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他建議使臣請求皇上寬恕他未在庫倫叩頭,並寫信答應到京後重施大禮。信里要按照中國的修辭習慣強調重複,連續允諾三次。戈洛夫金同意寫信,但不願道歉,並只允諾一次,他回去準備寫信。但馬上一些騎兵把庫倫王和他的將官原先已接受的禮品退回俄國人的營地,並給了他一封信:"你們是一群荒唐之徒。請即離開。"戈洛夫金讓他凍僵的部隊掉轉馬頭,快速奔向俄羅斯。
英國人曾想敞開南方狹窄的門戶;他們失敗了。俄國人則想推開北方那窄小的門戶,他們連試都沒能試成。同英國人一樣,他們想通過耀武揚威來取得成功。比英國人更傲慢?皇上不讓他們入京,以免再把他們從北京攆走。
當時,這次失敗並沒有改變歐洲的命運,到時候,中國南北兩方的閉關自守卻會改變世界的命運。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驅逐的使團
(1816年-1817年)
1794年12月,馬戛爾尼在一封未公開的信里曾對他的使團作過樂觀的結論:使團"使英國商人擺脫了一位醜惡貪婪的總督的專制統治,讓他們受到另一位真誠友好的總督的保護……它為兩國的友誼、為互相協商與直接接觸奠定了基礎"。
"直接接觸"從長遠看難道不是使中國人認識錯誤的最好方法嗎?1795年2月,當荷蘭人憤怒地離開北京時,馬戛爾尼建議派喬治·斯當東爵士為駐華公使。不幸的是喬治爵士癱瘓了,這計劃無法實現。不久喬治爵士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接過了火炬,並採取了毫不妥協的態度。
這期間,英國聽從了錢德明神父的意見,設法同天朝保持關係。
乾隆的最後一份詔書
1795年12月底,"錫倫徹斯特"號在黃埔停泊。船上裝著許多禮品和信件:有國王給皇上的,有馬戛爾尼給總督的,有東印度公司給海關監督的。但英國人不走運:總督已不是長麟,他拒收給他前任的信件和禮品;海關監督回答自己無權同外國人商談。1793年秋天在位的人,在信件來往的時間裡就已離開了舞台。
國王給皇上的信卻一直送到了北京。乾隆在1796年2月初寫了回信:
"天朝撫有萬國,琛贐來庭,不貴其物,惟貴其誠。已飭諭疆臣將貢物進收,俾伸虔誠。"
乾隆又談到了西藏問題。他承認英國人沒有損及中國的利益,但又強調這對戰爭的結局沒有影響--中國並不需要英國人:
"彼時曾接大將軍奏及,爾國王遣使前赴衛藏投稟,有勸令廓爾喀投順之語。其時大功業已告成,並未煩爾國兵力。今爾國王表文內,以此事在從前貢使起身之後,未及奏明,想未詳悉始末。但爾國王能知大義,恭順天朝,深堪嘉尚。"
這是老皇上所簽發的最後一份詔書:他第二天就按1794年秋天在一份莊嚴的詔書里所宣布的那樣遜位了:
"明歲正屆六十年……朕則春秋二十有五,始即位誕膺大寶,迄今八旬開四,康強逢吉,五代同堂……朕於感荷之餘,彌深兢業……六十年元旦日食,上元月食……上天垂象,理修省……日月薄蝕,纏度本屬有定,數千百年後皆可推算而得……但元旦上元,適值日月虧蝕,實為昊穹示儆之景……明年元旦……不御殿,不受朝賀。"
國家的迷信:在中國的舞台上換了演員。但他們演的還是同一齣戲。而對蠻族來說,在這齣戲裡也有一個下跪的角色可演。
嘉慶是乾隆五子,他儀表出眾,性情溫順,所以博得了父皇的歡心。但從乾隆禪位至1799年老皇上駕崩,他只是表面上得到了值得炫耀的權力。是否從這時起嘉慶就對禮節有了一種病態的愛好呢?或這只是因為缺乏權威而使用的保護自己的武器呢?宮廷生活很快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狂熱氣氛。
帝國遭受了種種危機。沿海盜賊橫行。白蓮教農民起義後又發生了天理教農足起義。聞所未聞的是起義者甚至在宮中找到內應,1813年攻入宮中威脅到皇帝的生命安全。
更為聞所未聞的是英吉利蠻族竟說要在中國土地上站穩腳跟。以阻止法國人---他們剛侵占了葡萄牙--占領澳門為理由,海軍司令德魯里率當加拉艦隊在1808年9月在華人與葡人居民一片嘲罵聲中占領了該城。北京作出了強有力的反應,組織了封鎖,發出了最後通牒。澳門窒息了:英國人退出了該城。一次無謂的行動嗎?比無謂要來得更壞:中國人認為英國人丟了面子;實際上他們使中國人害怕。他們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廣州的商業也受到大大小小的衝突的影響,進行得很不順利。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處在驕傲的自我封閉狀態之中。在事實上是這樣,在思想上更是這樣。
勝者的使團
而戰勝了拿破崙後,英國人具有振興商業的手段和需要。他們想再一次試試高峰外交的運氣,23年的戰爭不就證明了馬戛爾尼奉命去證實的一點:他們的國家是西方第一強國嗎?英國內閣向北京宣告法蘭西帝國的崩潰。他們得到的回答表明對方毫不在意:"爾國遠隔重洋……但爾國王能知大義,恭順天朝,深堪嘉尚。"
怎樣才能打破把馬戛爾尼拒之門外的那種傲慢的孤立狀態呢?英國決定派一個新使團,由貴族院議員、蒙得利爾戰役勝利者的侄子和繼承人威廉·皮德·阿美士德率領。他不如馬戛爾尼經驗豐富;但可讓最有能力的專家托馬斯·斯當東當他的副手,後者從孩提時起就一直在學習中國的語言。歷史和種種奧秘。再說他已在那裡取得了成就!他已是廣州的特別委員會--東印度公司執行機構--的主席。他熟知天朝的一切,從未被它所迷惑。可能他在設法為小時自己從事的流了產的事業報仇。
英國人曾想敞開南方狹窄的門戶;他們失敗了。俄國人則想推開北方那窄小的門戶,他們連試都沒能試成。同英國人一樣,他們想通過耀武揚威來取得成功。比英國人更傲慢?皇上不讓他們入京,以免再把他們從北京攆走。
當時,這次失敗並沒有改變歐洲的命運,到時候,中國南北兩方的閉關自守卻會改變世界的命運。
第八十四章 阿美士德——被驅逐的使團
(1816年-1817年)
1794年12月,馬戛爾尼在一封未公開的信里曾對他的使團作過樂觀的結論:使團"使英國商人擺脫了一位醜惡貪婪的總督的專制統治,讓他們受到另一位真誠友好的總督的保護……它為兩國的友誼、為互相協商與直接接觸奠定了基礎"。
"直接接觸"從長遠看難道不是使中國人認識錯誤的最好方法嗎?1795年2月,當荷蘭人憤怒地離開北京時,馬戛爾尼建議派喬治·斯當東爵士為駐華公使。不幸的是喬治爵士癱瘓了,這計劃無法實現。不久喬治爵士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接過了火炬,並採取了毫不妥協的態度。
這期間,英國聽從了錢德明神父的意見,設法同天朝保持關係。
乾隆的最後一份詔書
1795年12月底,"錫倫徹斯特"號在黃埔停泊。船上裝著許多禮品和信件:有國王給皇上的,有馬戛爾尼給總督的,有東印度公司給海關監督的。但英國人不走運:總督已不是長麟,他拒收給他前任的信件和禮品;海關監督回答自己無權同外國人商談。1793年秋天在位的人,在信件來往的時間裡就已離開了舞台。
國王給皇上的信卻一直送到了北京。乾隆在1796年2月初寫了回信:
"天朝撫有萬國,琛贐來庭,不貴其物,惟貴其誠。已飭諭疆臣將貢物進收,俾伸虔誠。"
乾隆又談到了西藏問題。他承認英國人沒有損及中國的利益,但又強調這對戰爭的結局沒有影響--中國並不需要英國人:
"彼時曾接大將軍奏及,爾國王遣使前赴衛藏投稟,有勸令廓爾喀投順之語。其時大功業已告成,並未煩爾國兵力。今爾國王表文內,以此事在從前貢使起身之後,未及奏明,想未詳悉始末。但爾國王能知大義,恭順天朝,深堪嘉尚。"
這是老皇上所簽發的最後一份詔書:他第二天就按1794年秋天在一份莊嚴的詔書里所宣布的那樣遜位了:
"明歲正屆六十年……朕則春秋二十有五,始即位誕膺大寶,迄今八旬開四,康強逢吉,五代同堂……朕於感荷之餘,彌深兢業……六十年元旦日食,上元月食……上天垂象,理修省……日月薄蝕,纏度本屬有定,數千百年後皆可推算而得……但元旦上元,適值日月虧蝕,實為昊穹示儆之景……明年元旦……不御殿,不受朝賀。"
國家的迷信:在中國的舞台上換了演員。但他們演的還是同一齣戲。而對蠻族來說,在這齣戲裡也有一個下跪的角色可演。
嘉慶是乾隆五子,他儀表出眾,性情溫順,所以博得了父皇的歡心。但從乾隆禪位至1799年老皇上駕崩,他只是表面上得到了值得炫耀的權力。是否從這時起嘉慶就對禮節有了一種病態的愛好呢?或這只是因為缺乏權威而使用的保護自己的武器呢?宮廷生活很快就產生了一種奇怪的狂熱氣氛。
帝國遭受了種種危機。沿海盜賊橫行。白蓮教農民起義後又發生了天理教農足起義。聞所未聞的是起義者甚至在宮中找到內應,1813年攻入宮中威脅到皇帝的生命安全。
更為聞所未聞的是英吉利蠻族竟說要在中國土地上站穩腳跟。以阻止法國人---他們剛侵占了葡萄牙--占領澳門為理由,海軍司令德魯里率當加拉艦隊在1808年9月在華人與葡人居民一片嘲罵聲中占領了該城。北京作出了強有力的反應,組織了封鎖,發出了最後通牒。澳門窒息了:英國人退出了該城。一次無謂的行動嗎?比無謂要來得更壞:中國人認為英國人丟了面子;實際上他們使中國人害怕。他們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廣州的商業也受到大大小小的衝突的影響,進行得很不順利。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處在驕傲的自我封閉狀態之中。在事實上是這樣,在思想上更是這樣。
勝者的使團
而戰勝了拿破崙後,英國人具有振興商業的手段和需要。他們想再一次試試高峰外交的運氣,23年的戰爭不就證明了馬戛爾尼奉命去證實的一點:他們的國家是西方第一強國嗎?英國內閣向北京宣告法蘭西帝國的崩潰。他們得到的回答表明對方毫不在意:"爾國遠隔重洋……但爾國王能知大義,恭順天朝,深堪嘉尚。"
怎樣才能打破把馬戛爾尼拒之門外的那種傲慢的孤立狀態呢?英國決定派一個新使團,由貴族院議員、蒙得利爾戰役勝利者的侄子和繼承人威廉·皮德·阿美士德率領。他不如馬戛爾尼經驗豐富;但可讓最有能力的專家托馬斯·斯當東當他的副手,後者從孩提時起就一直在學習中國的語言。歷史和種種奧秘。再說他已在那裡取得了成就!他已是廣州的特別委員會--東印度公司執行機構--的主席。他熟知天朝的一切,從未被它所迷惑。可能他在設法為小時自己從事的流了產的事業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