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對著鱘魚叩頭
1月11日,他們到的第二天,一位中國官員就來送給使臣一條皇上賞賜的"300斤重的鱘魚"。對著皇上的賞賜,蒂津和他的副手"像別人要求的那樣叩了頭"。翻譯吉涅則寫得更為確切:"行了九叩之禮。"梵·布拉姆聽信了伴同的奉承話並反覆地說:"在皇上和內閣大學士的眼裡,我們的地位遠高於英國人。"
來人告訴他們召見將在第二天進行。"我們提出了許多反對的理由,但毫無用處。使臣最後還是答應了,那些中國官員對我們表示十分親熱。他們向使臣示範應如何施禮,使臣跟著他們學:叩了許多次頭。"
凌晨3時,荷蘭人被命令取下了他們的劍,然後同蒙古和高麗的使臣混在一起,在凜冽的寒夜中久久地等待著。"中國官員用鞭子亂抽:高麗人挨得最多。"
宮門打開時,中國人讓各國使臣下跪。乾隆坐著轎子出來了,對高麗的人瞅了一眼,然後讓轎夫在蒂津前停了下來。"他的第二位內閣大學士福長安走在轎子的左邊,他從使臣閣下手裡接過了鍍金的盒子,把它傳給了皇上。這時我們都行了三跪九叩大禮。"皇上問蒂津荷蘭君主可好,接著就往前走了。
吉涅尖刻挖苦地作了這樣的總結:"皇上在宮殿外面的院子裡接見了大使;除了對他說的兩三句話以及送給他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外,儘管他離皇上才幾步遠並可以被看見,但皇上卻一直沒有再注意到他。"
當晚,中國人來搬走了獻給皇上的鐘表。天氣十分之冷,梵·布拉姆向他要些煤和幾件家具,他們一切都答應,但什麼都不干。第二天,荷蘭人又進到宮裡,他們被帶到一間既冷又充滿了煙昧的屋子裡,梵·布拉姆看到大臣們的居處也同樣簡陋,算也聊以自慰。怎麼能想像"這些房子組成了皇宮"呢!他揭露了引起這許多失望的罪魁禍首:"這情景同傳教士們寄往歐洲的談到中國首都和皇帝宮殿的有人說明的報告無法相符。但我描寫的是我現在見到而以前完全想像不到的東西。"
馬戛爾尼的馬車
福長安向荷蘭人問了問他們是否感到冷,然後就把他們打發走了。沒有談到任何政治問題。荷蘭人事先答應過這點。1月15日皇上讓人給他們送了些葡萄乾,梵·布拉姆又得三跪九叩表示感謝。答應的煤終於運到了!但根本不可能見到傳教士,難道這就是"遠比英國人更受到尊敬"嗎?18個月之前,開始並沒有禁止神父們同英國使團接觸,只是在打發使團走時才這樣做的。"有人秘密地給我送來了我的朋友梁棟材的一封信,"梵·布拉姆在1月18日記道,"他向我表示極想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告訴我。我讓來者帶去了回信。我們總希望能同他們聯繫。"這種希望也落空了。
沒有必要派的使團:因為在同一天,在幾千公里之外的歐洲,荷蘭的執政在法國國民公會的軍隊進攻下正在逃往英國。這些荷蘭人則成了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國家的使者--當然他們只是在7個月後才得知這事。
吉涅給羅神父寫了一封信,梵·布拉姆答應把它交給遇到的第一位傳教士。18日這位法國人被召到和珅處:一大群中國官員問他為什麼來北京,問信的內容是什麼。吉涅極力為自己辯解,說羅神父是他從歐洲到中國來時的旅伴,他們是好朋友。這類情況(同許多其他的事一樣)在最近也可能發生。
荷蘭人在中國京城逗留的時間比馬戛爾尼長--有一個月多一點。一個月里除了參加幾次慶典,耐心地等待好幾個鐘頭"看御駕經過"並叩頭致敬外就無所事事了。儘管他們說"沒有任何歐洲人能像他們那樣深入皇宮,"中國的新年並未能使他們的愁眉舒展,他們凌晨2時就被叫起來等待皇上經過,但到3時卻被告知皇上不來了。
在他們駐京期間,只有一件事讓他們感到高興:發現馬戛爾尼獻給乾隆的馬車被棄置在宮裡的一個角落上。對英國馬車的忽視使他們受到傷害的自尊心得到了一些安慰。
2月4日,在一個寬敞的院子裡,在無數人的面前,他們受到了最後的接見。本來就令人丟臉的大禮又加上了當眾的凌辱:中國官員很注意大使和梵·布拉姆先生叩頭的次數。後者站起來早了一點,他們又強迫他重新開始。並用鞭子進行威脅。
梵·布拉姆最後終於見到了羅神父:"中國官員睜大眼睛看我們是否給他遞紙條。"神父解釋說:如果使團直接從歐洲而不是從廣州來,他們就可能比較容易同傳教士聯繫。"中國人怕了解中國的人"。到20世紀仍然這樣。
2月15日,我們帶著極難得到的皇帝詔書離開了北京。
"朕仰承昊載,寅紹丕基。臨御六十年來,四海永清,萬方向化,德威遠播,褆福畢臻。……王其祗受,益篤忠貞,保又爾邦,永副朕眷。"
詔書未能抵達:"執政"已讓位於巴達維共和國。
兩個使團,兩次失敗:第一個使團失敗時保持了自己的尊嚴;第二個使團卻遭到了羞辱。梵·布拉姆在總結他的旅行時遠比他在開始旅行時頭腦清醒:"這個民族有著一種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放棄一切人為的需要,而我們如無法滿足這些需要便會痛苦不堪。你認為中國人見到了每年來自歐洲的技術操作就會醒悟過來?這些珍品都被他們看成是多餘的事。"
1月11日,他們到的第二天,一位中國官員就來送給使臣一條皇上賞賜的"300斤重的鱘魚"。對著皇上的賞賜,蒂津和他的副手"像別人要求的那樣叩了頭"。翻譯吉涅則寫得更為確切:"行了九叩之禮。"梵·布拉姆聽信了伴同的奉承話並反覆地說:"在皇上和內閣大學士的眼裡,我們的地位遠高於英國人。"
來人告訴他們召見將在第二天進行。"我們提出了許多反對的理由,但毫無用處。使臣最後還是答應了,那些中國官員對我們表示十分親熱。他們向使臣示範應如何施禮,使臣跟著他們學:叩了許多次頭。"
凌晨3時,荷蘭人被命令取下了他們的劍,然後同蒙古和高麗的使臣混在一起,在凜冽的寒夜中久久地等待著。"中國官員用鞭子亂抽:高麗人挨得最多。"
宮門打開時,中國人讓各國使臣下跪。乾隆坐著轎子出來了,對高麗的人瞅了一眼,然後讓轎夫在蒂津前停了下來。"他的第二位內閣大學士福長安走在轎子的左邊,他從使臣閣下手裡接過了鍍金的盒子,把它傳給了皇上。這時我們都行了三跪九叩大禮。"皇上問蒂津荷蘭君主可好,接著就往前走了。
吉涅尖刻挖苦地作了這樣的總結:"皇上在宮殿外面的院子裡接見了大使;除了對他說的兩三句話以及送給他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外,儘管他離皇上才幾步遠並可以被看見,但皇上卻一直沒有再注意到他。"
當晚,中國人來搬走了獻給皇上的鐘表。天氣十分之冷,梵·布拉姆向他要些煤和幾件家具,他們一切都答應,但什麼都不干。第二天,荷蘭人又進到宮裡,他們被帶到一間既冷又充滿了煙昧的屋子裡,梵·布拉姆看到大臣們的居處也同樣簡陋,算也聊以自慰。怎麼能想像"這些房子組成了皇宮"呢!他揭露了引起這許多失望的罪魁禍首:"這情景同傳教士們寄往歐洲的談到中國首都和皇帝宮殿的有人說明的報告無法相符。但我描寫的是我現在見到而以前完全想像不到的東西。"
馬戛爾尼的馬車
福長安向荷蘭人問了問他們是否感到冷,然後就把他們打發走了。沒有談到任何政治問題。荷蘭人事先答應過這點。1月15日皇上讓人給他們送了些葡萄乾,梵·布拉姆又得三跪九叩表示感謝。答應的煤終於運到了!但根本不可能見到傳教士,難道這就是"遠比英國人更受到尊敬"嗎?18個月之前,開始並沒有禁止神父們同英國使團接觸,只是在打發使團走時才這樣做的。"有人秘密地給我送來了我的朋友梁棟材的一封信,"梵·布拉姆在1月18日記道,"他向我表示極想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告訴我。我讓來者帶去了回信。我們總希望能同他們聯繫。"這種希望也落空了。
沒有必要派的使團:因為在同一天,在幾千公里之外的歐洲,荷蘭的執政在法國國民公會的軍隊進攻下正在逃往英國。這些荷蘭人則成了一個已不復存在的國家的使者--當然他們只是在7個月後才得知這事。
吉涅給羅神父寫了一封信,梵·布拉姆答應把它交給遇到的第一位傳教士。18日這位法國人被召到和珅處:一大群中國官員問他為什麼來北京,問信的內容是什麼。吉涅極力為自己辯解,說羅神父是他從歐洲到中國來時的旅伴,他們是好朋友。這類情況(同許多其他的事一樣)在最近也可能發生。
荷蘭人在中國京城逗留的時間比馬戛爾尼長--有一個月多一點。一個月里除了參加幾次慶典,耐心地等待好幾個鐘頭"看御駕經過"並叩頭致敬外就無所事事了。儘管他們說"沒有任何歐洲人能像他們那樣深入皇宮,"中國的新年並未能使他們的愁眉舒展,他們凌晨2時就被叫起來等待皇上經過,但到3時卻被告知皇上不來了。
在他們駐京期間,只有一件事讓他們感到高興:發現馬戛爾尼獻給乾隆的馬車被棄置在宮裡的一個角落上。對英國馬車的忽視使他們受到傷害的自尊心得到了一些安慰。
2月4日,在一個寬敞的院子裡,在無數人的面前,他們受到了最後的接見。本來就令人丟臉的大禮又加上了當眾的凌辱:中國官員很注意大使和梵·布拉姆先生叩頭的次數。後者站起來早了一點,他們又強迫他重新開始。並用鞭子進行威脅。
梵·布拉姆最後終於見到了羅神父:"中國官員睜大眼睛看我們是否給他遞紙條。"神父解釋說:如果使團直接從歐洲而不是從廣州來,他們就可能比較容易同傳教士聯繫。"中國人怕了解中國的人"。到20世紀仍然這樣。
2月15日,我們帶著極難得到的皇帝詔書離開了北京。
"朕仰承昊載,寅紹丕基。臨御六十年來,四海永清,萬方向化,德威遠播,褆福畢臻。……王其祗受,益篤忠貞,保又爾邦,永副朕眷。"
詔書未能抵達:"執政"已讓位於巴達維共和國。
兩個使團,兩次失敗:第一個使團失敗時保持了自己的尊嚴;第二個使團卻遭到了羞辱。梵·布拉姆在總結他的旅行時遠比他在開始旅行時頭腦清醒:"這個民族有著一種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放棄一切人為的需要,而我們如無法滿足這些需要便會痛苦不堪。你認為中國人見到了每年來自歐洲的技術操作就會醒悟過來?這些珍品都被他們看成是多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