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啊?”崔銘心下莫名一沉,“應該無妨吧……”
蘇誨離開永寧坊,卻並未回客棧,而是繞道去了玄都觀。
劉繒帛並不在,以蘇誨對他的了解,此刻他要麼在大理寺監牢探看向正心,要麼便去驛站托人轉寄家書了。
玄都觀里不見當時熱鬧,中舉的大多搬去客棧,落第的也早已還鄉。院中那棵孤松依舊挺得筆直,冷眼看著世間悲喜。蘇誨抿抿唇,最終還是抬腿走了進去。
廂房裡空空蕩蕩,只余劉繒帛的幾件物什,桌上筆墨還未收好,蘇誨瞥了眼,硯中墨跡尚濕,可見劉繒帛並未離開許久。
蘇誨眼神暗了暗,開始在房內翻找起來,他與劉繒帛相交日久,自是明白以劉繒帛的秉性會將東西藏在何處,不出一會便如願以償。蘇誨匆匆掃了幾眼,取了旁邊筆墨,在一旁生宣上細細摹了,又將紙張疊好,重新封了放回原處。
“說是恩斷義絕,可我到底還是無法看著你去送死呢……”蘇誨自嘲般笑笑,目光在劉繒帛房內反覆逡巡,最終定在床頭一個小包袱上。
蘇誨踱過去,不無遲疑地將那包袱打開,只見裡面鼓鼓囊囊地塞了好多衣裳,用料均是不凡,甚至還有件錦緞襴衫。蘇誨手指發顫地將那襴衫抖開在身上比了比,高矮肥瘦無不服帖。
蘇誨忍不住將臉埋在衣裳里,半天不得動彈,只覺胸口發悶,仿佛有誰扼住了他的咽喉,讓他不得喘息,絕望滅頂。
不知過了多久,蘇誨才終於找回自己的神智,將衣裳重新按劉繒帛的喜好疊好歸置回原處。
來時惶惶不安,可離去時,卻是從未有過的歡喜。
第27章 考完了
就在殿試前三天,向正心被人發現死在牢中。
他將飯碗摔破,用尖利的碎瓷片割破了自己的咽喉。
正巧在同一天,客棧的小二拿著個頗為眼熟的包袱找來,說是有個高個子書生托他轉交。
蘇誨默然半晌,請鄭紹過門一敘,一談便是一夜。
德澤十年春闈的殿試,終是來了。
殿試的日子轉瞬便到了,新科進士們均著白袍,張開雙臂站在龍尾道旁,任由宦官們搜身,確定不曾攜帶利器後,才跟著唱諾之聲,一個個進殿。
進士們全都跪伏在地,山呼萬歲,然後在早已擺放好的憑几旁坐好。
鄭紹極快地掃了眼殿上群臣,隨即垂下眼眸。
遷都後的第一場恩科,天家看的極重。三省宰相,尚書令顧秉、中書令周玦、門下侍中趙子熙一個不差,分列兩旁。就連年方十歲的太子都著公服列席階上,雖遠未到及冠的歲數,但今日仍破例戴著遠遊冠,配上紅衫白裙,顯得更是如金童般冰雪可愛。
“你們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天音猶如鳳鳴般由九天而降,眾進士不由一陣恍惚,“主考們的眼光,朕還是信得過的。”
吳庸掃了眼下方的劉繒帛,忍不住撇了撇嘴角,東京考官是周玦,皇帝的伴讀發小大舅子,西京考官是顧秉,皇帝的肱骨親信心中人,能信不過麼?
“時易世變,朕近來常在想,科舉取士,取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天子笑著指指均未到不惑之年的宰相們,“二十載前,他們也與你們一樣,不過是萬千舉子中的一員,除去趙子熙,似乎還都不是一甲進士及第。前日,朕與幾位閣老閒談,問及他們的同科,有些人政績平平,有些人貪贓枉法,有些人甚至勾結亂黨,考的是聖賢書,論的是天下勢,耗了多少人力物力,可為什麼還能選出這麼些不忠不義不賢不肖的畜生呢?”
他這話說的極重,不知是誰帶頭,除去幾個宰相、尚書和世家出身的幾個官吏仍站著,其餘大臣們唯唯諾諾跪了一地,“臣死罪。”
士人的風骨蕩然無存。
皇帝也覺得無趣,淡淡道,“都起罷,今日殿試共有兩題,一策論,一詩賦,詩賦以‘好春’為題,策論……”
他對著階下諸位閣老的方向笑了笑,“朕想讓你們談談鹽鐵。”
蘇誨心中微哂,二王之亂時,顧秉曾推行過鹽鐵專營,如今又要對突厥問兵,看來陛下是投石問路來了。
詩賦並不很難,策論倒是需要費些功夫。
蘇誨沉吟片刻,掃了眼劉繒帛的背影,下筆如飛。
能進殿試的自然皆非等閒之輩,很快諸人的詩便做好了,由禮部官吏收了呈給皇帝。
埋頭寫策論的時候,蘇誨抽空看了眼皇帝,只見他隨手圈了幾個,便命禮部左侍郎蘇景明上前,二人低聲議論了一番,皇帝又以硃砂點了其中三份。
又過了半個時辰,眾人的策論又呈到皇帝面前,此番他命諸位閣臣一同上前,幾人交頭接耳好一會,才堪堪定下來。
“朕已有決斷,”皇帝笑吟吟道,“狀元為王儲,春望一詩中‘散白憐晴日,舒紅愛晚霞。桃間留御馬,梅處入胡笳’幾句甚好。榜眼鄭紹,策論很有見地。探花……”
“蘇誨!”
蘇誨先是一愣,隨即苦笑著謝恩。
點完了三甲,皇帝對安義點點頭,宦官尖細的聲音便迴蕩在大殿之上。
“二甲第一盧廣維,二甲第二周沫,二甲第三劉繒帛……”
蘇誨這才鬆了一口氣,一抬眼就見劉繒帛正回頭看著自己,眼中帶著不舍與懇求。
蘇誨亦靜靜地回望過去,同榻而眠五載,他哪裡能不明白劉繒帛的意思?
想去代向正心叩闕上書,自知之後定然不容於權貴,九死一生,他不舍他的抱負,不舍寡母幼弟。所以他才懇求蘇誨,代他盡孝,代他報國,代他做個好兒子好兄長好官……
蘇誨只想反問他一句,劉繒帛顧及了所有人,難道對他蘇誨就無半點不舍,他就那麼篤定他蘇誨願意去做他的山巨源?
鄭紹輕咳一聲打斷了他二人愈髮膠著的對視,蘇誨如夢初醒,跟著進士們重新按名次站定謝恩。
諸位新科進士雖一朝躍上龍門,卻並不意味著從此青雲直上,除去少數能進翰林院的天之驕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要從縣丞刀筆吏做起,下一次得睹天顏還不知是猴年馬月。
正在皆大歡喜,眾人俯身準備下朝之時,卻聽一人高聲道。
“啟稟聖上,微臣有本啟奏。”
劉繒帛不敢置信地回頭,只見蘇誨慢條斯理地跪在玉階中間,面色漠然。
“晏……”劉繒帛下意識地要上前,袖子卻被人牢牢扯住。
鄭紹定定地看他一眼,滿是警示。
劉繒帛心中如有驚濤駭浪,茫茫然地立在原處,將袖中的緘書拆開,他並未讀過向正心的密信,可他卻識得蘇誨的筆跡——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陛下,臣近日偶得一封書信,正是先前的死囚向正心所有。臣雖未拆閱,可也知道此書信事關重大……”
皇帝挑眉看他,對身旁的安義公公微微點了點頭。
安義便取了承盤,蘇誨依舊跪著,雙手將那密信奉上。
劉繒帛面色慘白,六神無主,鄭紹卻仿佛早就知曉般,還有餘力觀察諸位大員的神色。
趙子熙神色泰然,事不關己;周玦悠然自得,好整以暇;顧秉略帶詫異,蹙眉不語。而蘇誨的親族們更是表情各異,崔銘面色沉鬱,難掩怒氣,蘇景明則只耐人尋味地笑著,目光片刻不曾離開蘇誨身上。
鄭紹還欲探究,卻對上太子那雙鳳眼,霎時一個戰慄,垂下眼瞼。
“父皇,”軒轅冕不急不緩道,“向正心的事日後再說,現下長安的子民還都等著一睹才子們的風采呢。”
皇帝合上密信,笑吟吟道,“不錯,不說這些掃興的事,後日朕會在曲江之畔大開杏園宴,不知此番探花郎可還會探來朵青山貫雪?”
第28章 風波暫止
眾位進士依次退出殿外,恍若商量好般,蘇誨身旁竟無一人敢靠近,仿佛有個無形的圈將他與旁人隔絕起來。
惡意的打量,鄙夷的冷眼,蘇誨均熟視無睹,自顧自順著龍尾道向外而行。
“晏如!”劉繒帛快步走來,一把捏住他的手腕。
蘇誨低頭,冷笑道,“怎麼,一舉成名天下知,我搶了你的功,來問罪了不成?”
許是方才在殿上已然冷靜過來,劉繒帛此刻已看不出半分失態,只低聲對他道,“換個地方說話。”
“我與你無話可說。”
“蘇誨!”劉繒帛低聲怒叱,難得強硬地一把扯住蘇誨的袍袖,拽著他便往外走。
茫茫然被他帶著向前,即使是在玉階上跪著時,蘇誨都不若此刻忐忑。
向正心那封密信,應是河東某世家這些年來所作所為的罪證,雖是薄薄幾頁紙,分量卻堪比千鈞。
向正心的本意,大概是讓這信由劉繒帛呈上去,於劉繒帛而言是他代死去的摯友聲張,對向正心來說,也可以將事情鬧大,逼迫聖上正視士族積弊。
而這封信如今卻被蘇誨作為向正心本人的罪證獻上,若是皇帝不想,這封密信將永不見天日。
不知向正心泉下有靈,會不會恨得在子夜鬼門大開之時來找蘇誨算帳。
禮部的官員未到,進士們便三三兩兩地攀談敘話,劉繒帛將蘇誨拉到無人處,啞聲道,“你何苦做到如此地步?且不說寒門子弟會以為你攀附士族,構陷故人,與天下寒門為敵;就是士族……他們必然以為你已然看過持修兄的密信,定然不會全然倚賴你,只會對你百般猜疑,更不必說你蘇氏子弟的身份。你聰明才智百倍於我,我想到的你自然也想到了,你……”
蘇誨閉了閉眼,將眼眶的濕意壓下去,“我可不是為了你。博陵蘇氏遺族,罪人之子,就算我不上書,難道就能直上青雲了麼?”
劉繒帛凝視他,眼底卻隱隱紅了,“你是何苦。”
他本拽著蘇誨的袍袖,如今卻緩緩鬆開,手從袖口鑽進去,攥住了蘇誨的手腕。
蘇誨愣怔地看著他,只覺觸手冰涼,可又從相熨帖的肌膚灼燒起來,一直燒到心口肺腑。
“你已與我割袍斷義,你我再不是摯友也再不是手足,可風波一日不定,我便一日放心不下。我搬進甘棠客棧也好,你回玄都觀也罷,總之就算你攆我趕我,厭我惡我,打我罵我,我都不會離你半步。”
蘇誨任他抓著,忍不住低聲笑出來,“你不怕被我牽連?”
“我與持修兄不過交淺言深,都不怕被他牽連,更何況你我的情分?”
“情分……”蘇誨喃喃自語,“但願你自己清楚是什麼樣的情分。”
劉繒帛的手鬆開了些許,艱澀道,“管他是何等情分,我只知你我心意相通,君心一如我心。”
蘇誨一震,這才敢抬眼看他,只見劉繒帛端方面孔上滿是與自己一般的憔悴鬱結,眼中更滿是關切。
“晏如……方才在大殿上看著你以身涉險,我突然便想通了,日後有任何事你我都應有商有量,切不可貿然從事。誤事是小,讓彼此傷懷掛牽更是不好……”
蘇誨離開永寧坊,卻並未回客棧,而是繞道去了玄都觀。
劉繒帛並不在,以蘇誨對他的了解,此刻他要麼在大理寺監牢探看向正心,要麼便去驛站托人轉寄家書了。
玄都觀里不見當時熱鬧,中舉的大多搬去客棧,落第的也早已還鄉。院中那棵孤松依舊挺得筆直,冷眼看著世間悲喜。蘇誨抿抿唇,最終還是抬腿走了進去。
廂房裡空空蕩蕩,只余劉繒帛的幾件物什,桌上筆墨還未收好,蘇誨瞥了眼,硯中墨跡尚濕,可見劉繒帛並未離開許久。
蘇誨眼神暗了暗,開始在房內翻找起來,他與劉繒帛相交日久,自是明白以劉繒帛的秉性會將東西藏在何處,不出一會便如願以償。蘇誨匆匆掃了幾眼,取了旁邊筆墨,在一旁生宣上細細摹了,又將紙張疊好,重新封了放回原處。
“說是恩斷義絕,可我到底還是無法看著你去送死呢……”蘇誨自嘲般笑笑,目光在劉繒帛房內反覆逡巡,最終定在床頭一個小包袱上。
蘇誨踱過去,不無遲疑地將那包袱打開,只見裡面鼓鼓囊囊地塞了好多衣裳,用料均是不凡,甚至還有件錦緞襴衫。蘇誨手指發顫地將那襴衫抖開在身上比了比,高矮肥瘦無不服帖。
蘇誨忍不住將臉埋在衣裳里,半天不得動彈,只覺胸口發悶,仿佛有誰扼住了他的咽喉,讓他不得喘息,絕望滅頂。
不知過了多久,蘇誨才終於找回自己的神智,將衣裳重新按劉繒帛的喜好疊好歸置回原處。
來時惶惶不安,可離去時,卻是從未有過的歡喜。
第27章 考完了
就在殿試前三天,向正心被人發現死在牢中。
他將飯碗摔破,用尖利的碎瓷片割破了自己的咽喉。
正巧在同一天,客棧的小二拿著個頗為眼熟的包袱找來,說是有個高個子書生托他轉交。
蘇誨默然半晌,請鄭紹過門一敘,一談便是一夜。
德澤十年春闈的殿試,終是來了。
殿試的日子轉瞬便到了,新科進士們均著白袍,張開雙臂站在龍尾道旁,任由宦官們搜身,確定不曾攜帶利器後,才跟著唱諾之聲,一個個進殿。
進士們全都跪伏在地,山呼萬歲,然後在早已擺放好的憑几旁坐好。
鄭紹極快地掃了眼殿上群臣,隨即垂下眼眸。
遷都後的第一場恩科,天家看的極重。三省宰相,尚書令顧秉、中書令周玦、門下侍中趙子熙一個不差,分列兩旁。就連年方十歲的太子都著公服列席階上,雖遠未到及冠的歲數,但今日仍破例戴著遠遊冠,配上紅衫白裙,顯得更是如金童般冰雪可愛。
“你們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天音猶如鳳鳴般由九天而降,眾進士不由一陣恍惚,“主考們的眼光,朕還是信得過的。”
吳庸掃了眼下方的劉繒帛,忍不住撇了撇嘴角,東京考官是周玦,皇帝的伴讀發小大舅子,西京考官是顧秉,皇帝的肱骨親信心中人,能信不過麼?
“時易世變,朕近來常在想,科舉取士,取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天子笑著指指均未到不惑之年的宰相們,“二十載前,他們也與你們一樣,不過是萬千舉子中的一員,除去趙子熙,似乎還都不是一甲進士及第。前日,朕與幾位閣老閒談,問及他們的同科,有些人政績平平,有些人貪贓枉法,有些人甚至勾結亂黨,考的是聖賢書,論的是天下勢,耗了多少人力物力,可為什麼還能選出這麼些不忠不義不賢不肖的畜生呢?”
他這話說的極重,不知是誰帶頭,除去幾個宰相、尚書和世家出身的幾個官吏仍站著,其餘大臣們唯唯諾諾跪了一地,“臣死罪。”
士人的風骨蕩然無存。
皇帝也覺得無趣,淡淡道,“都起罷,今日殿試共有兩題,一策論,一詩賦,詩賦以‘好春’為題,策論……”
他對著階下諸位閣老的方向笑了笑,“朕想讓你們談談鹽鐵。”
蘇誨心中微哂,二王之亂時,顧秉曾推行過鹽鐵專營,如今又要對突厥問兵,看來陛下是投石問路來了。
詩賦並不很難,策論倒是需要費些功夫。
蘇誨沉吟片刻,掃了眼劉繒帛的背影,下筆如飛。
能進殿試的自然皆非等閒之輩,很快諸人的詩便做好了,由禮部官吏收了呈給皇帝。
埋頭寫策論的時候,蘇誨抽空看了眼皇帝,只見他隨手圈了幾個,便命禮部左侍郎蘇景明上前,二人低聲議論了一番,皇帝又以硃砂點了其中三份。
又過了半個時辰,眾人的策論又呈到皇帝面前,此番他命諸位閣臣一同上前,幾人交頭接耳好一會,才堪堪定下來。
“朕已有決斷,”皇帝笑吟吟道,“狀元為王儲,春望一詩中‘散白憐晴日,舒紅愛晚霞。桃間留御馬,梅處入胡笳’幾句甚好。榜眼鄭紹,策論很有見地。探花……”
“蘇誨!”
蘇誨先是一愣,隨即苦笑著謝恩。
點完了三甲,皇帝對安義點點頭,宦官尖細的聲音便迴蕩在大殿之上。
“二甲第一盧廣維,二甲第二周沫,二甲第三劉繒帛……”
蘇誨這才鬆了一口氣,一抬眼就見劉繒帛正回頭看著自己,眼中帶著不舍與懇求。
蘇誨亦靜靜地回望過去,同榻而眠五載,他哪裡能不明白劉繒帛的意思?
想去代向正心叩闕上書,自知之後定然不容於權貴,九死一生,他不舍他的抱負,不舍寡母幼弟。所以他才懇求蘇誨,代他盡孝,代他報國,代他做個好兒子好兄長好官……
蘇誨只想反問他一句,劉繒帛顧及了所有人,難道對他蘇誨就無半點不舍,他就那麼篤定他蘇誨願意去做他的山巨源?
鄭紹輕咳一聲打斷了他二人愈髮膠著的對視,蘇誨如夢初醒,跟著進士們重新按名次站定謝恩。
諸位新科進士雖一朝躍上龍門,卻並不意味著從此青雲直上,除去少數能進翰林院的天之驕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要從縣丞刀筆吏做起,下一次得睹天顏還不知是猴年馬月。
正在皆大歡喜,眾人俯身準備下朝之時,卻聽一人高聲道。
“啟稟聖上,微臣有本啟奏。”
劉繒帛不敢置信地回頭,只見蘇誨慢條斯理地跪在玉階中間,面色漠然。
“晏……”劉繒帛下意識地要上前,袖子卻被人牢牢扯住。
鄭紹定定地看他一眼,滿是警示。
劉繒帛心中如有驚濤駭浪,茫茫然地立在原處,將袖中的緘書拆開,他並未讀過向正心的密信,可他卻識得蘇誨的筆跡——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陛下,臣近日偶得一封書信,正是先前的死囚向正心所有。臣雖未拆閱,可也知道此書信事關重大……”
皇帝挑眉看他,對身旁的安義公公微微點了點頭。
安義便取了承盤,蘇誨依舊跪著,雙手將那密信奉上。
劉繒帛面色慘白,六神無主,鄭紹卻仿佛早就知曉般,還有餘力觀察諸位大員的神色。
趙子熙神色泰然,事不關己;周玦悠然自得,好整以暇;顧秉略帶詫異,蹙眉不語。而蘇誨的親族們更是表情各異,崔銘面色沉鬱,難掩怒氣,蘇景明則只耐人尋味地笑著,目光片刻不曾離開蘇誨身上。
鄭紹還欲探究,卻對上太子那雙鳳眼,霎時一個戰慄,垂下眼瞼。
“父皇,”軒轅冕不急不緩道,“向正心的事日後再說,現下長安的子民還都等著一睹才子們的風采呢。”
皇帝合上密信,笑吟吟道,“不錯,不說這些掃興的事,後日朕會在曲江之畔大開杏園宴,不知此番探花郎可還會探來朵青山貫雪?”
第28章 風波暫止
眾位進士依次退出殿外,恍若商量好般,蘇誨身旁竟無一人敢靠近,仿佛有個無形的圈將他與旁人隔絕起來。
惡意的打量,鄙夷的冷眼,蘇誨均熟視無睹,自顧自順著龍尾道向外而行。
“晏如!”劉繒帛快步走來,一把捏住他的手腕。
蘇誨低頭,冷笑道,“怎麼,一舉成名天下知,我搶了你的功,來問罪了不成?”
許是方才在殿上已然冷靜過來,劉繒帛此刻已看不出半分失態,只低聲對他道,“換個地方說話。”
“我與你無話可說。”
“蘇誨!”劉繒帛低聲怒叱,難得強硬地一把扯住蘇誨的袍袖,拽著他便往外走。
茫茫然被他帶著向前,即使是在玉階上跪著時,蘇誨都不若此刻忐忑。
向正心那封密信,應是河東某世家這些年來所作所為的罪證,雖是薄薄幾頁紙,分量卻堪比千鈞。
向正心的本意,大概是讓這信由劉繒帛呈上去,於劉繒帛而言是他代死去的摯友聲張,對向正心來說,也可以將事情鬧大,逼迫聖上正視士族積弊。
而這封信如今卻被蘇誨作為向正心本人的罪證獻上,若是皇帝不想,這封密信將永不見天日。
不知向正心泉下有靈,會不會恨得在子夜鬼門大開之時來找蘇誨算帳。
禮部的官員未到,進士們便三三兩兩地攀談敘話,劉繒帛將蘇誨拉到無人處,啞聲道,“你何苦做到如此地步?且不說寒門子弟會以為你攀附士族,構陷故人,與天下寒門為敵;就是士族……他們必然以為你已然看過持修兄的密信,定然不會全然倚賴你,只會對你百般猜疑,更不必說你蘇氏子弟的身份。你聰明才智百倍於我,我想到的你自然也想到了,你……”
蘇誨閉了閉眼,將眼眶的濕意壓下去,“我可不是為了你。博陵蘇氏遺族,罪人之子,就算我不上書,難道就能直上青雲了麼?”
劉繒帛凝視他,眼底卻隱隱紅了,“你是何苦。”
他本拽著蘇誨的袍袖,如今卻緩緩鬆開,手從袖口鑽進去,攥住了蘇誨的手腕。
蘇誨愣怔地看著他,只覺觸手冰涼,可又從相熨帖的肌膚灼燒起來,一直燒到心口肺腑。
“你已與我割袍斷義,你我再不是摯友也再不是手足,可風波一日不定,我便一日放心不下。我搬進甘棠客棧也好,你回玄都觀也罷,總之就算你攆我趕我,厭我惡我,打我罵我,我都不會離你半步。”
蘇誨任他抓著,忍不住低聲笑出來,“你不怕被我牽連?”
“我與持修兄不過交淺言深,都不怕被他牽連,更何況你我的情分?”
“情分……”蘇誨喃喃自語,“但願你自己清楚是什麼樣的情分。”
劉繒帛的手鬆開了些許,艱澀道,“管他是何等情分,我只知你我心意相通,君心一如我心。”
蘇誨一震,這才敢抬眼看他,只見劉繒帛端方面孔上滿是與自己一般的憔悴鬱結,眼中更滿是關切。
“晏如……方才在大殿上看著你以身涉險,我突然便想通了,日後有任何事你我都應有商有量,切不可貿然從事。誤事是小,讓彼此傷懷掛牽更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