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帝拒絕同西方建立正常的貿易關係,這是否就會使一場侵略對抗成為不可避免了呢?而在對抗中帝國將被粉碎,中國將被瓜分,因為死死地糾纏於禮節,他是否就成了使王朝垮台和國家沒落的千古罪人呢?馬戛爾尼正確地預言了整個19世紀的歷史:

  "中國人已從滿清人統治強制他們所處的政治麻木狀態中醒悟了過來,他們開始感到自己天生的能量復活了。一次輕微的撞擊社會在火石上濺出火星並把反抗的烈火燃燒到全國各地。"

  面對總是以強國其實它已沒有強盛的國力自居且態度傲慢的中央帝國,英國已越來越不耐煩。英國人的活力無法發揮,中國十分虛弱還要毫不妥協,雙方都被激怒了。所有的戰爭總是通過尋找屬於先驗範圍的正當理由來合法化的。對中國人來說,已達到的完美是個正當理由;對英國人來說,可臻完善的進步才是正當理由。兩者並不屬於同一個思想領域。他們越來往,互相越不能容忍。在這種傷害對方的不理解狀態中,兩種文明互相撞擊,每一方都認為自己是世界第一。

  大辯論

  鴉片加速了撞擊。1836年,中國的貿易收支第一次出現了赤字;中國進口總額的四分之三都用於毒品。翰林院學士在1837年揭露了"歲漏銀千萬兩,荼毒國人益眾"。湖廣總督向道光皇帝警告說:"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社會同國家一樣受到了威脅。儒家念念不忘的"治"更加重了對社會解體的憂患。御使袁玉麟還說:"百姓若仍沉湎於毒物,則夫無以訓妻,主無以使仆,師無以教學子。民心將毀於一旦。"皇家水師的韓將軍私運鴉片,從中提成。廣州各大商行原先不願插手這非法交易,這時也沉溺於這類買賣中了。

  "道德主義者"把鴉片視為"邪教",它"毀我中華"並"把其降為蠻夷之列。"在他們的號召下,另外一些中國人則提出了"政治的"理由:禁菸只是空想;真正的問題所在是銀源外流;所以應該對進口鴉片課稅,使鴉片貿易合法化,或者內地種煙。面對無法控制的毒品入侵,中國經歷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就像今日席捲美國的這場辯論一樣。不同的是現代的販毒不再裝出道貌岸然的樣子。

  皇帝無所適從,在1836年5月讓討論此事。"道德主義者"占了上風。1837年,廣東巡撫逮捕了2000名零售商,關閉了所有的煙館。有名的文人林則徐是"道德主義"派的信徒,他說過這段驚人的話:"死刑是對吸菸者非常嚴酷的懲罰。但是用死刑威脅他,恫嚇他除去這種惡習是對的。吸菸之輩陷溺已深,會因戒菸痛苦而拖延到追悔莫及。因此,菸癮必須由國家幫助來戒絕,須開設戒菸院。"

  1838年12月,皇帝授林則徐欽差大臣,赴廣州,享有全權。他把中國引向了戰爭。懾服菸民煙商,這就是上面的指示。同夷人作戰,那根本不可能。北京的朝廷從未考慮過這政策在外部引起的後果。外面仍然是不存在的。

  1839年3月,林則徐一到廣州就開始工作。他要求西方人報明有煙實數,然後加以銷毀。6星期後,他讓人在廣州對面的虎門灘上當眾把20619箱鴉片倒入生石灰坑中,--共燒毀鴉片兩千噸。這些措施給了外國人一個突如其來的打擊。但新任的英國領事查理·義律平靜地組織抵抗,他設法爭取時間以從歐洲和印度請來援軍,同時還要處理種種加劇緊張局勢的事件。

  林寫信給維多利亞女王時卻抓住了問題的實質:"聞該國禁食鴉片甚嚴,是因明知鴉片之害也,既不使為害於該國,則他國當不可移害,況中國乎?……外國所必需者,易可勝數。而外來之物,皆不過以供玩好,可有可無……且聞貴國王所都之噸(倫敦)……等處,本皆不產鴉片。惟所轄印度地方……連山栽種……貴國王誠能於此等處拔盡根株,盡鋤其地,改種五穀。"

  林則徐和倫敦並沒有把問題放在同一平面上。林認為問題的實質是一場反毒品的鬥爭;倫敦卻認為這涉及到經營和經商自由這一神聖權利問題。

  托馬斯·斯當東的威信起了作用

  1836年,托馬斯·斯當東用一篇短文排除了一場武裝衝突。到1839年,他的感情演變了,他認為"中國不斷向英商挑釁,後者便占了理。"在議會和在私下他多次告訴外交國務大臣帕默斯頓:這時不要採取權宜之計。他說林的行為"粗暴""卑劣"。在他未發表的回憶錄中,他對自己在導致戰爭的決定中所起的作用感到滿意。

  經過幾次炮戰後,1840年1月林則徐不讓英國船隻進入廣州港,並禁止同英國人的一切貿易。在倫敦,以賈丹為首的從事東方貿易的院外活動集團動員起來了。王國的所有工業城市都要求政府採取堅決的行動。聽到焚燒鴉片的消息時,帕默斯頓叫嚷說:"給中國一頓痛打,然後我們再解釋。"'

  1840年4月7日,托馬斯·斯當東爵士又一次在下議院闡述了他的論點:"當然在開始流血之前,我們可以建議中國進行談判。但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對這民族進行專制統治的階級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還要使用武力炫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