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人怕他。當北京獲悉他將擔任副使,就強硬地提出讓他留在廣州。他回答說他的國王讓他去哪裡,他就去哪裡。中國人接受了,但從此他們就提高了警惕。

  然而,斯當東同意東印度公司的謹慎態度。同馬戛爾尼時一樣,它也沒有在使團中起突出的作用。年初,一份詳盡的報告就寄到了倫敦:"自從1813年的弒君陰謀以來,中國政府變得易怒和脆弱了。它比任何時候都不願接見外國人,哪怕只是去表示敬意的外國人。如果某項活動只要略為帶點兒指責,就肯定會失敗。"要在廣州與北京之間固定的聯繫嗎?往北再開放第二個港口嗎?斯當東在一個按語裡寫道:"這兩點前一個使團提出時已遭拒絕,這次處理時應該特別小心。"

  1816年2月8日,阿美士德勳爵登上了一艘名叫"阿爾賽斯特"的戰艦,他的旅程只有馬戛爾尼的一半,於6月底到達中國海,在那裡同斯當東和使團里的其他"廣州人"會合。"幾天之後,矯揉造作而語氣傲慢的"允許向北直隸灣啟航的命令下達了。

  叩頭或不叩頭?

  7月28日他們到達北直隸。馬上就提出了叩頭(在日用英語裡既是名詞,又是動詞)的問題。阿美士德勳爵並無成見、他的顧問卻意見分歧。使團的第三把手埃利斯認為叩頭只是無關大局的形式。斯當東則持相反的意見。到達天津的第二天,他堅持要把他的主張記入給勳爵的一份報告裡:"哪怕會導致使命的失敗,也完全不應該同意叩頭。荷蘭的經驗不正說明了接受這種羞辱也還是無濟於事嗎?"

  英國的內閣則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派人去北京是為了設法獲得某種東西;叩不叩頭則要看從中能得到什麼好處。東印度公司的領導則建議到廣州後再定:既然要讓人更尊重英國的榮譽,那就不應該一開始就玷污它。

  阿美士德之所以決定拒絕叩頭,是因為他很快發覺他的使命是一場力量的較量。陪隨使團的中國官員8月4日一上"阿爾賽斯特"號戰艦就冷若冰霜。其中一位叫蘇楞額,1793年在廣州當過海關監督。無論提什麼要求,都得不到滿足,甚至得不到答覆。他們對攝政王的信非常反感,把它退回給使臣,因為信竟以"陛下,我的兄弟……"開頭。

  阿美士德緊抓住馬戛爾尼的先例不放。而中國官員發誓說他們親眼見到馬戛爾尼行了叩頭禮。嘉慶的一道詔書上也這樣說:"爾使臣行禮,悉跪叩如儀。"

  在天津,一張供桌上鋪著黃綢,點著香。中國人在前面跪下。阿美士德仍然站著,慢慢地脫帽鞠躬。這奇怪的禮節後舉行宴請,英國人也得盤腿而坐。中國官員不加掩飾地表示蠻族不會這樣坐:不能讓他們帶著野蠻的樣子去見皇上。阿美士德和他的隨從答應下跪。馬上中國官員請他表演一番。他拒絕了。斯當東想起了孩子的作用,建議讓當扈從的阿美士德勳爵的侄子來表演。

  過了天津,又從另一方面來施加壓力:使臣的隨從人員太多了。然而這次只有75人,而馬戛爾尼卻有95人。但禁令是皇上自己下的。托馬斯·斯當東報告說:"上諭是用硃筆批的。"中國官員提出遣返樂師。但已不可能!因為船又出海了。強烈的不滿。於是又提出了叩頭的問題。中國官員說:皇上不容許任何違巨禮儀的行為。阿美士德又採取了馬戛爾尼的辦法,提出由一位同他級別一樣的中國官員在攝政王的像前叩頭,同時他也向嘉慶叩頭;或者讓未來準備派到英國的中國使節向攝政王陛下叩頭,中國人怒不可遏。阿美士德勳爵最後回答他可以下跪三次,每次俯首三次--這是托馬斯見到他的主人在1793年所施的"得體的禮"。阿美士德拒絕作進一步的讓步。

  在使團行進的路上,中國人又糾纏不休。有一次下起傾盆大雨,他們竟不讓英國人坐轎子,說是"京城近在咫尺,坐轎子會損害皇上的尊嚴"。三位俄國傳教士要求會見使團,他們也被攆走了。接著,他們又揭發東印度公司的兩位專員斯當東和埃利斯,說他們是"商人",沒有資格覲見皇上。最後,又傳出一條謠言:正在起草的一份詔書,說要驅逐使團。一位中國官員拿出一份宮內文件的抄本,肯定馬戛爾尼勳爵行了叩頭禮。

  而嘉慶自己在8月25日的聖旨里卻說:"朕以遠國小巨,未嫻儀度,可以矜恕。"而只要"儘可能做好"就行。他手下的人極力巴結。正是由於這種熱情,天朝的行政權力才擺脫了它的主子的控制。

  皇上最後把自己的皇舅國公和世泰派來伴同阿美士德。和世泰接見英使臣時態度冷淡,不請他坐下;在談到馬戛爾尼所施的禮節時反駁說:在乾隆年間發生的事在嘉慶年間不再適用。國公怒氣沖沖地說:三跪九叩禮一定要行全,否則使團將被趕出去。"嘉慶乃天下之君,世人皆應敬之。"

  暴行

  隊伍在8月28至29日的夜裡到達北京:一切都未事先商定。英國人又髒又累,困惑不解。

  中國人讓他們直接去紫禁城,幾乎已是午夜了。英使要求把他們先帶回住處。中國人閃爍其詞:國公將要來。陰謀的跡象:在這不適當的時間,高級官員和親王身穿朝服都來了。戲劇性的情節:"接見提前了;它將馬上進行;只有使臣、兩位專員和翻譯馬禮遜可進去。"和世泰突然來到;他勸阿美士德屈從同意叩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