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頁
拿破崙對這問題十分重視,在阿美士德勳爵走了幾星期之後,他還向奧米拉充分地說了自己的看法:"你們的大臣預見到在禮節問題上會遇到困難;所以在派阿美士德去那裡前就同意他尊重當地的做法。似乎他自己也認為應該按當地的習慣做。他是聽從了不正確的意見而拒絕這樣做的。"
拿破崙除了從阿美士德說自己外還能從誰處了解到這些詳情呢?阿美士德事後是否就同他的副手托馬斯·斯當東分道揚鑣了呢?但也許他只是自己想當然地去理解英使的話。5年之後,阿美士德給托馬斯·斯當東寫信說:"我在任何時候,即使在內心深處也沒有為聽從了您的意見而後悔。您不可能為您預言的實現而比我更為滿意了。"
拿破崙把他的批評提高為理論:"把使臣等同於他們君主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由他們簽署的協定如無派遣他們的當局批准就不算有效。任何君主從來也不會把使臣當作與他地位平等的人。""外交官拒絕叩頭就是對皇帝不敬。馬戛爾尼與阿美士德提出中國國君答應如派使節去英國也要他叩頭!中國人拒絕得對。一位中國的使節到倫敦應該向國王施英國大臣或嘉德騎士勳章得主一樣的禮。你們使節的要求完全是荒謬的。"
他用專斷的語氣總結說:"被派到土耳其的勳爵在受蘇丹召見時難道可以不穿要求的皮里長袍嗎?……一切有理智的英國人應該把拒絕叩頭看成是不可原諒的事。"
拿破崙說話的口氣就像天子的聖旨。他仔細閱讀了馬戛爾尼使團的記實,認真地聽了阿美士德的介紹。但他對叩頭的看法準確嗎?只是禮節要求的屈屈膝蓋?他忘了它意味著只有一位皇帝,其他君主都是他的諸侯:對這些諸侯,中央王國的達官貴人是毋需叩頭的。當然,在傳統的中國,叩頭是常行的禮節:士兵見了軍官,商人見了縣令,兒子見了父親,一家人在死者面前都要叩頭。這隻僅僅表示尊敬而已。直至今日,儘管"解放"、"反孔"和其他的文化革命,孩子在春節時還給祖父母叩頭。但,叩頭是表示中國等級時專用的--還是代表天意捍衛等級的人專用的。它並不是無關緊要只表示敬意的一種姿態,而是小國對大國臣服的確認。我們是否要讓自己糾纏到天上的等級制度里去呢?
主張和平的拿破崙對征戰者
這就是昔日的教訓。對未來則是:"你們說可以用艦隊來嚇唬中國人,接著強迫中國官員遵守歐洲的禮節?真是瘋了!如果你們想刺激一個具有兩億人口的民族拿起武器,你們真是考慮不周。"
拿破崙很實際,他指出另一條道路是通暢的,特別是對他所說的英國這個"小店主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如果當時付給中國最大的官員100萬法郎,一切就可解決了。這個使團並不能影響國家的榮譽。應該把它當作一筆商業交易,而不是當作與國家利益直接有關的事情。"
一筆商業交易不直接影響國家利益。只有名譽問題才要緊。不應該把名譽混在一樁商業交易之中。拿破崙真是典型的法國人!他的侄子--稱作三世的那位--得到立法議會的支持。為了一封被俾斯麥故意巧妙地篡改了的信件向普魯士宣了戰。但國際貿易卻在法國境外發達起來。
拿破崙對在倫敦廣為傳播的、用武力為英國商業打開中國大門的意見十分惱怒:"要同這個幅員廣大、物產豐富的帝國作戰將是世上最大的蠢事。可能你們開始會成功,你們會奪取地們的船隻,破壞他們的商業。但你們也會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力量。他們會思考,然後說:建造船隻,用火炮把它們裝備起來,使我們同他們一樣強大。他們會把炮手從法國、美國,甚至從倫敦請來,建造一支艦隊,然後把你們戰敗。"
後來日本人就是這麼推理的,而不是中國人。為什麼他們違背了拿破崙寄托在他們身上的希望呢?為什麼他們至今尚未證明他可能說過的預言:"當中國覺醒時,世界也將為之震撼"呢?
當英使羞愧地返回英國時,拿破崙倒成了和平的捍衛者。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人們會多麼沉醉於武器交鋒的聲音之中。馬戛爾尼曾經莊重地總結說:"我們現時的利益,我們的良知和我們的人性禁止我們去考慮派兵遠征中國,除非我們絕對肯定我們的忍耐沒有用。"
這種耐心又一次失敗了。不耐煩的拿破崙主張更多的耐心,驕傲的拿破崙宣揚卑躬屈膝。出自他的口中,這一教訓完全是反其道而用之,所以無法被人接受。阿美士德返回倫敦時還在反覆回味著自己遭到的挫折。外交官將不會再遭到第三次失敗。應由軍人來說話了。
第八十六章 鴉片換茶
(1817年-1840年)
介於外交官可憐地撤出和軍人勝利進軍之間的是鴉片商的陰險滲透。外交官試圖打開中國的大門,但失敗了。毒品走私者卻從後院進來,一旦到了裡面,他們就四通八達了。
開始時,他們追求的目標並不大:填補西方貿易的逆差。中國出口了大量的茶,但什麼也不願買。乾隆不是說過中國什麼都不要嗎?英國走私者卻在中國人中創造了一種需求:一種像茶對歐洲人那樣無關緊要的需求,但卻不是那樣無害了。私下進口鴉片補償了官方出口的茶。
拿破崙除了從阿美士德說自己外還能從誰處了解到這些詳情呢?阿美士德事後是否就同他的副手托馬斯·斯當東分道揚鑣了呢?但也許他只是自己想當然地去理解英使的話。5年之後,阿美士德給托馬斯·斯當東寫信說:"我在任何時候,即使在內心深處也沒有為聽從了您的意見而後悔。您不可能為您預言的實現而比我更為滿意了。"
拿破崙把他的批評提高為理論:"把使臣等同於他們君主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由他們簽署的協定如無派遣他們的當局批准就不算有效。任何君主從來也不會把使臣當作與他地位平等的人。""外交官拒絕叩頭就是對皇帝不敬。馬戛爾尼與阿美士德提出中國國君答應如派使節去英國也要他叩頭!中國人拒絕得對。一位中國的使節到倫敦應該向國王施英國大臣或嘉德騎士勳章得主一樣的禮。你們使節的要求完全是荒謬的。"
他用專斷的語氣總結說:"被派到土耳其的勳爵在受蘇丹召見時難道可以不穿要求的皮里長袍嗎?……一切有理智的英國人應該把拒絕叩頭看成是不可原諒的事。"
拿破崙說話的口氣就像天子的聖旨。他仔細閱讀了馬戛爾尼使團的記實,認真地聽了阿美士德的介紹。但他對叩頭的看法準確嗎?只是禮節要求的屈屈膝蓋?他忘了它意味著只有一位皇帝,其他君主都是他的諸侯:對這些諸侯,中央王國的達官貴人是毋需叩頭的。當然,在傳統的中國,叩頭是常行的禮節:士兵見了軍官,商人見了縣令,兒子見了父親,一家人在死者面前都要叩頭。這隻僅僅表示尊敬而已。直至今日,儘管"解放"、"反孔"和其他的文化革命,孩子在春節時還給祖父母叩頭。但,叩頭是表示中國等級時專用的--還是代表天意捍衛等級的人專用的。它並不是無關緊要只表示敬意的一種姿態,而是小國對大國臣服的確認。我們是否要讓自己糾纏到天上的等級制度里去呢?
主張和平的拿破崙對征戰者
這就是昔日的教訓。對未來則是:"你們說可以用艦隊來嚇唬中國人,接著強迫中國官員遵守歐洲的禮節?真是瘋了!如果你們想刺激一個具有兩億人口的民族拿起武器,你們真是考慮不周。"
拿破崙很實際,他指出另一條道路是通暢的,特別是對他所說的英國這個"小店主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如果當時付給中國最大的官員100萬法郎,一切就可解決了。這個使團並不能影響國家的榮譽。應該把它當作一筆商業交易,而不是當作與國家利益直接有關的事情。"
一筆商業交易不直接影響國家利益。只有名譽問題才要緊。不應該把名譽混在一樁商業交易之中。拿破崙真是典型的法國人!他的侄子--稱作三世的那位--得到立法議會的支持。為了一封被俾斯麥故意巧妙地篡改了的信件向普魯士宣了戰。但國際貿易卻在法國境外發達起來。
拿破崙對在倫敦廣為傳播的、用武力為英國商業打開中國大門的意見十分惱怒:"要同這個幅員廣大、物產豐富的帝國作戰將是世上最大的蠢事。可能你們開始會成功,你們會奪取地們的船隻,破壞他們的商業。但你們也會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力量。他們會思考,然後說:建造船隻,用火炮把它們裝備起來,使我們同他們一樣強大。他們會把炮手從法國、美國,甚至從倫敦請來,建造一支艦隊,然後把你們戰敗。"
後來日本人就是這麼推理的,而不是中國人。為什麼他們違背了拿破崙寄托在他們身上的希望呢?為什麼他們至今尚未證明他可能說過的預言:"當中國覺醒時,世界也將為之震撼"呢?
當英使羞愧地返回英國時,拿破崙倒成了和平的捍衛者。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人們會多麼沉醉於武器交鋒的聲音之中。馬戛爾尼曾經莊重地總結說:"我們現時的利益,我們的良知和我們的人性禁止我們去考慮派兵遠征中國,除非我們絕對肯定我們的忍耐沒有用。"
這種耐心又一次失敗了。不耐煩的拿破崙主張更多的耐心,驕傲的拿破崙宣揚卑躬屈膝。出自他的口中,這一教訓完全是反其道而用之,所以無法被人接受。阿美士德返回倫敦時還在反覆回味著自己遭到的挫折。外交官將不會再遭到第三次失敗。應由軍人來說話了。
第八十六章 鴉片換茶
(1817年-1840年)
介於外交官可憐地撤出和軍人勝利進軍之間的是鴉片商的陰險滲透。外交官試圖打開中國的大門,但失敗了。毒品走私者卻從後院進來,一旦到了裡面,他們就四通八達了。
開始時,他們追求的目標並不大:填補西方貿易的逆差。中國出口了大量的茶,但什麼也不願買。乾隆不是說過中國什麼都不要嗎?英國走私者卻在中國人中創造了一種需求:一種像茶對歐洲人那樣無關緊要的需求,但卻不是那樣無害了。私下進口鴉片補償了官方出口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