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蘇誨畫牡丹,往往只畫一兩朵時興的白牡丹,再以粉色桃花海棠點綴,再在枝頭細細勾繪一兩隻喜鵲黃鸝,既雅致又顯得喜慶,往往賣的極好,這一個月的進項,竟比原先在洛京一年都還多些。
轉眼間已是三月初一,蘇誨與劉繒帛站在貢院之外,心中都難免緊張。
“只願晏如一舉得魁。”劉繒帛對他笑笑。
蘇誨本想冷哼一聲,徑直進去,見他笑臉卻也無法發作,便只低低道,“策論莫提均田一事,莫提空話,只說些實務類的真知灼見,至於詩賦,我先前為你捉刀的那幾篇你可記熟了?到時候千萬別……”
劉繒帛聽著他絮叨,面上露出幾分柔和笑意來,蘇誨瞪他一眼,正準備再說幾句,卻突然頓住了。
向正心吊著手臂,脊樑卻挺得筆直,獨自一人緩緩走過來。
劉繒帛眉心一動,上前道,“持修兄,你……”
周遭又有些寒門子弟圍了上來,向正心對他們安撫一笑。
蘇誨目光晦暗地看他,淡淡道,“你意已決?”
“不錯。”向正心很是坦蕩。
蘇誨眼帶煞氣,“那便不要連累旁人。”
向正心左右看看,灑脫一笑,“人之本性便是捧高踩低,眾星拱月的滋味,蘇兄怕比我還要清楚。可一旦身敗名裂,甚至身陷囹圄,又有誰會說上半句話?”
想起蘇氏前事,蘇誨心中一悶,瞥了眼正與旁人敘話的劉繒帛,恨恨道,“這些小人不論,這世上總有實心眼的。”
“蘇兄的話他還是聽得進的,還請蘇兄勸住他,我橫豎是個將死之人,為了我仗義,不值得。”
蘇誨苦笑,“但願罷。”
之後幾人再無閒情敘話,紛紛進了考場。
此次科考舉子人數眾多,便將人都塞入一個個小小的隔間內,未來三天,答題、吃喝、甚至出恭均在這方寸之間。蘇誨抬眼看了看,廣闊蒼穹硬是被切割成小小四方形狀,也算得上畫地為牢了。
第一場是經義,蘇誨匆匆掃了眼,皆是平日裡他與劉繒帛背熟了的,便放下心來。到了晌午,便有雜役送來吃食,無非胡餅、音部斗一類。
黃昏時分,蘇誨見自己經義答得差不多了,便敲了敲隔間的門扉,立時便有禮部的小吏入內,將蘇誨的答卷當面封了,又換上策論的題目。
蘇誨一看,險些笑出聲來,原因無他,今年的策論共有三題,第一題是京畿道同州的一個妾生子殘害嫡母的案子,第二題是要考生寫出天啟田律的缺漏,第三題則很常規地考了稅賦。
先前備考的時候,蘇誨便已發覺劉繒帛於策論,尤其是法義上極有天分,如今天啟三大權相,周玦出題從來神鬼莫測,猜也是白猜,顧秉與趙子熙均在刑部或是大理寺主事過,無論他二人誰出考卷,必有刑律訟案。因此在備考之時,他二人均在此下過苦功夫。
經義加上策論,劉繒帛至少一個進士跑不掉了。
到了詩賦一節,蘇誨瞥了眼題目,悠悠笑了笑。
往年詩賦往往都是在殿試時才有,且對格律限定得極死,要麼是從詩、楚辭里找些“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頌聖文章,要麼就是以“穆穆玄風”這些詞為詩眼,讓諸生臨場作詩。
今年卻大有不同,據聞第三甲的進士們按會試名次排班即可,而進入前二甲的進士們均有資格參與殿試,由聖上及太子欽定三元。蘇誨可以斷定,既然詩賦提前考了,那便說明到殿試時絕不可能只考詩賦,定然還會考策論……
想起向正心,蘇誨的眉頭不禁蹙了起來,世上不乏左右開弓的聰明人,旁人不知道,他可曾親眼見過向正心以左手舉箸用膳……
若是向正心進了二甲……那可就真的麻煩了。
隔間外忽而飛過一隻喜鵲,撲棱翅膀的聲音硬生生將蘇誨從神遊中驚醒,低頭看看手中的題目。
山桃。
蘇誨蹙了蹙眉,作為科舉的試題,這題目出的著實隨意了些,恐怕就是三省宰相也無這麼大的魄力,這麼看,此題定是聖上親出了。
蘇誨母親的堂叔祖博陵崔護曾有名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至此之後,再無人能將山中野桃寫的如此哀而不傷。
聽聞聖上酷愛桃花,御苑每到春日均是雲蒸霞蔚,爛爛漫漫。
蘇誨若有所思,其中必有緣故。
第24章 老師來了
蘇誨還在冥想,忽而聽聞外面一陣喧鬧。
隨即便有差役一間間搜了過來,查了蘇誨的浮票便罵罵咧咧地走了。
蘇誨蹙緊雙眉,不知為何竟有不祥之感湧上心頭。
再無心思揣測上意,蘇誨糙糙寫了首中規中矩卻又格局清新的詩作呈了上去,獲准離開貢院。
“晏如兄。”
鄭紹仿佛也剛出來,靠著輛馬車站著,神色焦慮。
“子引兄。”蘇誨與他見禮。
鄭紹上前一步,低聲對他道,“方才刑部的人已搜到了向正心,將他緝拿帶走了。”
蘇誨神色一變,“劉繒帛可出來了?”
鄭紹搖頭,“尚未。”
“看來此番向正心是凶多吉少,”蘇誨抿唇,“子引兄可知是哪家動的手?”
鄭紹苦笑,“我的消息哪裡就有那麼快?祖父其實並不贊成我插手此事,不過有傳言,趙相……”
趙子熙出身潁川趙氏,早年出仕時曾投過史黨,後來兩黨覆滅,他因早先向聖上投誠,不僅未被牽連,反而被擢升為門下侍中。
三省宰相中,顧秉出身寒門,周玦、趙子熙均是士族出身,只不過周玦這般的江東華族並不喜與其他門閥往來,又與皇室親善,故而幾番士族黨爭時都未參與。
而趙子熙出身河東八大門閥之一,雖面上不顯,可對士庶之分看的卻是極重。甫一遷都西京,便與弘農楊氏、聞喜裴氏、博陵崔氏、陳郡謝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還有殘存的太原王氏等八大門閥一道興修永寧坊,就此將各自郡望的烏衣門第統統挪到了西京。
“身居宰執之位,應不會和小輩一般見識罷?”蘇誨顯是有些遲疑。
鄭紹搖頭,“這件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問題便是我不知向正心原先想做到什麼地步。”
蘇誨仔細回想一番,只覺向正心在自己眼中實在是面目模糊,不由喪氣道,“興許他只是想遞上那均田策,並無他意,事情並不如你我設想的那般嚴重?”
正說著,劉繒帛從場內出來,見蘇誨與一錦衣公子相對無語、滿面戚戚,不由得詫異道,“蘇兄,這是?”
鄭紹對他拱手,“在下鄭紹,鄭子引,久仰劉兄大名,神交已久,今日方才得見。”
劉繒帛亦客套道,“哪裡哪裡,子引兄才是真的名動京師,繒帛佩服不已。”
他二人並無什麼交情,又說了幾句必定高中,日後相互提攜的客套話後,鄭紹便登車離去了。
“你與他很稔熟?”不知為何,見蘇誨與鄭紹投契,劉繒帛心中也微微有些失落。
蘇誨淡淡道,“點頭之交。”
劉繒帛默然不語,忽而明白為何蘇誨不喜自己與向正心交好了。
貢院離玄都觀尚有段距離,二人信步而行,沿途滿眼皆是斷橋春雨、夾岸桃花。
正是一年春好。
“方才場內那麼大的動靜,又不見了向正心,可你卻絲毫未問。我只問你,他的事,你到底知道多少?”
劉繒帛沉默不語,兩人一路悶頭走著,走到蘇誨覺得劉繒帛不會再回答時,方聽劉繒帛悶聲道,“不多不少。”
蘇誨簡直快被氣笑了,只定定地看著他,緩緩道,“你我早已絕交,我竟是忘了。打聽你那麼多事,真是唐突。”
若是往常,劉繒帛定然會賠罪討好,可今日他目光僅是游移了片刻,便咬緊牙關,不再多言。
蘇誨抿唇,對他拱了拱手,轉身便不見了。
劉繒帛定了定神,匆匆往玄都觀而去。
之後二人鮮少見面,劉繒帛還是寄居在玄都觀中,蘇誨卻是搬入了舉子云集的甘棠客棧,整日與鄭紹等人一道四處游賞,詩詞唱和。
放榜那日,鄭紹遣了小廝前去探榜,自己看著蘇誨在窗邊作畫。
“聽聞此番但凡二甲之前均可參選殿試,由陛下親點三元。”
蘇誨正以極細的描筆在生宣上勾描一朵半開不開的君子蓮,漫不經心道,“以子引兄高才,三元乃是囊中之物。”
鄭紹哈哈一笑,正欲奉承幾句,就聽小廝邊跌跌撞撞地爬樓邊大呼小叫,“恭喜兩位公子高中進士!”
似乎外面有些喧囂,為各家舉子打探消息的小廝小二們紛紛迴轉,帶來或喜或悲的消息。
蘇誨瞥了眼樓下,許是屢試不第,一個四十多歲的老儒生捂著胸口昏厥過去,引得周遭陣陣嘆息。
鄭紹勾起嘴角,瞥了眼蘇誨,又問那小廝,“榜上可有個叫劉繒帛的舉子?”
“有的,有的,”小廝忙不迭道,“二甲及第。”
鄭紹留意到,蘇誨該畫花鳥還畫花鳥,就連手都沒抖半下,不禁莞爾一笑。
蘇誨將筆放下,緩緩舒了口氣。
劉繒帛自然也去看了榜,見自己與蘇誨的名字均在上面,才放下心來,緩步往回走。沒走幾步,突然便天降大雨。
彼時出來時只帶了一把傘,劉繒帛給了蘇誨,如今簡直狼狽不堪,只好在道旁的一間小茶棚坐下,看著那些家境富庶的舉子,在撐傘小廝的簇擁下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你也是這科的舉子?”一清亮童聲傳來。
劉繒帛看過去,只見是個十歲左右的少年,穿了身竹青的布衫,身旁是個三十多歲的文士,正笑意清淺地看過來。
遲疑片刻,劉繒帛拱了拱手,“在下劉繒帛,洛京人士。”
“哦?”那少年眯起眼笑了,“方才在下也去看了眼皇榜,若未記錯的話,閣下應是在二甲第三位?年紀輕輕便成了進士老爺,劉兄真是青年才俊。”
被一個十歲大的孩子贊做青年才俊,劉繒帛不由失笑,抬眼回話時卻禁不住一愣。
原因無他,只因這十歲的孩子姿容絕美不談,那周身的氣勢便足以讓四品官兩股戰戰,尤其是那雙鳳眼,雖然眸若朗星,可不露半點情緒,哪裡還有孩童的半點清冽?
蘇誨已是他所見極為出挑的人物,可他當年也絕無此子一半風姿。
許是被這少年攝去了心神,直到那文士問話時,劉繒帛才注意到他。
“當年我也是二甲出身,”那文士悠悠道,“竟是二十載過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
浮票就是准考證
這麼看其實劉繒帛和太子算是師兄弟啊
顧相二甲第八 比劉繒帛還低了五名 但是全國11名也是很好的成績了……
轉眼間已是三月初一,蘇誨與劉繒帛站在貢院之外,心中都難免緊張。
“只願晏如一舉得魁。”劉繒帛對他笑笑。
蘇誨本想冷哼一聲,徑直進去,見他笑臉卻也無法發作,便只低低道,“策論莫提均田一事,莫提空話,只說些實務類的真知灼見,至於詩賦,我先前為你捉刀的那幾篇你可記熟了?到時候千萬別……”
劉繒帛聽著他絮叨,面上露出幾分柔和笑意來,蘇誨瞪他一眼,正準備再說幾句,卻突然頓住了。
向正心吊著手臂,脊樑卻挺得筆直,獨自一人緩緩走過來。
劉繒帛眉心一動,上前道,“持修兄,你……”
周遭又有些寒門子弟圍了上來,向正心對他們安撫一笑。
蘇誨目光晦暗地看他,淡淡道,“你意已決?”
“不錯。”向正心很是坦蕩。
蘇誨眼帶煞氣,“那便不要連累旁人。”
向正心左右看看,灑脫一笑,“人之本性便是捧高踩低,眾星拱月的滋味,蘇兄怕比我還要清楚。可一旦身敗名裂,甚至身陷囹圄,又有誰會說上半句話?”
想起蘇氏前事,蘇誨心中一悶,瞥了眼正與旁人敘話的劉繒帛,恨恨道,“這些小人不論,這世上總有實心眼的。”
“蘇兄的話他還是聽得進的,還請蘇兄勸住他,我橫豎是個將死之人,為了我仗義,不值得。”
蘇誨苦笑,“但願罷。”
之後幾人再無閒情敘話,紛紛進了考場。
此次科考舉子人數眾多,便將人都塞入一個個小小的隔間內,未來三天,答題、吃喝、甚至出恭均在這方寸之間。蘇誨抬眼看了看,廣闊蒼穹硬是被切割成小小四方形狀,也算得上畫地為牢了。
第一場是經義,蘇誨匆匆掃了眼,皆是平日裡他與劉繒帛背熟了的,便放下心來。到了晌午,便有雜役送來吃食,無非胡餅、音部斗一類。
黃昏時分,蘇誨見自己經義答得差不多了,便敲了敲隔間的門扉,立時便有禮部的小吏入內,將蘇誨的答卷當面封了,又換上策論的題目。
蘇誨一看,險些笑出聲來,原因無他,今年的策論共有三題,第一題是京畿道同州的一個妾生子殘害嫡母的案子,第二題是要考生寫出天啟田律的缺漏,第三題則很常規地考了稅賦。
先前備考的時候,蘇誨便已發覺劉繒帛於策論,尤其是法義上極有天分,如今天啟三大權相,周玦出題從來神鬼莫測,猜也是白猜,顧秉與趙子熙均在刑部或是大理寺主事過,無論他二人誰出考卷,必有刑律訟案。因此在備考之時,他二人均在此下過苦功夫。
經義加上策論,劉繒帛至少一個進士跑不掉了。
到了詩賦一節,蘇誨瞥了眼題目,悠悠笑了笑。
往年詩賦往往都是在殿試時才有,且對格律限定得極死,要麼是從詩、楚辭里找些“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頌聖文章,要麼就是以“穆穆玄風”這些詞為詩眼,讓諸生臨場作詩。
今年卻大有不同,據聞第三甲的進士們按會試名次排班即可,而進入前二甲的進士們均有資格參與殿試,由聖上及太子欽定三元。蘇誨可以斷定,既然詩賦提前考了,那便說明到殿試時絕不可能只考詩賦,定然還會考策論……
想起向正心,蘇誨的眉頭不禁蹙了起來,世上不乏左右開弓的聰明人,旁人不知道,他可曾親眼見過向正心以左手舉箸用膳……
若是向正心進了二甲……那可就真的麻煩了。
隔間外忽而飛過一隻喜鵲,撲棱翅膀的聲音硬生生將蘇誨從神遊中驚醒,低頭看看手中的題目。
山桃。
蘇誨蹙了蹙眉,作為科舉的試題,這題目出的著實隨意了些,恐怕就是三省宰相也無這麼大的魄力,這麼看,此題定是聖上親出了。
蘇誨母親的堂叔祖博陵崔護曾有名篇,“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至此之後,再無人能將山中野桃寫的如此哀而不傷。
聽聞聖上酷愛桃花,御苑每到春日均是雲蒸霞蔚,爛爛漫漫。
蘇誨若有所思,其中必有緣故。
第24章 老師來了
蘇誨還在冥想,忽而聽聞外面一陣喧鬧。
隨即便有差役一間間搜了過來,查了蘇誨的浮票便罵罵咧咧地走了。
蘇誨蹙緊雙眉,不知為何竟有不祥之感湧上心頭。
再無心思揣測上意,蘇誨糙糙寫了首中規中矩卻又格局清新的詩作呈了上去,獲准離開貢院。
“晏如兄。”
鄭紹仿佛也剛出來,靠著輛馬車站著,神色焦慮。
“子引兄。”蘇誨與他見禮。
鄭紹上前一步,低聲對他道,“方才刑部的人已搜到了向正心,將他緝拿帶走了。”
蘇誨神色一變,“劉繒帛可出來了?”
鄭紹搖頭,“尚未。”
“看來此番向正心是凶多吉少,”蘇誨抿唇,“子引兄可知是哪家動的手?”
鄭紹苦笑,“我的消息哪裡就有那麼快?祖父其實並不贊成我插手此事,不過有傳言,趙相……”
趙子熙出身潁川趙氏,早年出仕時曾投過史黨,後來兩黨覆滅,他因早先向聖上投誠,不僅未被牽連,反而被擢升為門下侍中。
三省宰相中,顧秉出身寒門,周玦、趙子熙均是士族出身,只不過周玦這般的江東華族並不喜與其他門閥往來,又與皇室親善,故而幾番士族黨爭時都未參與。
而趙子熙出身河東八大門閥之一,雖面上不顯,可對士庶之分看的卻是極重。甫一遷都西京,便與弘農楊氏、聞喜裴氏、博陵崔氏、陳郡謝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還有殘存的太原王氏等八大門閥一道興修永寧坊,就此將各自郡望的烏衣門第統統挪到了西京。
“身居宰執之位,應不會和小輩一般見識罷?”蘇誨顯是有些遲疑。
鄭紹搖頭,“這件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問題便是我不知向正心原先想做到什麼地步。”
蘇誨仔細回想一番,只覺向正心在自己眼中實在是面目模糊,不由喪氣道,“興許他只是想遞上那均田策,並無他意,事情並不如你我設想的那般嚴重?”
正說著,劉繒帛從場內出來,見蘇誨與一錦衣公子相對無語、滿面戚戚,不由得詫異道,“蘇兄,這是?”
鄭紹對他拱手,“在下鄭紹,鄭子引,久仰劉兄大名,神交已久,今日方才得見。”
劉繒帛亦客套道,“哪裡哪裡,子引兄才是真的名動京師,繒帛佩服不已。”
他二人並無什麼交情,又說了幾句必定高中,日後相互提攜的客套話後,鄭紹便登車離去了。
“你與他很稔熟?”不知為何,見蘇誨與鄭紹投契,劉繒帛心中也微微有些失落。
蘇誨淡淡道,“點頭之交。”
劉繒帛默然不語,忽而明白為何蘇誨不喜自己與向正心交好了。
貢院離玄都觀尚有段距離,二人信步而行,沿途滿眼皆是斷橋春雨、夾岸桃花。
正是一年春好。
“方才場內那麼大的動靜,又不見了向正心,可你卻絲毫未問。我只問你,他的事,你到底知道多少?”
劉繒帛沉默不語,兩人一路悶頭走著,走到蘇誨覺得劉繒帛不會再回答時,方聽劉繒帛悶聲道,“不多不少。”
蘇誨簡直快被氣笑了,只定定地看著他,緩緩道,“你我早已絕交,我竟是忘了。打聽你那麼多事,真是唐突。”
若是往常,劉繒帛定然會賠罪討好,可今日他目光僅是游移了片刻,便咬緊牙關,不再多言。
蘇誨抿唇,對他拱了拱手,轉身便不見了。
劉繒帛定了定神,匆匆往玄都觀而去。
之後二人鮮少見面,劉繒帛還是寄居在玄都觀中,蘇誨卻是搬入了舉子云集的甘棠客棧,整日與鄭紹等人一道四處游賞,詩詞唱和。
放榜那日,鄭紹遣了小廝前去探榜,自己看著蘇誨在窗邊作畫。
“聽聞此番但凡二甲之前均可參選殿試,由陛下親點三元。”
蘇誨正以極細的描筆在生宣上勾描一朵半開不開的君子蓮,漫不經心道,“以子引兄高才,三元乃是囊中之物。”
鄭紹哈哈一笑,正欲奉承幾句,就聽小廝邊跌跌撞撞地爬樓邊大呼小叫,“恭喜兩位公子高中進士!”
似乎外面有些喧囂,為各家舉子打探消息的小廝小二們紛紛迴轉,帶來或喜或悲的消息。
蘇誨瞥了眼樓下,許是屢試不第,一個四十多歲的老儒生捂著胸口昏厥過去,引得周遭陣陣嘆息。
鄭紹勾起嘴角,瞥了眼蘇誨,又問那小廝,“榜上可有個叫劉繒帛的舉子?”
“有的,有的,”小廝忙不迭道,“二甲及第。”
鄭紹留意到,蘇誨該畫花鳥還畫花鳥,就連手都沒抖半下,不禁莞爾一笑。
蘇誨將筆放下,緩緩舒了口氣。
劉繒帛自然也去看了榜,見自己與蘇誨的名字均在上面,才放下心來,緩步往回走。沒走幾步,突然便天降大雨。
彼時出來時只帶了一把傘,劉繒帛給了蘇誨,如今簡直狼狽不堪,只好在道旁的一間小茶棚坐下,看著那些家境富庶的舉子,在撐傘小廝的簇擁下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你也是這科的舉子?”一清亮童聲傳來。
劉繒帛看過去,只見是個十歲左右的少年,穿了身竹青的布衫,身旁是個三十多歲的文士,正笑意清淺地看過來。
遲疑片刻,劉繒帛拱了拱手,“在下劉繒帛,洛京人士。”
“哦?”那少年眯起眼笑了,“方才在下也去看了眼皇榜,若未記錯的話,閣下應是在二甲第三位?年紀輕輕便成了進士老爺,劉兄真是青年才俊。”
被一個十歲大的孩子贊做青年才俊,劉繒帛不由失笑,抬眼回話時卻禁不住一愣。
原因無他,只因這十歲的孩子姿容絕美不談,那周身的氣勢便足以讓四品官兩股戰戰,尤其是那雙鳳眼,雖然眸若朗星,可不露半點情緒,哪裡還有孩童的半點清冽?
蘇誨已是他所見極為出挑的人物,可他當年也絕無此子一半風姿。
許是被這少年攝去了心神,直到那文士問話時,劉繒帛才注意到他。
“當年我也是二甲出身,”那文士悠悠道,“竟是二十載過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
浮票就是准考證
這麼看其實劉繒帛和太子算是師兄弟啊
顧相二甲第八 比劉繒帛還低了五名 但是全國11名也是很好的成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