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趙廣陵在參與編寫那本《保山地區文史資 料^抗戰專輯》時,曾在松山、龍陵、騰衝的舊戰 場上做過廣泛的田野調查。在松山腳下一戶農 家的火塘邊,有個農民說,我家還有件日本鬼子 的東西,你看看是什麼。他拿出他爺爺用來當 揩腳布的一塊絹面繡,說他爺爺上山打柴時把 腳摔斷了,便認定是這塊日本人的破布引起的。 但農村人家,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趙廣陵便 拎了瓶一塊二的老白乾,從那農民手裡將它換 來了。趙廣陵從軍生涯中就只抓了秋吉夫三一 個俘虜,因此對這個名字印象深刻。神奇的是還 讓他碰上了這條“千人針”,冥冥之中真是有神安 排。趙廣陵還記得他在重慶受訓時,著名的國學 大師馬一浮先生曾經寫過一首嘲諷日軍“千人 針”的長詩,曾在陪都名動一時,爭相傳誦:
眾里抽針奉巾悅,不敢人前輕掩訣。 ,施與征夫作蘭佩。 ,應有勛名答彼姝。 ,軍前壯士喜捐軀。 ,海陸空軍皆貴寵。 ,文身只是蝦夷種。 ,至今人愛說蓬萊。 ,終化昆明池底灰。
從秋吉的“千人針”,趙廣陵聯想到父親給 自己的“死”字旗,兩軍對壘的士兵,背後親人 “拜託”的目光其實都是一樣的。
趙廣陵感慨地說:“你真算幸運,找回了自己 親人的東西。我父親贈我的‘死’字旗早就燒毀 在松山了。拿著,把你當年的4拜託’帶回去吧。” 秋吉夫三已經沒有心思詢問趙廣陵“死” 字旗是什麼了,他雙手捧過“千人針”,嚅嚅地 問:“真的可以讓我帶走嗎,廣陵君?”
“是你的,你就帶走;不是你的,就什麼也 別想。”
秋吉夫三淚水漣漣地深深鞠躬,鏡片後面 的目光既有感激,也有不服輸。
28,有拜託的生與死
所謂“再美好也經不住遺忘,再悲傷也敵不 過時間”,但對老同學、老戰友廖志弘,趙廣陵卻 從不敢忘。他如果有秋吉夫三那樣的生活環 境,廖志弘的英魂早就魂歸故里了。
1961年,趙廣陵結束了第一次囚徒生活,第 二年便向農場方面請假回家探親。但那是一次 失敗的還鄉之旅,他只走到怒江邊就被擋回去 了。那天他站在松山對面一座叫老魯田的大山 上,只能遠遠眺望松山,想像松山後面的故鄉。
正是在老魯田大山上的遙望中,趙廣陵在 雲層里聽到了廖志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 忘告乃翁”的臨終拜託。他們在松山戰場是有 過約定的人,就像用刀在骨頭上刻了一句承諾。 但讓人汗顏並後悔終生的是,從抗戰勝利到內 戰,再到十幾年隱名埋姓、身陷囹圄的生活,趙 廣陵自己都在刀鋒上行走,戰友的生死囑託,竟 然慢慢地在腦海里淡化了。那次他本來打算趁 回老家探親的機會,去一趟畹町的芒撒山,看看 廖志弘戰死的地方。悄悄為他點幾支煙,獻上 一碗酒和米飯。那時他還不敢想到遷墳歸宗的 事,誰敢公然為一個國民黨軍官“招魂”?
大赦後在松山農場工作,趙廣陵時常也會 想起廖志弘,而且隨著年齡越大,這種思念就越 多,越深。但連他自己都羞愧不已的是,“文革” 結束了,政治環境寬鬆太平了,他卻竟然沒有想 到去做這件讓戰友魂歸故里,讓自己內心平靜 的大事!是幾十年的政治風雨洗白了他當年的 諾言,還是時間沖刷乾淨了一個人血與火的記 憶?從被迫性的“遺忘”到自然性的“遺忘”,白 發悄然淹沒了一個人的生死承諾。
1987年第一次見到秋吉夫三,他就像一個 每天蹲在安靜的院子一角曬太陽喝茶的退休老 叟,忽然被人扔到冰水裡再拎起來一樣,把所有 的傭懶、妥協、認命、服老、等死一齊澆醒了。這 些老鬼子竟然敢來尋找他們士兵的骨骸,我們 在幹什麼?這種驚醒、震撼、刺激,在趙廣陵心 目中,不亞於再一次聽到九一八事變。
秋吉夫三走後,趙廣陵整個兒變了,不再打 麻將,不再和一幫退休老倌抱怨物價上漲而微 薄的退休金永遠不漲,不再面對陽光下日漸彎 曲的身影顧影自憐。懷舊潮汐一般地湧來,拍 打著一個孤老頭日益飄零的白髮;責任感大山 般隆起,日日夜夜雄踞在蒼老的胸膛。昨日的 歷史還沒有老去,就像一群在遠處招手的英姿 勃發的年輕人,向一個耄耋老者頻頻傳來他們 激情豪邁的聲音。這聲音在相隔久遠的時空中 稀疏、弱小,時斷時續,讓人真偽難辨。編輯和 撰寫那本“抗戰專輯”時,他已經有了些積累,但 那是為政府做的事情,現在他要寫自己的書。
他開始跑圖書館、縣誌辦、市志辦,甚至還 背個書包去了一趟省城。他沒有去見舒淑文, 也沒有去看望老戰友周榮。周榮也離休了,住 在城西郊的干休所,這些年他們偶爾有通信,趙 廣陵在昆明只跑省圖書館。在那裡他同樣很失 望,沒有找到多少自己需要的東西。他經歷的 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就像一條大江一頭折進了 群山之中,江山猶在,人卻不見其首尾了。
用了兩年的時間,他寫成了《第八軍松山盪 寇志》。秋吉夫三不是要寫他們一一三聯隊的 戰史嗎?世界上哪能只有戰敗軍隊的戰史,卻 沒有人記述勝利者當年的光榮。洋洋灑灑近三 十萬字的書稿,他自己都覺得還有許多不足,資 料有限,筆力笨拙,敘述生澀,詞不達意,激情衰 退,靈感枯竭。當年風華正茂、才華橫溢時都干 什麼去了啊!你不是曾經也算是一個文化人 嗎,現在怎麼連一句話都寫不利落了?這是他 那期間的老大徒傷悲。這些傷悲在孤燈下,在 夕陽中,在筆尖下,在酒醒後,在松山的松濤嗚 咽里,在獨自面對戰友英魂的傾訴中,隨處可 見,如枯萎的花瓣般飄落。
眾里抽針奉巾悅,不敢人前輕掩訣。 ,施與征夫作蘭佩。 ,應有勛名答彼姝。 ,軍前壯士喜捐軀。 ,海陸空軍皆貴寵。 ,文身只是蝦夷種。 ,至今人愛說蓬萊。 ,終化昆明池底灰。
從秋吉的“千人針”,趙廣陵聯想到父親給 自己的“死”字旗,兩軍對壘的士兵,背後親人 “拜託”的目光其實都是一樣的。
趙廣陵感慨地說:“你真算幸運,找回了自己 親人的東西。我父親贈我的‘死’字旗早就燒毀 在松山了。拿著,把你當年的4拜託’帶回去吧。” 秋吉夫三已經沒有心思詢問趙廣陵“死” 字旗是什麼了,他雙手捧過“千人針”,嚅嚅地 問:“真的可以讓我帶走嗎,廣陵君?”
“是你的,你就帶走;不是你的,就什麼也 別想。”
秋吉夫三淚水漣漣地深深鞠躬,鏡片後面 的目光既有感激,也有不服輸。
28,有拜託的生與死
所謂“再美好也經不住遺忘,再悲傷也敵不 過時間”,但對老同學、老戰友廖志弘,趙廣陵卻 從不敢忘。他如果有秋吉夫三那樣的生活環 境,廖志弘的英魂早就魂歸故里了。
1961年,趙廣陵結束了第一次囚徒生活,第 二年便向農場方面請假回家探親。但那是一次 失敗的還鄉之旅,他只走到怒江邊就被擋回去 了。那天他站在松山對面一座叫老魯田的大山 上,只能遠遠眺望松山,想像松山後面的故鄉。
正是在老魯田大山上的遙望中,趙廣陵在 雲層里聽到了廖志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 忘告乃翁”的臨終拜託。他們在松山戰場是有 過約定的人,就像用刀在骨頭上刻了一句承諾。 但讓人汗顏並後悔終生的是,從抗戰勝利到內 戰,再到十幾年隱名埋姓、身陷囹圄的生活,趙 廣陵自己都在刀鋒上行走,戰友的生死囑託,竟 然慢慢地在腦海里淡化了。那次他本來打算趁 回老家探親的機會,去一趟畹町的芒撒山,看看 廖志弘戰死的地方。悄悄為他點幾支煙,獻上 一碗酒和米飯。那時他還不敢想到遷墳歸宗的 事,誰敢公然為一個國民黨軍官“招魂”?
大赦後在松山農場工作,趙廣陵時常也會 想起廖志弘,而且隨著年齡越大,這種思念就越 多,越深。但連他自己都羞愧不已的是,“文革” 結束了,政治環境寬鬆太平了,他卻竟然沒有想 到去做這件讓戰友魂歸故里,讓自己內心平靜 的大事!是幾十年的政治風雨洗白了他當年的 諾言,還是時間沖刷乾淨了一個人血與火的記 憶?從被迫性的“遺忘”到自然性的“遺忘”,白 發悄然淹沒了一個人的生死承諾。
1987年第一次見到秋吉夫三,他就像一個 每天蹲在安靜的院子一角曬太陽喝茶的退休老 叟,忽然被人扔到冰水裡再拎起來一樣,把所有 的傭懶、妥協、認命、服老、等死一齊澆醒了。這 些老鬼子竟然敢來尋找他們士兵的骨骸,我們 在幹什麼?這種驚醒、震撼、刺激,在趙廣陵心 目中,不亞於再一次聽到九一八事變。
秋吉夫三走後,趙廣陵整個兒變了,不再打 麻將,不再和一幫退休老倌抱怨物價上漲而微 薄的退休金永遠不漲,不再面對陽光下日漸彎 曲的身影顧影自憐。懷舊潮汐一般地湧來,拍 打著一個孤老頭日益飄零的白髮;責任感大山 般隆起,日日夜夜雄踞在蒼老的胸膛。昨日的 歷史還沒有老去,就像一群在遠處招手的英姿 勃發的年輕人,向一個耄耋老者頻頻傳來他們 激情豪邁的聲音。這聲音在相隔久遠的時空中 稀疏、弱小,時斷時續,讓人真偽難辨。編輯和 撰寫那本“抗戰專輯”時,他已經有了些積累,但 那是為政府做的事情,現在他要寫自己的書。
他開始跑圖書館、縣誌辦、市志辦,甚至還 背個書包去了一趟省城。他沒有去見舒淑文, 也沒有去看望老戰友周榮。周榮也離休了,住 在城西郊的干休所,這些年他們偶爾有通信,趙 廣陵在昆明只跑省圖書館。在那裡他同樣很失 望,沒有找到多少自己需要的東西。他經歷的 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就像一條大江一頭折進了 群山之中,江山猶在,人卻不見其首尾了。
用了兩年的時間,他寫成了《第八軍松山盪 寇志》。秋吉夫三不是要寫他們一一三聯隊的 戰史嗎?世界上哪能只有戰敗軍隊的戰史,卻 沒有人記述勝利者當年的光榮。洋洋灑灑近三 十萬字的書稿,他自己都覺得還有許多不足,資 料有限,筆力笨拙,敘述生澀,詞不達意,激情衰 退,靈感枯竭。當年風華正茂、才華橫溢時都干 什麼去了啊!你不是曾經也算是一個文化人 嗎,現在怎麼連一句話都寫不利落了?這是他 那期間的老大徒傷悲。這些傷悲在孤燈下,在 夕陽中,在筆尖下,在酒醒後,在松山的松濤嗚 咽里,在獨自面對戰友英魂的傾訴中,隨處可 見,如枯萎的花瓣般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