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光緒元年(1875)撰成《輏軒語》(張之洞任四川學政時專為省內士子所作,書中對八股頗作譏彈),至此已近三十年,其間張之洞一直關注教育改革,及至總督湖廣,摸索出“中體西用”辯證法,適逢外患日蹙、祖宗之法不可不變之時,眼看大好機緣既至,本擬一展拳腳,不料,天不遂人願,一厄於戊戌政變之形勢比人強,再厄於王文韶之人比形勢強,終落得個勞而無功的結局。任是鐵人,此際亦不得不灰心喪氣,只好學前輩龔自珍,說一句:“且看他國運如何”。

  “時趨”與“國情”

  “國運”確實不怎麼樣。

  日、俄因不滿對方“侵奪”己方在我國東北地區及朝鮮的“利益”,於1904年2月開戰,戰場即設在東北地區。此一役打得天昏地暗,屍橫遍野,清廷竟置國土國民不顧,“嚴守中立”,史稱“國恥”。明年5月,戰爭以日本勝利終局。

  然“國運”雖不佳,教育改革的運氣卻極佳。晚清之世,是“萬國交通”之世,非“閉關鎖國”時可比,其內政外交往往互相影響,而外交影響內政,更多且巨。日、俄戰爭無疑是一件大事,其必能影響中國內政無疑。舉其大者而言,內政受此役之影響有二,一為立憲,一為廢科舉。立憲非本文範圍,不贅,僅述廢科舉。日俄戰爭剛一結束,在教育改革問題上沉默了一年多的袁世凱、張之洞終於尋著“話欛”,重提舊事。其事則舊,其言則煥然一新。從題目看,此折題為“立停科舉,推廣學校”,不再說“遞減科舉,注重學堂”;從內容看,此折不再就事論事,而有“挾洋自重”的味道。

  其折大意,謂去年會奏,奉上諭:“屆時候旨遵行”;看得出,皇太后、皇上是要“徐俟乎時機之至”。經“臣等默觀大局,熟察時趨”,發現廢除科舉的“時機”業已到來。自“大局”(國內外局勢)論,“強鄰環伺,豈能我待”?再不致富致強,必遭刀俎;欲致富強,先得有人才;而人才所從出,舍學堂再無良法;但是,如前折所述,不停科舉,學堂無由興盛。那麼,“大局”決定了不得不早停科舉,推廣學校。自“時趨”(時代潮流)論,日本所以能戰勝俄國,有識者皆歸功於其國教育之發達,“其他文明之邦,強盛之源,亦孰不基於學校”?我國所以“相形見絀”,則因教育改革力度太小、步伐太慢。“故欲補救時艱,必自推廣學校始;而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此外,諸人皆能讀懂慈禧的喜懼,特別在折內加了一段軟硬兼施極具針對性的話。先是嚇唬她:“近數年來,各國盼我為維新,勸我變法,每疑我拘牽舊習,譏我首鼠兩端,群懷不信之心,未改輕侮之意”;接著又哄她:“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自庚子年後,慈禧一改前此對外人的倨傲態度,逐漸接受了國際平等交往乃至人際平等交往——當然,此所謂“人際”之“人”,僅限洋人——的理念,經常邀請在京各國公使夫人至頤和園,進行盛情款待。如此前倨後恭,自然是被西方完全震懾的結果,袁、張等人在奏摺中便利用了這一點。

  此折遞上,效果極佳,1905年9月2日,奉上諭:“自丙午科(1906)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餘論

  科舉終於廢除了。六年後,清朝卻滅亡了。

  人有病,吃藥,是想早日康復,但不排除吃錯藥加速死亡的風險。國家落後,改革,是想早日富強,但不排除越改越亂以致亡國的風險。清朝滅亡,不能排除自己越改越亂、他人亂中造亂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卻非如此。晚清“新政”,或有稱之為“假維新”者。為什麼說是“假”的呢?因為清政府不兌現。

  清政府陸續推出的改革方案,包括政治、軍事、法律、實業和教育五個方面,軍事、實業和教育的改革,皆有成效,尤以教育改革最為徹底。但是,最為重要的政治改革,如先後宣布的“籌備立憲”、“厘定官制”、“三權分立”,皆不過徒有其表,並未付諸行動。教育改革培養出越來越多具有現代國民意識的公民,實業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並發展了近代中國的資本主義,軍事改革則造就了“新軍”——雖不可稱之為(思想)現代化的軍人,但較舊日軍隊而言,終是一種進步。但是,落後的政治體制不足以承載其他改革帶來的巨大衝擊。此種現象,可以科幻電影之永恆主角——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為譬,身體成熟,四肢發達,其心智卻不足以調控其身體,最終,或發狂而死,或被人捕殺,此外別無生路。“假維新”後的清國,國家與人民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朝廷與軍隊之間,滿族與漢族之間,政治與經濟之間,莫不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終於百毒攻心,發狂自戕,至於奄奄一息,再被人補上幾刀,一命嗚呼。

  不幸中之大幸,則是“假維新”中還有“真改革”(陳旭麓先生語)——廢除科舉,推廣學堂。欲評估晚清教育改革,毋庸進行量化分析,只須對民國初年的教育少有感性認識——今人艷羨的諸多學貫中西、文理兼修之“大師”,莫不得益於晚清教育改革,即可明白此項改革的重要意義。不妨設想一下,其他方面的改革若也能如此徹底,清朝的結局,或曰民國的基礎,或直接說中國的近代史,會不會更好看一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