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1〕《史記》一百三十篇《史記》全書有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陶唐,即帝堯。堯初定居陶丘(今山東定陶),後遷於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武帝獲白麟,《漢書·武帝本紀》:“元狩元年(前122)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春秋》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獲麟,《史記》止於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

  〔22〕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今屬河南)人。因巫盅之禍獲罪,被判死刑。他在獄中致書司馬遷,司馬遷回書,敘述自己不幸遭遇及《史記》撰寫過程。此書即《報任安書》,見《漢書·司馬遷傳》及《文選》。

  〔23〕楊惲(?—前54)字子幼,西漢華陰(今屬陝西)人。宣帝時封平通侯,遷中郎將,後被免為庶人,又因怨望被處死。事跡附見《漢書·楊敞傳》。《漢書·司馬遷傳》載:“遷既死後,其書稍出。

  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

  〔24〕班彪(3—54)字叔皮,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

  《後漢書·班彪傳》載:“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頗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彪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其略論曰:‘……(《史記》)采經摭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疎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聞廣載為功,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則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魯迅此處所引文字據《漢書·司馬遷傳贊》。

  〔25〕關於太史職守原出道家。道家創始人系老子李聃,《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唐司馬貞《索隱》:

  “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藏書室是古代帝王收藏圖書文獻的地方;

  史,古代掌管圖書、記事、曆象的官。

  〔26〕茅坤(1512—1601)字順甫,號鹿門,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嘉靖進士,官至大名兵備副使。引文見《茅鹿門先生文集》卷一《與蔡白石太守論文書》,其中“立斗”、“養士”原作“力斗”、“好士”。

  〔27〕《史記》有缺《漢書·司馬遷傳》列舉《史記》篇目後云:“而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註:“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顏師古註:“序目本無《兵書》,張雲亡失,此說非也。”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以為“十篇未成,有錄而已”。

  〔28〕褚先生即褚少孫,參看本卷第415頁注〔25〕。關於他續《史記》的事,《漢書·司馬遷傳》張晏註:“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馮商,字子高,西漢陽陵(今陝西高陵)人。《漢書·張湯傳贊》三國魏如淳註:

  “(商)成帝時以能屬書待詔金馬門,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顏師古註:“劉歆《七略》雲商……與孟柳俱待詔,頗序列傳,未卒,會病死。”《漢書·藝文志》著錄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劉歆,參看本卷第11頁注〔5〕。關於他補《史記》的事,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云:“《史記》所書,年止漢武,太初已後,闕而不錄。其後劉向、向子歆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次撰續,迄於哀平間,猶名《史記》。”

  〔29〕崔適(1854—1924)字懷謹,一字觶甫,浙江吳興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著有《春秋復始》、《史記探源》等書。《史記探源》卷一《序證》:“案《漢書》亦有自言出自劉歆者。《藝文志》曰錄《七略》、《律曆志》曰錄《三統曆》是也。乃《儒林傳》言經師受授,與《七略》相表里;《律曆志》言六歷、五德,與《郊祀志》、《張蒼傳》相牽屬;《天文、地理志》言分野,與五經相印證;皆可知其為歆作。

  《史記》之文,有與全書乖,與此合者,亦歆所續也。至若年代懸隔、章句割裂,當是後世妄人所增,與鈔胥所脫。”

  〔30〕《漢書·賈誼傳》除載《治安策》外,也錄有《吊屈原賦》及《服賦》。

  〔31〕關於司馬遷造賦。《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遷賦八篇。

  《藝文類聚》卷三十收有司馬遷《悲士不遇賦》。

  〔32〕胡應麟參看本卷第14頁注〔35〕。主要著作有《少室山房筆叢》、《詩藪》等。《詩藪·雜編·遺逸》:“董仲舒有《士不遇賦》,直致悁忿,殊不類江都平日語。且《漢志》無仲舒賦,偽無疑。太史亦有此賦,尤可笑。”認為此二賦系“六朝淺陋者”的“贗作”。

  〔33〕劉向參看本卷第11頁注〔5〕。《漢書·藝文志》著錄劉向所序六十七篇,原註:“《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又劉向賦三十三篇,多已亡佚,現存《九嘆》(見《楚辭》)、《請雨華山賦》(見《古文苑》)等。

  〔34〕張子僑又作張子蟜。《漢書·王褒傳》載:“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待詔金馬門。”《漢書·藝文志》著錄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已佚。華龍,事跡附見《漢書·蕭望之傳》。《漢書·藝文志》著錄漢中都尉丞華龍賦二篇,已佚。

  柳褒,著作不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