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奈何,歷史不容假說。
廢除科舉的教訓
今年,是廢除科舉一百周年,也是日俄戰爭一百周年。日俄戰爭在春天結束,廢除科舉的命令於秋初頒布。廢除科舉雖早經醞釀,但是,日俄戰爭,尤其是日本戰勝俄國取得最終勝利,對於制定國策的清國君臣震撼極大,我們若說日俄戰爭是廢除科舉的催化劑,未嘗不可。因此,在重估廢除科舉得失之際,有必要對日俄戰爭略作回顧。
黃白對決
日俄戰爭,有個絕對“第一”:這是人類歷史上至此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奉天(今瀋陽)會戰,雙方合共投入兵力達六十二萬四千人,前所未有。此役另有一項相對“第一”:若排除1896年衣索比亞人戰勝義大利人的阿杜亞(Adowa)之戰,則此役是現代歷史上第一次非白種人戰勝白種人的戰爭。規模之最的紀錄,保持不了多久,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皆遠愈此役;然而,因一戰之勝負,乃能顯現一種契機,藉以逐漸祛除前此在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形成的“人種優劣”或曰歐亞強弱的成見,則意義重大。
十九世紀的世界,無論文治武功,堪稱白種人或曰“歐洲文明”的天下。然至世紀末,白種人反躬自省,對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控制力不再居之無疑;黃種人窮極思變,則對本國本族的前景推導出一種“創見”。文藝、輿論最能反映時代面目,茲舉數例,以說明世紀之交,白人世界對黃種人(亞洲)的警懼,以及東亞人士(特別是中、日二國)對未來百年的期望。日俄之戰前十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手繪一圖,內容為歐洲女武神(Valkyries)與乘龍之佛陀作戰,用示保持優勢、繼續捍衛基督教西方的決心;1898年,日本人近衛篤麿發表全球範圍內種族戰爭的預想,呼籲本國與同種結盟,為將來之黃白人種大對決作準備;1904,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撰文,對“日本人的組織和統治能力”及“中國人口之巨大勞動能力”表示恐懼;更有趣的,則是英國作家H.G.威爾斯繼《世界大戰》之後,新撰《空中之戰》(WarintheAir)一書,謂未來美國與德國交戰,中國、日本聯合組成強大的高科技的空軍,對交戰雙方進行突襲(轉引自孫隆基《歷史學家的經線》,第12-4頁)。戊戌變法失敗,梁啓超亡命日本,亦撰文唱和近衛篤麿之人種對決論,寫下一段煽情文字:
“自此以往,百年之中,實黃種與白種人玄黃血戰之時也!……與白色種人相馳驅於九萬里周徑之戰場,是則二十世紀之所當有事也”(梁啓超《飲冰室合集》,第83頁)。
正是在此背景下,爆發了日俄戰爭,並以日本獲勝終局。然則,預言中的人種對決不僅在現實里發生了,近代以來受盡欺凌的黃種人竟還戰勝了白種人。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領袖們由此得出結論:必須把西方的科學和工業引進自己的國家,但必須像日本人那樣擺脫歐洲的控制,自己掌握現代化進程,並保留自身的民族特點。嗣後,伊朗(1905)、土耳其(1908)先後爆發民族獨立革命,蓋即受日本戰勝之啟示與鼓舞(帕爾默?科爾頓《近現代世界史》,第885-8頁)。與戰勝國同屬黃種的中國人,戰後反思所得,不能逾此範圍,但是,別有一分悲喜交加的複雜情緒,異於他國。
先說悲從中來。因為,這場外國戰爭竟在“禹域”(中國領土)內展開,而戰爭的目的,則是爭奪對滿洲(約當今東北三省)及朝鮮的控制權;更甚者,迫於形勢,中國在此戰中竟不得不宣布“局外中立”。自時人視之,此役較諸十年前的甲午慘敗、五年前的庚子之難,不啻更形恥辱,而瓜分、亡國的危機感接踵而來。危機者,危險中孕育機遇也(據說這是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訓詁”)。日本,以前不被中國重視、近代屢受西方“列強”打壓的“蕞爾小島”,經過明治維新,竟搖身一變,晉級“列強”;中國若能知恥後勇,見賢思齊,不僅如此前“師夷長技”,更在政治、經濟方面向西方取經,則實現保國保種之夢,未必就是奢望。時人悲痛之餘,想到這一點,不禁破涕成笑。
廢制契機
其時,具有這種“辯證法”思維的人士,略分二類,一為“立憲派”(呼籲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精英),一為“實力派”(以袁世凱、張之洞為代表的封疆大吏)。“立憲派”認為,日俄戰爭不僅僅是“軍隊之競爭”,更是“政治之競爭”;日本終能“以小克大,以亞挫歐”,似乎違背了近代以來大國克小國、西方勝東方的“公例”,但是,之所以會這樣,則在於:日本是君主立憲國家,俄國為君主專政國家。不論國內政治,還是對外戰爭,都可看出立憲對專制的優越性。這種“泛政治化”的時評在學理上是否妥當,容有商榷,但是,現實效果不錯。不久,清廷便派五大臣出洋,周遊列國,考察憲政。“實力派”則藉此機會,向科舉制度開刀。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夏,袁世凱領銜會奏:
“日之勝俄,識者皆歸其功於小學校教師。即其他文明之邦強盛之源,亦孰不基於學校?而我國獨相形見絀者,則以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故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
廢除科舉的教訓
今年,是廢除科舉一百周年,也是日俄戰爭一百周年。日俄戰爭在春天結束,廢除科舉的命令於秋初頒布。廢除科舉雖早經醞釀,但是,日俄戰爭,尤其是日本戰勝俄國取得最終勝利,對於制定國策的清國君臣震撼極大,我們若說日俄戰爭是廢除科舉的催化劑,未嘗不可。因此,在重估廢除科舉得失之際,有必要對日俄戰爭略作回顧。
黃白對決
日俄戰爭,有個絕對“第一”:這是人類歷史上至此為止規模最大的戰爭;奉天(今瀋陽)會戰,雙方合共投入兵力達六十二萬四千人,前所未有。此役另有一項相對“第一”:若排除1896年衣索比亞人戰勝義大利人的阿杜亞(Adowa)之戰,則此役是現代歷史上第一次非白種人戰勝白種人的戰爭。規模之最的紀錄,保持不了多久,此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皆遠愈此役;然而,因一戰之勝負,乃能顯現一種契機,藉以逐漸祛除前此在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形成的“人種優劣”或曰歐亞強弱的成見,則意義重大。
十九世紀的世界,無論文治武功,堪稱白種人或曰“歐洲文明”的天下。然至世紀末,白種人反躬自省,對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控制力不再居之無疑;黃種人窮極思變,則對本國本族的前景推導出一種“創見”。文藝、輿論最能反映時代面目,茲舉數例,以說明世紀之交,白人世界對黃種人(亞洲)的警懼,以及東亞人士(特別是中、日二國)對未來百年的期望。日俄之戰前十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手繪一圖,內容為歐洲女武神(Valkyries)與乘龍之佛陀作戰,用示保持優勢、繼續捍衛基督教西方的決心;1898年,日本人近衛篤麿發表全球範圍內種族戰爭的預想,呼籲本國與同種結盟,為將來之黃白人種大對決作準備;1904,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撰文,對“日本人的組織和統治能力”及“中國人口之巨大勞動能力”表示恐懼;更有趣的,則是英國作家H.G.威爾斯繼《世界大戰》之後,新撰《空中之戰》(WarintheAir)一書,謂未來美國與德國交戰,中國、日本聯合組成強大的高科技的空軍,對交戰雙方進行突襲(轉引自孫隆基《歷史學家的經線》,第12-4頁)。戊戌變法失敗,梁啓超亡命日本,亦撰文唱和近衛篤麿之人種對決論,寫下一段煽情文字:
“自此以往,百年之中,實黃種與白種人玄黃血戰之時也!……與白色種人相馳驅於九萬里周徑之戰場,是則二十世紀之所當有事也”(梁啓超《飲冰室合集》,第83頁)。
正是在此背景下,爆發了日俄戰爭,並以日本獲勝終局。然則,預言中的人種對決不僅在現實里發生了,近代以來受盡欺凌的黃種人竟還戰勝了白種人。世界上被壓迫民族的領袖們由此得出結論:必須把西方的科學和工業引進自己的國家,但必須像日本人那樣擺脫歐洲的控制,自己掌握現代化進程,並保留自身的民族特點。嗣後,伊朗(1905)、土耳其(1908)先後爆發民族獨立革命,蓋即受日本戰勝之啟示與鼓舞(帕爾默?科爾頓《近現代世界史》,第885-8頁)。與戰勝國同屬黃種的中國人,戰後反思所得,不能逾此範圍,但是,別有一分悲喜交加的複雜情緒,異於他國。
先說悲從中來。因為,這場外國戰爭竟在“禹域”(中國領土)內展開,而戰爭的目的,則是爭奪對滿洲(約當今東北三省)及朝鮮的控制權;更甚者,迫於形勢,中國在此戰中竟不得不宣布“局外中立”。自時人視之,此役較諸十年前的甲午慘敗、五年前的庚子之難,不啻更形恥辱,而瓜分、亡國的危機感接踵而來。危機者,危險中孕育機遇也(據說這是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訓詁”)。日本,以前不被中國重視、近代屢受西方“列強”打壓的“蕞爾小島”,經過明治維新,竟搖身一變,晉級“列強”;中國若能知恥後勇,見賢思齊,不僅如此前“師夷長技”,更在政治、經濟方面向西方取經,則實現保國保種之夢,未必就是奢望。時人悲痛之餘,想到這一點,不禁破涕成笑。
廢制契機
其時,具有這種“辯證法”思維的人士,略分二類,一為“立憲派”(呼籲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精英),一為“實力派”(以袁世凱、張之洞為代表的封疆大吏)。“立憲派”認為,日俄戰爭不僅僅是“軍隊之競爭”,更是“政治之競爭”;日本終能“以小克大,以亞挫歐”,似乎違背了近代以來大國克小國、西方勝東方的“公例”,但是,之所以會這樣,則在於:日本是君主立憲國家,俄國為君主專政國家。不論國內政治,還是對外戰爭,都可看出立憲對專制的優越性。這種“泛政治化”的時評在學理上是否妥當,容有商榷,但是,現實效果不錯。不久,清廷便派五大臣出洋,周遊列國,考察憲政。“實力派”則藉此機會,向科舉制度開刀。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夏,袁世凱領銜會奏:
“日之勝俄,識者皆歸其功於小學校教師。即其他文明之邦強盛之源,亦孰不基於學校?而我國獨相形見絀者,則以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既莫能堅定,民智復無由大開,求其進化日新也難矣。故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