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的各色各樣方案和無數修正案,其中還包括該共和國法律高於其他加盟共和國法律的方案,於6月11日和12日兩天提交討論和表決。總表決是在6月12日舉行的。同意宣言的票數為907,反對票為13,棄權為9票。共產黨員們也都表現得政治上盲目短見,無能預見這個問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當時做總結的已經是當選為主席的葉爾欽:
“決議通過。”(暴風雨般經久不歇的掌聲。響起了歡呼聲:烏拉!烏拉!)
“祝賀全體人民代表和俄聯邦各族人民。”(掌聲)
就這樣,俄國的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成了破壞偉大國家的主要力量,而1990年6月12日這個被“民主派”宣布為偉大節日的日子,則成了我們在全世界面前蒙羞的日子。
俄國代表們又是出於什麼想法才通過這項決議的呢?他們不可能不知道,主權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完全獨立於其他國家。也就是說,俄羅斯宣布自己獨立於其他各加盟共和國,也就是說,它拒絕承擔結構國家的作用。僅僅是這一條,就註定了蘇聯要垮台。不錯,根據蘇聯憲法,俄羅斯聯邦也好,其他任何一個加盟共和國也好,本來就都是主權國家。而在實際上,它們都把自己的部分功能交給了將它們團結起來的中央政權。宣言炮製者用表面看來完全“高尚”的理由掩蓋了真實用意,說是要保障俄羅斯公民“能夠體面地生活,享受自由發展,並使用本民族語言”,仿佛這些原則在全蘇憲法中不存在,國家根本就不關心他們,不關心所有這些條件的實現似的。
政治就是這樣,話說得很一般,但話的背後卻隱藏著現實的利益。利益是各種各樣的,不過依我來看,其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不惜任何代價擺脫中央權力——其中既包括黨,也包括國家——的“關照”。所有那些在精神上鼓舞了和行動上導演了這一事件的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把俄羅斯同全蘇中央對立起來,把蘇聯“帝國”搞垮。剛剛成立了一個“新”黨——俄羅斯共產黨——的黨員們,都害怕觸犯主權思想,害怕失去情緒狂熱但方向不明的選民的支持,他們可能不理解俄羅斯的獨立,也沒有採取反對獨立的立場。此外,這個黨的領導也並不反對實際上擁有“主權”地位,即使是為了不受到責難,不承擔主動執行蘇共中央決定和指示的惡名也好。
在我的面前擺放著這幾次會議的速記記錄,還有記名投票結果的名冊。許多我所熟悉的名字,他們都投了贊成票。後來,過了幾年之後,我向其中有些人提問:為什麼當時他們會支持俄羅斯主權宣言?唯一的回答是:我們連想都沒想它會讓蘇聯垮台。
不過,要想使俄羅斯主權起到消滅蘇聯及其現行制度的作用,還得賦予這樣一個思想以實際起作用的機制。它之所以能建立起來,得益於一個從正常邏輯來看有點像白痴的論點:俄羅斯法律高於全蘇法律。換言之,“部分”被宣布高於“整體”。這意味著所有組織機構資源及其附屬的物資資源、財經資源等,將統統脫離全國中央的管理,這樣一來,中央的存在實際上已毫無意義。請想想,在表決之前、表決當時和表決之後,這樣一點難道還搞不明白嗎?
1990年6月13日一大早,我送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去機場。當時她正在莫斯科訪問,準備乘飛機到毀於地震的列寧納堪(在亞美尼亞)參加英國幫助建設的一所學校的落成典禮。
一坐進汽車她就說:
“雷日科夫先生,昨天晚上我從你們的電視上看到,俄羅斯議會通過有關主權的法律,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俄羅斯的法律高於聯邦法律。您了解情況嗎?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我當然了解,”我這樣回答。“‘主權’這個概念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俄羅斯擁有的權利實際上少於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但若對主權再做其他補充,就無論如何也不對了,特別是共和國的法律高過全蘇法律這一條。這將是統一國家瓦解的開始。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家將無法起作用,而且,緊隨俄羅斯之後,其他共和國立刻也會照此辦理。”
這部法律通過後不到幾個小時,就出現了這樣一次談話。就連她這個局外人也很清楚,對於一個統一國家來說,出現這種事情是不能容許的。她拿這個事件同自己國家做了比照,說了些我看是十分正確的想法。這裡我想說一個小插曲,它更像一個政治笑話:三年之後,柴契爾夫人——當時她已經是政府首腦——又來到俄羅斯,為了加快改革,她所提出的建議不是別的,恰恰是……解散我們的議會。如果是我,比方說,跑到英國去——我倆的地位可是同樣的,都是前首相——提出建議要立即解散他們的議會,有意思,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這樣,實際上直接統一國家的問題便畫上了句號。我再說一遍,蘇聯的俄羅斯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成了瓦解偉大國家的罪魁禍首,俄羅斯的新領導在這裡則起到了“特洛伊木馬”的作用。偉大的國家由偉人所締造,但卻為卑劣的宵小所毀——這話真說得一點不錯。
“您當時為什麼不說服我們?”
“決議通過。”(暴風雨般經久不歇的掌聲。響起了歡呼聲:烏拉!烏拉!)
“祝賀全體人民代表和俄聯邦各族人民。”(掌聲)
就這樣,俄國的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成了破壞偉大國家的主要力量,而1990年6月12日這個被“民主派”宣布為偉大節日的日子,則成了我們在全世界面前蒙羞的日子。
俄國代表們又是出於什麼想法才通過這項決議的呢?他們不可能不知道,主權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完全獨立於其他國家。也就是說,俄羅斯宣布自己獨立於其他各加盟共和國,也就是說,它拒絕承擔結構國家的作用。僅僅是這一條,就註定了蘇聯要垮台。不錯,根據蘇聯憲法,俄羅斯聯邦也好,其他任何一個加盟共和國也好,本來就都是主權國家。而在實際上,它們都把自己的部分功能交給了將它們團結起來的中央政權。宣言炮製者用表面看來完全“高尚”的理由掩蓋了真實用意,說是要保障俄羅斯公民“能夠體面地生活,享受自由發展,並使用本民族語言”,仿佛這些原則在全蘇憲法中不存在,國家根本就不關心他們,不關心所有這些條件的實現似的。
政治就是這樣,話說得很一般,但話的背後卻隱藏著現實的利益。利益是各種各樣的,不過依我來看,其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不惜任何代價擺脫中央權力——其中既包括黨,也包括國家——的“關照”。所有那些在精神上鼓舞了和行動上導演了這一事件的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把俄羅斯同全蘇中央對立起來,把蘇聯“帝國”搞垮。剛剛成立了一個“新”黨——俄羅斯共產黨——的黨員們,都害怕觸犯主權思想,害怕失去情緒狂熱但方向不明的選民的支持,他們可能不理解俄羅斯的獨立,也沒有採取反對獨立的立場。此外,這個黨的領導也並不反對實際上擁有“主權”地位,即使是為了不受到責難,不承擔主動執行蘇共中央決定和指示的惡名也好。
在我的面前擺放著這幾次會議的速記記錄,還有記名投票結果的名冊。許多我所熟悉的名字,他們都投了贊成票。後來,過了幾年之後,我向其中有些人提問:為什麼當時他們會支持俄羅斯主權宣言?唯一的回答是:我們連想都沒想它會讓蘇聯垮台。
不過,要想使俄羅斯主權起到消滅蘇聯及其現行制度的作用,還得賦予這樣一個思想以實際起作用的機制。它之所以能建立起來,得益於一個從正常邏輯來看有點像白痴的論點:俄羅斯法律高於全蘇法律。換言之,“部分”被宣布高於“整體”。這意味著所有組織機構資源及其附屬的物資資源、財經資源等,將統統脫離全國中央的管理,這樣一來,中央的存在實際上已毫無意義。請想想,在表決之前、表決當時和表決之後,這樣一點難道還搞不明白嗎?
1990年6月13日一大早,我送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去機場。當時她正在莫斯科訪問,準備乘飛機到毀於地震的列寧納堪(在亞美尼亞)參加英國幫助建設的一所學校的落成典禮。
一坐進汽車她就說:
“雷日科夫先生,昨天晚上我從你們的電視上看到,俄羅斯議會通過有關主權的法律,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俄羅斯的法律高於聯邦法律。您了解情況嗎?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我當然了解,”我這樣回答。“‘主權’這個概念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俄羅斯擁有的權利實際上少於蘇聯的其他加盟共和國。但若對主權再做其他補充,就無論如何也不對了,特別是共和國的法律高過全蘇法律這一條。這將是統一國家瓦解的開始。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家將無法起作用,而且,緊隨俄羅斯之後,其他共和國立刻也會照此辦理。”
這部法律通過後不到幾個小時,就出現了這樣一次談話。就連她這個局外人也很清楚,對於一個統一國家來說,出現這種事情是不能容許的。她拿這個事件同自己國家做了比照,說了些我看是十分正確的想法。這裡我想說一個小插曲,它更像一個政治笑話:三年之後,柴契爾夫人——當時她已經是政府首腦——又來到俄羅斯,為了加快改革,她所提出的建議不是別的,恰恰是……解散我們的議會。如果是我,比方說,跑到英國去——我倆的地位可是同樣的,都是前首相——提出建議要立即解散他們的議會,有意思,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這樣,實際上直接統一國家的問題便畫上了句號。我再說一遍,蘇聯的俄羅斯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成了瓦解偉大國家的罪魁禍首,俄羅斯的新領導在這裡則起到了“特洛伊木馬”的作用。偉大的國家由偉人所締造,但卻為卑劣的宵小所毀——這話真說得一點不錯。
“您當時為什麼不說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