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趙其昌不止一次去過老人家,每次見到的都是繩床陋室,四壁空空。這樣一位曾經跋涉大漠,闖蕩戈壁,歷盡艱苦,穿行在燦爛的歷史文化長廊中,為中華考古事業奉獻一生的人,最後竟沒有遺物留下,甚至沒有留下一篇文章。他像春蠶吐絲,像蠟燭燃燒,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又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華夏神州不就因為有著無數這樣默默無聞的子孫,忍辱負重,自強不息,才得以繁衍興盛嗎?他們創造了歷史,書寫著歷史,他們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趙其昌懷著沉重的心情,再度走進這座皇家陵園,眼望明樓翠柏,黃瓦紅牆,不由悲從中來,禁不住潸然淚下。十五年前,他是作為新中國第一批考古專業的大學生,來到這裡追尋青春之夢的。這座陵園,是他事業的起點,愛情的萌芽地,是他走進社會認識人生的第一本教科書。在這裡,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心與友誼,得到了愛情的歡樂與幸福,懂得了一個人投身於社會之中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飽嘗過人生的艱辛,失戀的痛苦,命運的折磨。他為它而歌、而哭,灑下悲喜交融的淚水。
故地重返,一切都不再是往昔的面貌。零亂的園林,遍地磚瓦石塊,塗滿黑字的白紙,在牆上、樹上、朱漆的圓柱和潔白的石碑上飄搖抖動,翠綠的陵園變成一個白色的世界。陵園不再神秘,不再令人留戀,它已變成了一個恐怖的政治決鬥場。
趙其昌沒有見到朱欣陶,這位老人被當作特務,押上了專設的審判台,“造反派”一頓拳腳棍棒,將他的肋骨打斷、昏倒台上,幸虧精通醫務的女兒冒死搶救,才保住了性命。
定陵博物館已不是當初的情況。當年的發掘隊員劉精義走了,於樹功走了,冼自強、曹國鑒、王傑、龐中威也都回考古所了。只有王啟發、孫獻寶等幾個民工是趙其昌所熟悉的,故友相見,自是一番感慨。當他問起往日一同發掘定陵的民工時,才知道他們中一些人已經病故。尤其令趙其昌悲痛和懷念的是攝影師劉德安的上吊自殺。
他無法忘懷劉德安與自己生活的那一段時光。這位平凡的攝影師,在定陵的地下玄宮裡,面對黑暗淒冷,刺人肺腑的腐爛霉氣,沒有退縮過,畏懼過,對工作的極端熱忱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使他克服了重重困難,頑強地挺了過來。然而十年浩劫,發生在朗朗乾坤之中的非人折磨,卻使他擁抱了死神。
明樓依舊在,只是朱顏改,夢中陵園的輝煌壯麗,俱往矣!趙其昌從定陵空手而歸。他沒有拿到資料,也沒有人願意把資料交給他。他懷著無盡的悵惘和悲涼,回到北京,繼續接受勞動改造。關於《定陵發掘報告》的成書與出版並獲得兩項大獎,則又是二十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第十九章 在歷史的檔案里
往事如同玫瑰色的彩雲。定陵歷史的檔案里,記錄著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繚亂、百思不解的故事與軼聞:由於歲月的鏽蝕,越發變得奧秘莫測、撲朔迷離、令人神往——
毛澤東沒有去定陵
1958年春,十三陵水庫工地繁忙異常。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先後來到這一歷史性的並具有濃厚政治意味的工程參加勞動。
幾輛黑色牌轎車離開水庫工地,在明媚的春光中向陵區駛去。在這之前,定陵工作人員已接到電話:“毛主席要參觀定陵地下宮殿,請做好接待準備。”
轎車穿過神道,先在長陵前停下。毛澤東、周恩來和幾位高級首長走下轎車,向長陵大殿緩緩走去。
高大雄偉的祾恩殿,在麗日的照耀下發出燦爛的金輝,飛檐上的螭獸在翠綠的松柏和漸已泛青的花草襯托中,越發顯得神奇與鮮活。毛澤東深吸了一口春天的氣息,頓時精神振奮起來。他踏著堅硬而凹凸不平的方磚通道,大步向前。
“十三陵是個好地方,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毛澤東像是對身邊的周恩來,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著,踏上石階,走進祾恩殿。
毛澤東的目光先是在粗大的楠木柱上瀏覽一番,輕輕地點著下額。好像是在心中默數那些粗大的楠木柱的數目。然後抬起頭,默默地仰望著殿頂。當他邁出大殿門檻時,轉身對身後的工作人員說道:“好氣派的大殿……一個死人建這麼座大殿,有何益處?實在是勞民傷財。”
“畢竟是封建階級的生活觀嘛!”周恩來接過毛澤東的話題。
毛澤東不再言語,隨陪同人員登上長陵寶頂。他微微喘了幾口氣,把衣扣解開,掏出一支煙含在口中,點上火,狠勁吸了一口,噴出煙霧。毛澤東習慣地左手卡腰,右手夾住香菸,站在寶頂,面對自西而東的河水,靜靜地望著。
工農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東渡黃河,建立晉察冀邊區,開闢了包括昌平平綏路以西地區在內的平西抗日根據地。進而以昌平十三陵和後七村為落腳點,創建了平北抗日根據地,打通了平西通往冀東的交通要道,使平西、平北、冀東三處抗日根據地聯成一片,形成了對日軍侵略華北的基地北平、天津的戰略包圍。日軍投降後,國共兩黨在這裡以河為界,河北為解放區,河南為國統區。經過近一年的對峙和爭奪,國民黨被迫撤退,共產黨走出十三陵,開始了對敵人的追剿。這段歷史,此時的毛澤東一定不會忘記。
趙其昌懷著沉重的心情,再度走進這座皇家陵園,眼望明樓翠柏,黃瓦紅牆,不由悲從中來,禁不住潸然淚下。十五年前,他是作為新中國第一批考古專業的大學生,來到這裡追尋青春之夢的。這座陵園,是他事業的起點,愛情的萌芽地,是他走進社會認識人生的第一本教科書。在這裡,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心與友誼,得到了愛情的歡樂與幸福,懂得了一個人投身於社會之中所具有的價值與意義。同時也飽嘗過人生的艱辛,失戀的痛苦,命運的折磨。他為它而歌、而哭,灑下悲喜交融的淚水。
故地重返,一切都不再是往昔的面貌。零亂的園林,遍地磚瓦石塊,塗滿黑字的白紙,在牆上、樹上、朱漆的圓柱和潔白的石碑上飄搖抖動,翠綠的陵園變成一個白色的世界。陵園不再神秘,不再令人留戀,它已變成了一個恐怖的政治決鬥場。
趙其昌沒有見到朱欣陶,這位老人被當作特務,押上了專設的審判台,“造反派”一頓拳腳棍棒,將他的肋骨打斷、昏倒台上,幸虧精通醫務的女兒冒死搶救,才保住了性命。
定陵博物館已不是當初的情況。當年的發掘隊員劉精義走了,於樹功走了,冼自強、曹國鑒、王傑、龐中威也都回考古所了。只有王啟發、孫獻寶等幾個民工是趙其昌所熟悉的,故友相見,自是一番感慨。當他問起往日一同發掘定陵的民工時,才知道他們中一些人已經病故。尤其令趙其昌悲痛和懷念的是攝影師劉德安的上吊自殺。
他無法忘懷劉德安與自己生活的那一段時光。這位平凡的攝影師,在定陵的地下玄宮裡,面對黑暗淒冷,刺人肺腑的腐爛霉氣,沒有退縮過,畏懼過,對工作的極端熱忱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使他克服了重重困難,頑強地挺了過來。然而十年浩劫,發生在朗朗乾坤之中的非人折磨,卻使他擁抱了死神。
明樓依舊在,只是朱顏改,夢中陵園的輝煌壯麗,俱往矣!趙其昌從定陵空手而歸。他沒有拿到資料,也沒有人願意把資料交給他。他懷著無盡的悵惘和悲涼,回到北京,繼續接受勞動改造。關於《定陵發掘報告》的成書與出版並獲得兩項大獎,則又是二十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第十九章 在歷史的檔案里
往事如同玫瑰色的彩雲。定陵歷史的檔案里,記錄著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繚亂、百思不解的故事與軼聞:由於歲月的鏽蝕,越發變得奧秘莫測、撲朔迷離、令人神往——
毛澤東沒有去定陵
1958年春,十三陵水庫工地繁忙異常。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先後來到這一歷史性的並具有濃厚政治意味的工程參加勞動。
幾輛黑色牌轎車離開水庫工地,在明媚的春光中向陵區駛去。在這之前,定陵工作人員已接到電話:“毛主席要參觀定陵地下宮殿,請做好接待準備。”
轎車穿過神道,先在長陵前停下。毛澤東、周恩來和幾位高級首長走下轎車,向長陵大殿緩緩走去。
高大雄偉的祾恩殿,在麗日的照耀下發出燦爛的金輝,飛檐上的螭獸在翠綠的松柏和漸已泛青的花草襯托中,越發顯得神奇與鮮活。毛澤東深吸了一口春天的氣息,頓時精神振奮起來。他踏著堅硬而凹凸不平的方磚通道,大步向前。
“十三陵是個好地方,這朱棣也真是有些眼力。”毛澤東像是對身邊的周恩來,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著,踏上石階,走進祾恩殿。
毛澤東的目光先是在粗大的楠木柱上瀏覽一番,輕輕地點著下額。好像是在心中默數那些粗大的楠木柱的數目。然後抬起頭,默默地仰望著殿頂。當他邁出大殿門檻時,轉身對身後的工作人員說道:“好氣派的大殿……一個死人建這麼座大殿,有何益處?實在是勞民傷財。”
“畢竟是封建階級的生活觀嘛!”周恩來接過毛澤東的話題。
毛澤東不再言語,隨陪同人員登上長陵寶頂。他微微喘了幾口氣,把衣扣解開,掏出一支煙含在口中,點上火,狠勁吸了一口,噴出煙霧。毛澤東習慣地左手卡腰,右手夾住香菸,站在寶頂,面對自西而東的河水,靜靜地望著。
工農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東渡黃河,建立晉察冀邊區,開闢了包括昌平平綏路以西地區在內的平西抗日根據地。進而以昌平十三陵和後七村為落腳點,創建了平北抗日根據地,打通了平西通往冀東的交通要道,使平西、平北、冀東三處抗日根據地聯成一片,形成了對日軍侵略華北的基地北平、天津的戰略包圍。日軍投降後,國共兩黨在這裡以河為界,河北為解放區,河南為國統區。經過近一年的對峙和爭奪,國民黨被迫撤退,共產黨走出十三陵,開始了對敵人的追剿。這段歷史,此時的毛澤東一定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