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司馬遷字子長,河內人,生於龍門,年十歲誦古文,二十而南遊吳會,北涉汶泗,游鄒魯,過梁楚以歸,仕為郎中。

  父談〔19〕,為太史令,元封初卒。遷繼其業,天漢中李陵降匈奴,遷明陵無罪,遂下吏,指為誣上,家貧不能自贖,交遊莫救,卒坐宮刑。被刑後為中書令,因益發憤,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20〕終成《史記》一百三十篇〔21〕,始於黃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獲白麟止,蓋自謂其書所以繼《春秋》也。其友益州刺史任安〔22〕,嘗責以古賢臣之義,遷報書有云:

  “……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糙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遷死後,書乃漸出;宣帝時,其外孫楊惲〔23〕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班彪〔24〕頗不滿,以為“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略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jian雄,述貨殖則崇埶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漢興,陸賈作《楚漢春秋》,是非雖多本於儒者,而太史職守,原出道家,〔25〕其父談亦崇尚黃老,則《史記》雖繆於儒術,固亦能遠紹其舊業者矣。況發憤著書,意旨自激,其與任安書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故能如茅坤〔26〕所言:“讀遊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也。

  然《漢書》已言《史記》有缺〔27〕,於是續者紛起,如褚先生,馮商,劉歆〔28〕等。《漢書》亦有出自劉歆者,故崔適以為《史記》之文有與全書乖、與《漢書》合者,亦歆所續也;

  至若年代懸隔,章句割裂,則當是後世妄人所增與鈔胥所脫雲。〔29〕遷雄於文,而亦愛賦,頗喜納之列傳中。於《賈誼傳》錄其《吊屈原賦》及《服賦》,而《漢書》則全載《治安策》,賦無一〔30〕也。《司馬相如傳》上下篇,收賦尤多,為《子虛》(合《上林》),《哀二世》,《大人》等。自亦造賦〔31〕,《漢志》雲八篇,今僅傳《士不遇賦》一篇,明胡應麟以為偽作〔32〕。

  至宣帝時,仍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者,於是劉向〔33〕,張子僑,華龍,柳褒〔34〕等皆被召,待詔金馬門。又得蜀人王褒字子淵,詔之作《聖主得賢臣頌》,與張子僑等並待詔。褒能為賦頌,亦作俳文;後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宣帝詔褒往祀,於道病死。

  參考書:

  《史記》(卷一百十七,一百三十)

  《漢書》(卷五十七,六十二,六十四)

  《史記探源》(崔適)

  《中國大文學史》(第三編第四及第五章)

  《支那文學史綱》(第三篇第六章)

  《支那文學之研究》(日本鈴木虎雄)第一卷

  ※※※

  〔1〕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西漢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所撰辭賦甚多,有《司馬文園集》。事跡見《漢書》本傳。

  〔2〕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6)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史記·太史公自序》稱“遷生龍門”,唐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即漢夏陽縣人也,至唐改曰韓城縣。”

  所撰《史記》,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事跡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及《漢書》本傳。

  〔3〕藺相如戰國時趙國人,官至上卿。事跡見《史記·藺相如傳》。

  〔4〕以訾為郎語見《漢書·司馬相如傳》。唐顏師古註:“訾讀與貲同。貲,財也。以家財多得拜為郎也。”

  〔5〕楊得意《漢書·司馬相如傳》載:“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

  ‘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狗監,顏師古註:

  “主天子田獵犬也。”

  〔6〕《喻巴蜀檄》《漢書·司馬相如傳》載:“相如為郎數歲,會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發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轉漕萬餘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遣相如責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顏師古註:“夜郎、僰中,皆西南夷也。”下文《難蜀父老》,《司馬相如傳》又載:“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為用,大臣亦以為然。”相如“乃著書,藉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喻巴蜀檄》、《難蜀父老》二文均見《漢書》本傳。

  〔7〕關於相如諷諫遊獵信讒,據《漢書·司馬相如傳》載:相如“嘗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相如因上疏諫,……上善之。還過宜春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賦中有云:“持身不謹兮,亡圖失勢;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諫獵疏》及《哀二世賦》均見《漢書》本傳。

  〔8〕《大人賦》《漢書·司馬相如傳》載:“相如見上好仙,……

  以為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奏《大人賦》。”顏師古註:“儒,柔也,術士之稱也,凡有道術皆為儒。”“大人,以諭天子也。”賦見《漢書》本傳。

  〔9〕賈誼升堂,相如入室揚雄語。語見《漢書·藝文志》:“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yín。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意謂相如辭賦造詣高於賈誼。

  〔10〕文章冠天下班固語見《漢書·地理志》:“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及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於世,鄉黨慕循其跡。後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11〕王褒字子淵,西漢蜀郡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宣帝時為諫大夫。所撰《聖主得賢臣頌》,以為“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見《漢書·王褒傳》。又有俳文《僮約》,是一篇反映當時奴僕勞苦生活的遊戲文章,見《藝文類聚》卷三十五。李尤,字伯仁,東漢廣漢雒(今四川廣漢)人,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劉珍等撰《漢記》,又撰有賦、銘多篇及《七嘆》、《哀典》等。事跡見《後漢書·文苑列傳》。

  〔12〕《長門賦》相如為謫居長門宮的陳皇后作。賦中描寫一個棄婦的寂寞痛苦,以求感動武帝。收入《文選》。

  〔13〕《美人賦》司馬相如游梁時作。賦中敘述相如不慕女色,以自炫高潔。收入《古文苑》。揚雄語見《漢書·司馬相如傳贊》:“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按班固引揚雄的話非專對《美人賦》而發。又,《史記》本傳末“太史公曰”亦有這段文字,但司馬遷早於揚雄多年,不可能引用揚雄的話,當系後人所加。

  〔14〕《漢書·司馬相如傳》:“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其遺札書言封禪事,所忠奏焉。”封禪書,見《漢書》本傳。所忠,武帝近臣,曾任諫大夫,事跡散見《食貨志》、《郊祀志》等。

  〔15〕胡安西漢蜀郡臨邛(今屬四川)人。清嘉慶《邛州直隸州志》卷三十四《人物誌》載:“胡安,舊志臨邛人,聚徒教授白鶴山點易洞先生明天文曆象陰陽之數,司馬相如從學焉。後乘鶴仙去。”

  〔16〕《凡將篇》《漢書·藝文志》:“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凡將篇》唐時尚存,宋代已佚。

  〔17〕關於相如製作遲緩,據《漢書·枚皋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於皋。”《西京雜記》:“枚皋文章敏疾,長卿製作淹遲。”

  〔18〕王世貞參看本卷第186頁注〔4〕。他撰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藝苑巵言》等。《藝苑巵言》卷二:“《子虛》、《上林》,材極富,辭極麗,而運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意極高,所以不可及也。長沙有其意而無其材,班、張、潘有其材而無其筆,子云有其筆而不得其精神流動處。”長沙,指賈誼。班、張、潘,指班固、張衡、潘岳。子云,指揚雄。

  〔19〕談司馬談(?—前110),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武帝時任太史令。《史記·太史公自序》載,談“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所撰《論六家之要指》,見《太史公自序》中。

  〔20〕《左氏》即《春秋左氏傳》,參看本卷第392頁注〔4〕。

  《國語》,《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一篇,相傳為左丘明撰,記載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各國貴族的言論,可與《左傳》相參證。《世本》,《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五篇,戰國時史官編撰。記述自黃帝至春秋時諸侯、卿大夫的氏姓、世系及都邑、製作等,後人曾有增補。原書已佚,現有清人輯本多種。《戰國策》,《漢書·藝文志》著錄三十三篇,戰國時各國史官或策士所輯,西漢劉向編訂,內容系記載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謀略和言論。《楚漢春秋》,《漢書·藝文志》著錄九篇,西漢陸賈撰,記項羽、劉邦初起及漢惠帝、文帝時事。原書已佚,現有清人輯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