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安德遜的那句毀滅性的句子不斷地引起了反響:"我們像要飯的一樣進入北京,像囚犯一樣被監禁在那裡,而離開時簡直像是盜賊。"把前去告訴中國皇帝英國人應是宇宙主宰的英國外交官當作盜賊!這是多麼冒失的行為呀!他們輕而易舉地就把英國人的優越感打下去了。馬戛爾尼在出使前寫道:"使中國人留下強烈印象並非難事。"事情失敗了,必須另想別法。
英國人富有愛國心,中國人是否同歐洲大陸的哲學家想像的一樣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從未讚賞過法國或德國修辭學的言過其詞,傷害了他們自尊心的是那個遙遠的民族竟然把他們的使者當作附庸和野蠻人。這個民族,一定要把它徹底剝奪,就像對加來城的有產者那樣。
英國人的性格在這點上亘古不變!戴高樂將軍堅定不移地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一位感到理屈詞窮的英國人在1967年某天就像遇到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那樣對我說:"可是……他會使我們丟臉的!"
英國人擅長記仇,並為一點小事就記仇。中國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必須如此。他們特別具有一種令人欽佩的集體堅韌性,這使他們可以追求長遠的目標,他們可以把孔夫子的這一教導據為己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808年與1816年是對華關係的兩個艱難階段,但他們都要在半個世紀之後才決定真正地投入行動。
開始時他們聽從了錢德明神父臨終前用拉封丹的一句詩所表達的忠告:耐心地等待那漫長的時日……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丟了臉的使團
(1794年-1795年)
從規模來說,馬戛爾尼使團是歷史上最大的。以後又有過三個使團。因為後三個使團原定的目標不高,所以能使我們通過比較更好地弄清馬戛爾尼失敗的(來自中方和英方的)原因。
勳爵尚未回到朴次茅斯,西方的又一個使團要求北京接見。這個使團來自一個很久以來就在遠東有著利益的強國:聯省共和國。率領這一使團的伊薩克·蒂津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名隨從。他按著對方的要求磕了頭,而使團的失敗卻沒有因此而避免。這反倒說明了馬戛爾尼不讓步完全有理。
10年之後--奧斯特里茨之戰那個秋天--,一個由200人組成的俄國使團取道中亞的草原向中國出發。他們未能超越庫倫--屬國蒙古的首都。
在滑鐵盧之後,英國人為剛取得的勝利洋洋自得,又一次想打破中國的孤立狀態:他們的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世界範圍的市場。阿美士德勳爵甚至未見到皇上:他們的副手托馬斯·斯當東爵士,即原先馬戛爾尼的扈從勸請他不要叩頭。他們回廣州時樣子十分可憐。
在回英國途中,他在聖赫勒那停泊。在該島,滑鐵盧敗將教訓了一番勝者,怪他們未對同他長期夢寐以求的東方對話。
各團歐洲人都互相來往,只有那些把宇宙分成五方的人還在閉關自守。
給英國人一個教訓
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廣州代表安德烈-埃弗拉特·梵·布拉姆夢想在北京朝廷代表荷蘭執政府。在廣州占主導的看法是:英國使團之所以失敗乃是因為它不會辦事。梵·布拉姆就想告訴世人怎樣做才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應該在禮節和效果方面給傲慢的英國人上一課。他覺得乾隆登基六十年慶典是一個機會。他到處活動、他敦促在廣州的西方同僚同他一起向天子致以敬意,其他人不急表態。他並不因此而氣餒。他有一些盟友:廣州的中國官員正想設法彌補一下馬戛爾尼使朝廷遭到的羞辱。
巴達維亞和海牙最終都同意了:一個荷蘭使團要去朝賀乾隆。伊薩克·蒂津當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駐日本和孟加拉的代表,梵·布拉姆感到不幸的是自己只能作他的副手。
這次出使簡直是一場惡夢:它完全是馬戛爾尼使團的漫畫式的重現。但它還是通過兩者的不同說明了在中國人眼裡一個外國使團意味著什麼。另一方面也襯托出馬戛爾尼使團所取得的某些成功。
廣州的中國官員要使臣放棄任何要求。長麟和蘇楞額讓荷蘭人答應只限於向皇上朝賀:使團尚未上路就已失敗了。1794年10月中旬兩廣總督召見蒂津:皇上將在1795年1月21日春節之前接見蒂津。
1794年11月22日,荷蘭使團離開廣州;除了蒂津與梵·布拉姆還有7人,其中包括德·吉涅騎士。這個法國人在廣州已住了10年,對中國人十分了解。他將擔任翻譯。他在這次事件後寫了一本用詞尖刻的書,正好對美化一切的梵·布拉姆的報告起了平衡的作用。
應該加速進行:只有50天時間,卻要從陸路從南到北穿越整個中國,沿途的住所都極不舒適。地方當局很不客氣、經常吃變質的食物、轎子上的油紙被好奇的百姓撕破,……為了行李還得爭吵不休:中國人建議託運,荷蘭人卻堅持要隨身攜帶,他們怕朝廷召見時禮品未到。
冬天寒風刺骨,路很難走,住處又沒火,雨水穿透了轎子。一過長江就飄起了廣州的中國人未見過的雪花。一路上事故不斷,有一處要坐木筏過河,人呀、馬呀、加上行李亂成一團:"我們的行李抵達對岸時都弄濕了,一部分還都壞了。有時轎夫把使臣撂在路上自己先去吃飯。後來梵·布拉姆的轎子壞了,只好坐手推車行完了全程。我們用49天時間走完了600古里,抵達北京時已精疲力盡,飢不擇食。"這同當年接待馬戛爾尼用5艘官船這種尊敬態度適成對比。荷蘭人想證明謙恭的態度強似傲慢的態度:這次表演一開始就顯得不妙。
英國人富有愛國心,中國人是否同歐洲大陸的哲學家想像的一樣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從未讚賞過法國或德國修辭學的言過其詞,傷害了他們自尊心的是那個遙遠的民族竟然把他們的使者當作附庸和野蠻人。這個民族,一定要把它徹底剝奪,就像對加來城的有產者那樣。
英國人的性格在這點上亘古不變!戴高樂將軍堅定不移地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一位感到理屈詞窮的英國人在1967年某天就像遇到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那樣對我說:"可是……他會使我們丟臉的!"
英國人擅長記仇,並為一點小事就記仇。中國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必須如此。他們特別具有一種令人欽佩的集體堅韌性,這使他們可以追求長遠的目標,他們可以把孔夫子的這一教導據為己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808年與1816年是對華關係的兩個艱難階段,但他們都要在半個世紀之後才決定真正地投入行動。
開始時他們聽從了錢德明神父臨終前用拉封丹的一句詩所表達的忠告:耐心地等待那漫長的時日……
第八十二章 蒂津——丟了臉的使團
(1794年-1795年)
從規模來說,馬戛爾尼使團是歷史上最大的。以後又有過三個使團。因為後三個使團原定的目標不高,所以能使我們通過比較更好地弄清馬戛爾尼失敗的(來自中方和英方的)原因。
勳爵尚未回到朴次茅斯,西方的又一個使團要求北京接見。這個使團來自一個很久以來就在遠東有著利益的強國:聯省共和國。率領這一使團的伊薩克·蒂津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名隨從。他按著對方的要求磕了頭,而使團的失敗卻沒有因此而避免。這反倒說明了馬戛爾尼不讓步完全有理。
10年之後--奧斯特里茨之戰那個秋天--,一個由200人組成的俄國使團取道中亞的草原向中國出發。他們未能超越庫倫--屬國蒙古的首都。
在滑鐵盧之後,英國人為剛取得的勝利洋洋自得,又一次想打破中國的孤立狀態:他們的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世界範圍的市場。阿美士德勳爵甚至未見到皇上:他們的副手托馬斯·斯當東爵士,即原先馬戛爾尼的扈從勸請他不要叩頭。他們回廣州時樣子十分可憐。
在回英國途中,他在聖赫勒那停泊。在該島,滑鐵盧敗將教訓了一番勝者,怪他們未對同他長期夢寐以求的東方對話。
各團歐洲人都互相來往,只有那些把宇宙分成五方的人還在閉關自守。
給英國人一個教訓
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廣州代表安德烈-埃弗拉特·梵·布拉姆夢想在北京朝廷代表荷蘭執政府。在廣州占主導的看法是:英國使團之所以失敗乃是因為它不會辦事。梵·布拉姆就想告訴世人怎樣做才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應該在禮節和效果方面給傲慢的英國人上一課。他覺得乾隆登基六十年慶典是一個機會。他到處活動、他敦促在廣州的西方同僚同他一起向天子致以敬意,其他人不急表態。他並不因此而氣餒。他有一些盟友:廣州的中國官員正想設法彌補一下馬戛爾尼使朝廷遭到的羞辱。
巴達維亞和海牙最終都同意了:一個荷蘭使團要去朝賀乾隆。伊薩克·蒂津當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駐日本和孟加拉的代表,梵·布拉姆感到不幸的是自己只能作他的副手。
這次出使簡直是一場惡夢:它完全是馬戛爾尼使團的漫畫式的重現。但它還是通過兩者的不同說明了在中國人眼裡一個外國使團意味著什麼。另一方面也襯托出馬戛爾尼使團所取得的某些成功。
廣州的中國官員要使臣放棄任何要求。長麟和蘇楞額讓荷蘭人答應只限於向皇上朝賀:使團尚未上路就已失敗了。1794年10月中旬兩廣總督召見蒂津:皇上將在1795年1月21日春節之前接見蒂津。
1794年11月22日,荷蘭使團離開廣州;除了蒂津與梵·布拉姆還有7人,其中包括德·吉涅騎士。這個法國人在廣州已住了10年,對中國人十分了解。他將擔任翻譯。他在這次事件後寫了一本用詞尖刻的書,正好對美化一切的梵·布拉姆的報告起了平衡的作用。
應該加速進行:只有50天時間,卻要從陸路從南到北穿越整個中國,沿途的住所都極不舒適。地方當局很不客氣、經常吃變質的食物、轎子上的油紙被好奇的百姓撕破,……為了行李還得爭吵不休:中國人建議託運,荷蘭人卻堅持要隨身攜帶,他們怕朝廷召見時禮品未到。
冬天寒風刺骨,路很難走,住處又沒火,雨水穿透了轎子。一過長江就飄起了廣州的中國人未見過的雪花。一路上事故不斷,有一處要坐木筏過河,人呀、馬呀、加上行李亂成一團:"我們的行李抵達對岸時都弄濕了,一部分還都壞了。有時轎夫把使臣撂在路上自己先去吃飯。後來梵·布拉姆的轎子壞了,只好坐手推車行完了全程。我們用49天時間走完了600古里,抵達北京時已精疲力盡,飢不擇食。"這同當年接待馬戛爾尼用5艘官船這種尊敬態度適成對比。荷蘭人想證明謙恭的態度強似傲慢的態度:這次表演一開始就顯得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