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需要多少錢?”
“大約要40萬。”吳晗有些激動。朱欣陶用手捅捅吳晗,小聲說:“不夠,40萬不夠。”
總理沒有說話,向停放在不遠處的轎車走去。
吳晗著急地問:“總理,您看這長陵發掘的事?”
周恩來沉思片刻說道:“我對死人不感興趣!”
也正因為這句話,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寢里安睡至今。中國文化瑰寶又免遭一次劫難。巨人的抉擇,是成祖皇帝亡魂的幸運,也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幸運。
宋慶齡、陳毅談文化
1958年,莫斯科世界和平大會閉幕後,郭沫若、宋慶齡同機回國,在閒談中郭沫若說:“定陵地下宮殿打開了,你不去看看?”
“怎麼?地下還有宮殿?”宋慶齡問。
郭沫若把定陵發掘的前前後後告訴了她,引起了她的極大興趣。
回到北京不久,在發掘委員北京市副市長王崑崙陪同下,宋慶齡來到定陵。
她緩緩地走下臨時木梯,進入地下宮殿。全不顧腐霉氣味、寒冷潮濕,一處一處、一殿一殿,看得特別仔細。她用雙手撫摸著石牆石門,讚不絕口地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太偉大了!”
這時,她的大衣一角不慎沾染了石牆上一點水漬,隨行的攝影記者侯波女士隨手拿出手帕,想為她擦拭一下。
“不必擦了!在這文化殿堂里,我能沾染一點水澤,也算是幸運吧!”她微笑著,覺得到處是珍寶。
走出地宮,她興致不減,又坐在木板房內看出土文物,聽趙其昌講述定陵歷史、發掘過程和文物出土情況,還不時地提出一些文物的研究、考證問題。她問得很多,聽得很仔細,趙其昌隨口說:“萬曆皇帝建造了陵墓,他死了,把‘文化’留給了我們。”她不同意,微笑著搖搖頭說:
“不!文化不僅僅屬於我們,它高於民族,屬於人類。”
臨行前,她順手拿出一枚世界和平大會的紀念章,別在趙其昌胸前,親切地握著趙其昌的手:“你們很辛苦,為發掘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謝謝你們。”趙其昌挺直腰肢,深深地鞠了躬,說:“謝謝副主席的鼓勵。”作為最高的獎賞,他把這枚金光熠熠的紀念章視為珍寶,珍藏至今。
十三陵水庫建設高潮中,陳毅副總理帶著外交部的官員,在水庫緊張勞動之後也來到定陵。看完了出土文物、地下宮殿,和同事們圍坐在柏樹下的石條上休息。
夫人張茜遞過一杯熱茶,他一飲而盡,敞開衣襟,拖著濃厚的四川鄉音對著大家高談闊論起來。
“今天真高興!我們看到了祖國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了它,祖國文化才更豐富。這裡埋葬的已經不是皇帝老倌兒,而是文化!”他又喝了一杯熱茶,站起身來,用敞開的衣襟扇著風,有些激動了。
“前幾年,陝西要在豐鎬遺址建磚窯、燒磚,被制止了。豐京鎬京是周代文化的發祥地,文化遺址要燒磚,把祖宗文化燒光了,這怎麼行?我們到哪裡找祖先去?”
稍停一會,他又面對趙其昌說:“發掘定陵,這事我知道,我管文化,簽過意見,我同意。你們這個工作隊還不錯,我看你們年齡都不大,科學發掘,時間不長,收穫不小。再加把勁,抓緊研究、出書,搞陳列,讓國內外賓客都來看,看看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化。”趙其昌匯報說:“出土文物正在整理、修復,研究、出書、陳列都要搞。建陳列室,經費稍嫌不足。”
陳毅沉思片刻,說:“宣揚祖國文化是大好事,我大力支持,贊成。外賓參觀嘛!我看外交部可以補助些經費。”外交部的官員們表示同意。
“這樣吧,今天說定,立字為證,拿筆來。”說完他接過一支筆,大筆一揮,寫道:
為定陵建館開放參觀,外交部補助六萬元。
陳毅
事後不久,外交部果然撥款六萬元,補助建館。
兩個攝影師
地宮內清理文物,是發掘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極為艱巨、複雜。
考古程序要求,一件器物出土,既要詳細地記錄它本身的位置與上下層次和周圍的關係,又要製圖、拍照,以取得最重要的現場資料,作為研究工作最可靠的依據。
可以想像,那些殉葬品並不都保存完整。如果是一件已腐或半腐的戰槍、甲冑等等,有關它的質地、尺寸、形式、裝飾物等等,如果不能在現場弄清楚、記錄明確,而是留下一筆糊塗帳,也就失去了發掘的意義。這不僅是工作隊的失職,也可以說是對文化的褻瀆或犯罪。正因如此,這一發掘與清理器物工作本身就是研究。它不僅要求廣博的學識,更要求技術的配合,在目前,則更需要時間。
工作隊把清理的工作時間定為每日至少十二小時。實際上,整日在黑暗的玄宮裡不見天日,燈光如豆,分不清黑夜白天,已經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了。
正忙得不可開交,又插入拍攝電影,一大群人來來往往,真是忙中添亂。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張慶鴻、攝影師沈傑帶來了一支近20人的隊伍,設備、器材,男男女女四卡車。特製的攝影機座搬入地宮,廠內僅有的三部發電車無法進入陵園,不得不安排在寶城外面的荒郊野外,而把成捆成捆的電線通入地宮,需要發電時,搖動電話呼叫。
“大約要40萬。”吳晗有些激動。朱欣陶用手捅捅吳晗,小聲說:“不夠,40萬不夠。”
總理沒有說話,向停放在不遠處的轎車走去。
吳晗著急地問:“總理,您看這長陵發掘的事?”
周恩來沉思片刻說道:“我對死人不感興趣!”
也正因為這句話,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寢里安睡至今。中國文化瑰寶又免遭一次劫難。巨人的抉擇,是成祖皇帝亡魂的幸運,也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幸運。
宋慶齡、陳毅談文化
1958年,莫斯科世界和平大會閉幕後,郭沫若、宋慶齡同機回國,在閒談中郭沫若說:“定陵地下宮殿打開了,你不去看看?”
“怎麼?地下還有宮殿?”宋慶齡問。
郭沫若把定陵發掘的前前後後告訴了她,引起了她的極大興趣。
回到北京不久,在發掘委員北京市副市長王崑崙陪同下,宋慶齡來到定陵。
她緩緩地走下臨時木梯,進入地下宮殿。全不顧腐霉氣味、寒冷潮濕,一處一處、一殿一殿,看得特別仔細。她用雙手撫摸著石牆石門,讚不絕口地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太偉大了!”
這時,她的大衣一角不慎沾染了石牆上一點水漬,隨行的攝影記者侯波女士隨手拿出手帕,想為她擦拭一下。
“不必擦了!在這文化殿堂里,我能沾染一點水澤,也算是幸運吧!”她微笑著,覺得到處是珍寶。
走出地宮,她興致不減,又坐在木板房內看出土文物,聽趙其昌講述定陵歷史、發掘過程和文物出土情況,還不時地提出一些文物的研究、考證問題。她問得很多,聽得很仔細,趙其昌隨口說:“萬曆皇帝建造了陵墓,他死了,把‘文化’留給了我們。”她不同意,微笑著搖搖頭說:
“不!文化不僅僅屬於我們,它高於民族,屬於人類。”
臨行前,她順手拿出一枚世界和平大會的紀念章,別在趙其昌胸前,親切地握著趙其昌的手:“你們很辛苦,為發掘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謝謝你們。”趙其昌挺直腰肢,深深地鞠了躬,說:“謝謝副主席的鼓勵。”作為最高的獎賞,他把這枚金光熠熠的紀念章視為珍寶,珍藏至今。
十三陵水庫建設高潮中,陳毅副總理帶著外交部的官員,在水庫緊張勞動之後也來到定陵。看完了出土文物、地下宮殿,和同事們圍坐在柏樹下的石條上休息。
夫人張茜遞過一杯熱茶,他一飲而盡,敞開衣襟,拖著濃厚的四川鄉音對著大家高談闊論起來。
“今天真高興!我們看到了祖國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了它,祖國文化才更豐富。這裡埋葬的已經不是皇帝老倌兒,而是文化!”他又喝了一杯熱茶,站起身來,用敞開的衣襟扇著風,有些激動了。
“前幾年,陝西要在豐鎬遺址建磚窯、燒磚,被制止了。豐京鎬京是周代文化的發祥地,文化遺址要燒磚,把祖宗文化燒光了,這怎麼行?我們到哪裡找祖先去?”
稍停一會,他又面對趙其昌說:“發掘定陵,這事我知道,我管文化,簽過意見,我同意。你們這個工作隊還不錯,我看你們年齡都不大,科學發掘,時間不長,收穫不小。再加把勁,抓緊研究、出書,搞陳列,讓國內外賓客都來看,看看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化。”趙其昌匯報說:“出土文物正在整理、修復,研究、出書、陳列都要搞。建陳列室,經費稍嫌不足。”
陳毅沉思片刻,說:“宣揚祖國文化是大好事,我大力支持,贊成。外賓參觀嘛!我看外交部可以補助些經費。”外交部的官員們表示同意。
“這樣吧,今天說定,立字為證,拿筆來。”說完他接過一支筆,大筆一揮,寫道:
為定陵建館開放參觀,外交部補助六萬元。
陳毅
事後不久,外交部果然撥款六萬元,補助建館。
兩個攝影師
地宮內清理文物,是發掘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極為艱巨、複雜。
考古程序要求,一件器物出土,既要詳細地記錄它本身的位置與上下層次和周圍的關係,又要製圖、拍照,以取得最重要的現場資料,作為研究工作最可靠的依據。
可以想像,那些殉葬品並不都保存完整。如果是一件已腐或半腐的戰槍、甲冑等等,有關它的質地、尺寸、形式、裝飾物等等,如果不能在現場弄清楚、記錄明確,而是留下一筆糊塗帳,也就失去了發掘的意義。這不僅是工作隊的失職,也可以說是對文化的褻瀆或犯罪。正因如此,這一發掘與清理器物工作本身就是研究。它不僅要求廣博的學識,更要求技術的配合,在目前,則更需要時間。
工作隊把清理的工作時間定為每日至少十二小時。實際上,整日在黑暗的玄宮裡不見天日,燈光如豆,分不清黑夜白天,已經沒有什麼時間概念了。
正忙得不可開交,又插入拍攝電影,一大群人來來往往,真是忙中添亂。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張慶鴻、攝影師沈傑帶來了一支近20人的隊伍,設備、器材,男男女女四卡車。特製的攝影機座搬入地宮,廠內僅有的三部發電車無法進入陵園,不得不安排在寶城外面的荒郊野外,而把成捆成捆的電線通入地宮,需要發電時,搖動電話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