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按,王氏認為支撐傳統中國的“槓桿”有兩根,科舉以外,則為兩稅制。以王氏此論與前揭韋伯的評價合而觀之,不僅對科舉制度,甚而對作為“官僚帝國社會”(韋伯語)的傳統中國,我們將獲得一種深刻認識。“封建社會”此一術語並不適用於秦、漢至清的中國,傳統中國具有“帝國”特徵,逐漸成為共識;而具有內部彈性、賴以維持“帝國”長期運作的制度核心,則是科舉。然謂科舉既是支撐帝國的“杆槓”,又是帝國的“構成部分”,此喻似鑿枘難合。但是,我們若將科舉制度與“士以天下為己任”聯繫起來,此喻之妙味就體現出來了。
天下,是誰的?今天,我們都知道,天下是人民的,所謂“十億神州盡舜堯”。但是,在“帝國”時代,天下只可能是天子一人的,否則,就不是帝國,而是共和國了。不過,以天下之大,單靠天子一人,是沒辦法統治的,於是,選誰來“共治”天下,便是身為天子者首要考慮的問題。帝王曾挑選、倚重過各類人馬,如外戚,如宦官,如佞幸,然史有明鑑,此類人眾俱屬治國不足、肇亂有餘,惟有倚重讀書人、士大夫的時候,天下方稱乂安。是否因史書都由讀書人編纂,利用話語霸權,故意貶低其他集團,抬高自己身份?似不盡然。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最瞧不起讀書人,未得天下,即有“溺儒冠”的惡習,既得天下,更有“乃公馬上得之(指天下),安事《詩》、《書》”的狂言。但是,登基不久,他對讀書人的態度便來了個大轉彎,詔曰:
“賢人已與我共平之(指天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這道詔書,固然是漢代選舉制度的濫觴,也為接下來二千年的歷史定下基調。詔書中的“賢士大夫”,自然指讀書人。然而,戰國時代的“士”,“以讀書為專業,揣摩為手腕”(顧頡剛語),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傾人城傾人國者不知凡幾,時稱“游士”。待到天下一統,再不妥善安置這些“游士”,令其儘快轉變為“賢士大夫”,君主專制的國家安全實在堪虞,因此,劉邦才會發出邀請,請“從我游”,並許以“尊顯”。於是,才會有科舉的制度設計,讓“賢士大夫”盡為我用,不致成為國家的隱患。不論如何本領高強的人,他只要有一絲入世之心,便不得不參與這個遊戲。偶有遊戲水平不夠,憤而攪局,所謂“秀才造反”者,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十年不成”,如黃巢,如洪秀全。所以然之故,無非在於科舉制度的包容性極大,團結了有能力造反的絕大多數,足以對付極少數的反抗者。歷史學家雷海宗嘗對此現象作精闢評論:貴族制度解體後的中國社會(自漢代開始),“只有兩種比較強大的組織,就是士大夫與流氓”,天下太平,士大夫掌權;天下大亂,則流氓得勢。可嘆的是,“流氓集團”僥倖造反成功,如劉邦,如朱元璋,成事之後,還是得將部分甚至全部權力讓渡給讀書人,大家坐下來,繼續玩科舉掄才、共治天下的遊戲。士大夫“實際等於一個政黨,並且是惟一的政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第112頁)。倘如所言,科舉制度直可稱作“士大夫黨”的黨內民主制度了。
然而,科舉制度雖為讀書人提供了參與政治、分享權力的公正途徑,但是,科舉制度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又令讀書人不得不自廢武功。先天不足,指自漢代以來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元代以來,則於儒學中獨尊朱熹,更是等而下之),不僅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自由,更令儒學以外的各類學術,尤其是科學技術,得不到發展。適如韋伯所言:“西方與中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差別在於,在我們這裡,除了這種等級制的教育考核之外,還出現了理性的專業訓練,並且部分的取代了前者”。
八股之死
先天,玄而又玄,牽涉太廣,茲不贅論。後天失調,則指明代(憲宗成化以後)將唐、宋以來多種多樣的考試方法,如策論、史傳、詩賦、經義等,盡行捐棄,而只用四書文(又稱制藝,即八股文)選撥人才。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生(取得“入學”資格,又稱“入泮”),生員(俗謂秀才),舉人及進士。鄉試一般於八月在省會舉行,中式者稱舉人。會試於三月在京城舉行,中式者稱貢士,隨後參加複試、殿試,中式者稱進士。鄉、會試皆分三場(分試四書文、五經文及策問),三場並重,後來,惟重第一場之八股文,遂有“三場並作一場”之謠。八股文何德何能,足以取代對經典學習(五經文)和時事政治(策問)的考察,而成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無他,標準化考試作怪也。
不論今古,但凡要考試,絕大部分的考官、考生都不會拒絕標準化。在考官,閱卷十分輕鬆(今日更可用計算機閱卷),在考生,見招拆招,有章可循。八股文雖是寫文章,卻具有極高的標準化程度。首先,命題有範圍(不出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其次,思路有限制(以朱熹對四書的註解為標準),最後,作文有定格。一篇八股文,按寫作次序,略可分為破題、承題、起講、領題、收結幾個部分,而在領題、收結之間,便是起、中、後、末四大比,每比二股對偶,合之則為八股。八股文之得名,在此,八股文之優劣,亦繫於此。
天下,是誰的?今天,我們都知道,天下是人民的,所謂“十億神州盡舜堯”。但是,在“帝國”時代,天下只可能是天子一人的,否則,就不是帝國,而是共和國了。不過,以天下之大,單靠天子一人,是沒辦法統治的,於是,選誰來“共治”天下,便是身為天子者首要考慮的問題。帝王曾挑選、倚重過各類人馬,如外戚,如宦官,如佞幸,然史有明鑑,此類人眾俱屬治國不足、肇亂有餘,惟有倚重讀書人、士大夫的時候,天下方稱乂安。是否因史書都由讀書人編纂,利用話語霸權,故意貶低其他集團,抬高自己身份?似不盡然。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最瞧不起讀書人,未得天下,即有“溺儒冠”的惡習,既得天下,更有“乃公馬上得之(指天下),安事《詩》、《書》”的狂言。但是,登基不久,他對讀書人的態度便來了個大轉彎,詔曰:
“賢人已與我共平之(指天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這道詔書,固然是漢代選舉制度的濫觴,也為接下來二千年的歷史定下基調。詔書中的“賢士大夫”,自然指讀書人。然而,戰國時代的“士”,“以讀書為專業,揣摩為手腕”(顧頡剛語),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傾人城傾人國者不知凡幾,時稱“游士”。待到天下一統,再不妥善安置這些“游士”,令其儘快轉變為“賢士大夫”,君主專制的國家安全實在堪虞,因此,劉邦才會發出邀請,請“從我游”,並許以“尊顯”。於是,才會有科舉的制度設計,讓“賢士大夫”盡為我用,不致成為國家的隱患。不論如何本領高強的人,他只要有一絲入世之心,便不得不參與這個遊戲。偶有遊戲水平不夠,憤而攪局,所謂“秀才造反”者,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十年不成”,如黃巢,如洪秀全。所以然之故,無非在於科舉制度的包容性極大,團結了有能力造反的絕大多數,足以對付極少數的反抗者。歷史學家雷海宗嘗對此現象作精闢評論:貴族制度解體後的中國社會(自漢代開始),“只有兩種比較強大的組織,就是士大夫與流氓”,天下太平,士大夫掌權;天下大亂,則流氓得勢。可嘆的是,“流氓集團”僥倖造反成功,如劉邦,如朱元璋,成事之後,還是得將部分甚至全部權力讓渡給讀書人,大家坐下來,繼續玩科舉掄才、共治天下的遊戲。士大夫“實際等於一個政黨,並且是惟一的政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第112頁)。倘如所言,科舉制度直可稱作“士大夫黨”的黨內民主制度了。
然而,科舉制度雖為讀書人提供了參與政治、分享權力的公正途徑,但是,科舉制度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又令讀書人不得不自廢武功。先天不足,指自漢代以來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元代以來,則於儒學中獨尊朱熹,更是等而下之),不僅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自由,更令儒學以外的各類學術,尤其是科學技術,得不到發展。適如韋伯所言:“西方與中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差別在於,在我們這裡,除了這種等級制的教育考核之外,還出現了理性的專業訓練,並且部分的取代了前者”。
八股之死
先天,玄而又玄,牽涉太廣,茲不贅論。後天失調,則指明代(憲宗成化以後)將唐、宋以來多種多樣的考試方法,如策論、史傳、詩賦、經義等,盡行捐棄,而只用四書文(又稱制藝,即八股文)選撥人才。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生(取得“入學”資格,又稱“入泮”),生員(俗謂秀才),舉人及進士。鄉試一般於八月在省會舉行,中式者稱舉人。會試於三月在京城舉行,中式者稱貢士,隨後參加複試、殿試,中式者稱進士。鄉、會試皆分三場(分試四書文、五經文及策問),三場並重,後來,惟重第一場之八股文,遂有“三場並作一場”之謠。八股文何德何能,足以取代對經典學習(五經文)和時事政治(策問)的考察,而成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無他,標準化考試作怪也。
不論今古,但凡要考試,絕大部分的考官、考生都不會拒絕標準化。在考官,閱卷十分輕鬆(今日更可用計算機閱卷),在考生,見招拆招,有章可循。八股文雖是寫文章,卻具有極高的標準化程度。首先,命題有範圍(不出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其次,思路有限制(以朱熹對四書的註解為標準),最後,作文有定格。一篇八股文,按寫作次序,略可分為破題、承題、起講、領題、收結幾個部分,而在領題、收結之間,便是起、中、後、末四大比,每比二股對偶,合之則為八股。八股文之得名,在此,八股文之優劣,亦繫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