯林的興趣。而且,正如這種跡象的趨勢所表明的那樣,①如果蘇方的代理人——不論是哪一級的,——真正牽涉到1942 年2 月企圖炸死馮·巴本的流產事件中去的話,那麼,土耳其政府就又多一條理由,寧可縱容德國外交官的各種活動,也比似乎是蘇聯大使館常客所策動的使他們捲入到戰火中的企圖為好。但是,在這整個危急的一年裡,土耳其避免了對德國作出任何明確的保證,而且直到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的局勢轉變時為止,土耳其的這種小心謹慎政策始終給受到巨大壓力的美國人和俄國人帶來好處。不過,如今土耳其這一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中立政策開始暴露出來了:因為當邱吉爾在獲得美國的物力援助下,肅清了在中東的軸心國軍隊後,他計劃把這一戰區用作進攻巴爾幹半島的基地,因此,曾經在外交上把馮·巴本矇混過去從而在危急的歲月里掩護了英國北側的土耳其,如今卻開始在犧牲英國的情況下重施這種矇混伎倆。似乎邱吉爾在順利度過其“開始的結束”後所表現出的高興情緒,說明他在阿達納會議上①把土耳其的熱誠的友誼過分地認為是想當然的事,②但並沒充分考慮到土耳其謹小慎微的政治特性以及它不願在基馬爾革命的物質成就上冒風險的心理。土耳其決心想重建一個獨立的巴爾幹集團作為遏制蘇聯① 見《概覽,1939—1946 年:戰時中東》,第452—454 頁。① 見邱吉爾,第4 卷,第626—636 頁;美國版,第4 卷,第699—711 頁。另見上文,原著第355 頁。②因為他似乎過高估計了在法國陷落後他們對穩定阿拉伯世界的力量( 《概覽,1939—1946 年:戰時中東》,第7 頁,第238 頁和注①)。
國壓得透不過氣時,它就不時作出一些權宜性的讓步。不論從整個地中海到土耳其自己的國界這個範圍來說,土耳其政府都逐步壓縮了他們在1939 年10 月三國條約中所承擔的義務,在這方面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英勇豪邁的氣概;然而這樣做至少是現實的。1941 年4 月,土耳其未能按照巴爾幹協約國公約兌現他364 們的保證,在希臘遭到保加利亞的侵襲時,要給它援助:不過在那個多災多難的春天裡,土耳其對加強巴爾幹協約,使之成為抵擋德國的一個有效壁壘這一前景所作的判斷則比英國政府更為冷靜,它不顧一切地竭力製造某種障礙,俾能遏止預料中的德軍進入中東,而無需要有足夠的英國軍隊來使中了催眠術的巴爾幹各中立國放心。希臘陷落後,英國政府就不得不兩害取其輕而接受土耳其繼續保持其中立及同德國的友好條約。但是,土耳其人並無意再對德國人作出任何超過不可避免的最低讓步。一旦德國對蘇聯的入侵給了土耳其以暫時喘息的機會,它就開始向兩個大國集團都爭取達成有利的交易。它以提供(或答應提供)戰略原料和給予(或答應給予)政治上的優待來換取二大集團的軍火和其他重、輕工業製品。分析一下,實際上可以肯定,在土耳其以外,英國正是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因為在英、美和軸心國之間,土耳其政府一貫是偏愛前者(在當時有利於土耳其的範圍內),但是,英一蘇聯盟使得這個相對來說很簡單的推斷複雜化了,因為在簽訂納粹一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的二十二個月時間裡,毋庸置疑,蘇聯的政策喚醒了土耳其對蘇聯傳統的、然而是潛在著的疑慮。自1941 年以來,馮·巴本就一直充分利用了這種懷疑的心理;而且,由於德國相信蘇聯的潰敗實際上已成定局,所以為了在土耳其建立起親德反蘇的感情,它謀求喚起土耳其政治和軍事統治者們對“解放”在蘇聯二千萬操土耳其語的穆斯林的興趣。而且,正如這種跡象的趨勢所表明的那樣,①如果蘇方的代理人——不論是哪一級的,——真正牽涉到1942 年2 月企圖炸死馮·巴本的流產事件中去的話,那麼,土耳其政府就又多一條理由,寧可縱容德國外交官的各種活動,也比似乎是蘇聯大使館常客所策動的使他們捲入到戰火中的企圖為好。但是,在這整個危急的一年裡,土耳其避免了對德國作出任何明確的保證,而且直到阿拉曼和史達林格勒的局勢轉變時為止,土耳其的這種小心謹慎政策始終給受到巨大壓力的美國人和俄國人帶來好處。不過,如今土耳其這一顯然是自相矛盾的中立政策開始暴露出來了:因為當邱吉爾在獲得美國的物力援助下,肅清了在中東的軸心國軍隊後,他計劃把這一戰區用作進攻巴爾幹半島的基地,因此,曾經在外交上把馮·巴本矇混過去從而在危急的歲月里掩護了英國北側的土耳其,如今卻開始在犧牲英國的情況下重施這種矇混伎倆。似乎邱吉爾在順利度過其“開始的結束”後所表現出的高興情緒,說明他在阿達納會議上①把土耳其的熱誠的友誼過分地認為是想當然的事,②但並沒充分考慮到土耳其謹小慎微的政治特性以及它不願在基馬爾革命的物質成就上冒風險的心理。土耳其決心想重建一個獨立的巴爾幹集團作為遏制蘇聯① 見《概覽,1939—1946 年:戰時中東》,第452—454 頁。① 見邱吉爾,第4 卷,第626—636 頁;美國版,第4 卷,第699—711 頁。另見上文,原著第355 頁。②因為他似乎過高估計了在法國陷落後他們對穩定阿拉伯世界的力量( 《概覽,1939—1946 年:戰時中東》,第7 頁,第238 頁和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