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吉涅認為兩個使團都一樣有害:"馬戛爾尼雖拒絕低頭極大地損害了他自己的利益,同時也傷害了一個自以為高於他人的民族的自尊心。"相反,荷蘭人答應叩頭"像是彌補了英國人的凌辱"。但他們受到的歡迎"同應該受到的並不相符"。所以"在中國人取得經驗並懂得自己在政治上之所以能存在下來乃是因為他們國家遙遠,在他們懂得對自己過高評價完全是空中樓閣之前派使團去中國本身就是個錯誤。總有一天那些蔑視外國人,把他們純粹看成是商人的中國人會承認:被他們如此侮辱的洋人竟那麼可怕。而外國一旦同中國交手,很快就會發現這個地處世界另一端的中國從武力上來說竟如此落後。"

  第八十三章 戈洛夫金——半途而廢的使團

  (1805年秋)

  不是荷蘭,而只有俄國才能在北京同英國人競爭。葉卡捷琳娜二世曾追擊逃往中國的原住伏爾加河兩岸的韃靼人,派過一支軍隊警戒中國邊界,並收容被天主教國家驅逐出來的耶穌會教士。她做這些好事時,當然在亞洲暗中有著自己的打算。

  當馬戛爾尼坐船航向中國時,一個由拉赫曼中尉率領的使團在北海道登陸,想潛入日本,但未成功。倫敦就像聖彼得堡關心馬戛爾尼使團一樣,仔細地關注著這個規模極小的使團的一舉一動。我們還記得松筠在陪馬戛爾尼去杭州前剛在蒙古同俄國人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會談。

  葉卡捷琳娜二世死於1796年,但她的繼承人執行相同的政策。亞歷山大一世設法同中國不是在邊境而是在北京建立關係。沙皇的外交部長波蘭的恰爾托雷斯基親王助了他一臂之力。他貪婪地閱讀了馬戛爾尼使團的敘述。俄羅斯帝國是中國的近鄰,它不能比遙遠的英國還不如。

  事情發生在1805年秋天,當時歐洲--包括俄國--正第三次結成聯盟來反對法國。指定的使臣是戈洛夫金伯爵,他要一大群隨行人員,包括60名衛士和一大隊騎兵。波蘭的大貴族任·波托斯基伯爵毛遂自薦,提出要以"伽伐尼科學方面的學者"即電子專家的身份陪同前往。恰爾托雷斯基的這位表親和朋友既聰明又有教養,他像馬戛爾尼一樣自信能讓中國人相信同科學技術先進的俄國交往他們會得到好處。他特別想當戈洛夫金的高級政治顧問--但後者不想聽從任何人的意見。波托茨基是否向他建議過讀讀傳教士、斯當東、巴羅等人的著作呢?但戈洛夫金是以法國方式教育大的,他的答覆是"天下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一位好廚師和美酒。"他打算以華麗的隨從、沙皇的威望以及自己的才能來使嘉慶--乾隆的兒子和繼承人--讚嘆不已。

  而波托茨基寫道:"全是因為沒有閱讀馬戛爾尼使團的敘述,我們才陷入讓我們使團遭受失敗的這場誤會中去的。戈洛夫金讓人在他的馬車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上帝是仁慈的,前進!然後就帶著一列引人注目的輕便隊伍上路了。"

  三封信

  使團向伊爾庫茨克前進。它未到喀山,封庫倫(烏蘭巴托)王的信就提出把大部分隨從留在邊界上;另外馬上要禮品的清單。戈洛夫金答覆說像他這樣身份的使臣至少要帶250名隨員。

  使團在色楞格斯克收到了第二封信,庫倫王再一次強調:"減少隨從人數並送上禮品清單。"戈洛夫金感到震驚,儘量把隨從減少90人。在抵達邊境前的最後一站特羅伊次克,庫倫王的第三封信到了:"使臣若要一睹龍顏,就只能有70人入境。"

  波托茨基在給他兄弟的信中指出:"我的所見所聞都證明:由於他們制度的惰性,他們久而久之總會戰勝別人的極力反對。"

  然而,只要使臣正式答應叩頭,就可同意帶124人入境。戈洛夫金為取得了進展而得意忘形,就作出了許諾。他不知道庫倫王受命讓使團在中國新年前隨無數朝貢者一起進京。他們在1805年12月18日--即奧斯特金茨戰役和普萊斯堡和約之間--在俄國的禮炮聲中和中國的鞭炮聲中進入中國。

  那天數九嚴寒。熱茶一倒出來表面就結起一層冰碴兒。在庫倫王由他的滿族辦事大臣伴隨著,再一次向戈洛夫金表示急於看到他們進京。他們請他第三天參加御宴。

  聖體存在

  戈洛夫金由一批威武的俄國和蒙古騎士伴同著來了。庫倫王把他帶到香案前對他說:"皇上在庫倫賜宴,實為皇恩浩蕩。你應當拜謝。我對這些點燃的香施禮,你也同我一起施禮。"使臣只肯脫帽。庫倫王訓斥了他。俄國人回答無法相信這幾支蠟燭就是皇上。嗓門越來越高。庫倫王動了怒,後來語氣又緩和了。大家冷冷地分了手。

  兩天後重開談判。但戈洛夫金遇到了障礙:"必須滿足禮部的要求。它的規定是必須服從的。"庫倫王又補充了一句早先使英國人大為驚訝的話:"你看,施禮並不是一件國家大事。"當然不是,但卻責任重大,若要拒絕,使命便會失敗。庫倫王說他已向北京匯報情況,在答覆到達之前,他什麼也不準備談。這需要20天。蒙古包里冷得令人無法忍受。

  北京的答覆到後,庫倫王請使臣重新進行會談。"我現在執掌著攆走你們的權力。你到你們的皇上面前如何交差呢?""我們的皇上會獎勵我們的!你若要攆我們,悉聽尊便。"王反駁說:"我對你們無法理解。派你們來北京,而你們卻想方設法地不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