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乾隆一朝,當時人固以為盛世,嘉、道時人亦嘗緬懷。自嘆身處衰世的龔自珍未能免俗,曾作詩詠懷:
“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兩蹉跎。乾隆朝士不相識,無故飛揚入夢多”;
乾隆朝不啻是自珍夢中的盛世。然自後世史家看來,乾隆一朝,盛則盛矣,而其衰敗之跡實不可掩。錢穆總結出四條原因,以此解釋乾隆中葉以後為什麼會轉入衰運,略謂:
“帝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
高宗好大喜功,不如胤禛之勵精圖治;而胤禛刻薄,又遜於玄燁之寬仁。乾隆朝之所以後來居上允稱盛世者,不過因國庫之富遠邁前代而已。康熙末,戶部庫存八百餘萬兩;雍正末,增長到二千四百餘萬;而乾隆末,則增至七千餘萬。此論清帝之才能品性,一蟹不如一蟹,自是實情;然竊謂此條須補充說明,方稱圓足。
假設——歷史固無庸假設,為求說理明白,故不得不如此——高宗之精力至老不衰,高宗之勤政至死方休,高宗之寬仁克紹其祖,則乾隆一朝當繼承並發揚康、雍兩代的規模,漸臻於政治清明、財務健康、國防穩固、文化發達的太平盛世。此一假設,並非基於過度強調重要人物的“英雄史觀”,而是建立在具體史實上的審慎判斷。康熙一朝,撤藩,取台灣,治黃河,綏服蒙古、西藏,尊道學,重藝術,興文教,文治武功,大有可觀,清代盛世之意識形態與國防建設的基礎,即奠定於此一期間。雍正一朝,有鑑於康熙晚期為政過於寬厚以致朋黨大興、貪風大熾的教訓,乃汲汲於綜核名實,刷新政治。“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胤禛者”,而始終如一,久且不衰。其所措施,對接踵而來之盛世最具意義者,則有二事:一為並地丁、停編審,一為定火耗、加養廉。前者確保中央財政收入不致因地方官的矇混而受到損失,後者將地方官吏的灰色收入集中起來加以管理,提高全體官吏的俸祿水平,同時減輕了民眾的雜費負擔。因此,雍正中期以後,在最低限度與民爭利的前提下,國家財政增收幅度加巨,從而為乾隆朝的“財政奇蹟”奠定堅實基礎。愛新覺羅弘曆何幸,天賜如此佳祖、父,留下一幅大好江山,供他著錦添花,居然坐享盛世,號為令主?然若以前文假設之盛世作為評判標準,則知吾人今日所見之乾隆盛世,實在是名不副實。若是真正的盛世,怎麼會出現這些情形:廣泛的官僚腐敗,全體的士風頹喪,巨大的財政虧空,遍地的民眾暴亂?這個疑問,似非簡簡單單一句“帝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所能回答。
鄭鶴聲嘗論高宗之“治事精神”,謂:
“高宗英武睿明,善承緒業,繼康、雍二朝之餘烈,國內太平,乾隆六十年中,武功文治,並臻極盛。凡其所為,皆為開創而兼守成之事業,故高宗功業雖為康、雍以來休養生息之結果,實亦由於自身之勵精圖治、發揚光大之力也”;
這是後人的揄揚,高宗自己亦對之無愧。他奉“為政之道莫先於勤”為座右銘,律己律人,嘗屢責群臣貪睡晚起,貽誤公事:
“凡朕御門聽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詢問諸臣會齊集否。數次之後,始雲齊集。即今日亦復如是。諸臣於御門奏事,尚且遲遲後期,則每日入署辦事,更可想見”;
又云:“近見各部奏事,率過辰而至巳(按當今日晨七時至九時之間),朕昧爽而興,惟流連經史,坐以俟之而已。此豈君臣交儆、勤於為治之義耶?”
“辨色”、“昧爽”,都是天剛亮的時分。高宗這麼早就起床視朝,是否有故意為難或曰矯情的意思?非也。《禮記》:“朝,辨色始入”;《尚書》:“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可見,高宗正是嚴格遵守儒家規定的帝王之學。反之,大臣們卻跟不上他的節奏,“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詩?齊風》),反教皇帝“坐以俟之”,這可成何體統。然即此可見高宗勤政之一斑。
觀其自述及後世史家傳述,可知高宗之“帝王精神”,不論主觀客觀,不論細節大概,都不遜色,且足多者。但是,吾人對他的評價卻低於其祖、父,對他的統治也終不滿意,甚而連太平天子的榮譽稱號也不願授予他。為什麼?理由說來既簡單,又有趣,只怪他命太長、壽太高也。高壽、考終是“五福”之二,高宗兼而有之:享年八十九,在位六十載;其福居二千年帝王之首。然莊子早藉堯帝之口,講過一番“壽則多辱”的道理;高宗之長壽,適足辱國。帝王再如何偉大,也逃不過每況愈下的生理機制。常人一過六十,精力日衰;帝王因早年訓練有素(清宮的皇子教育還是很嚴格很有成效的),又長年養尊處優,其治事之年或能較常人為延長。然不論如何,皇帝年逾七十,再要日理萬機,怎麼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力既不足,猶念念不忘“乾綱獨斷”,大事小事一把抓,則自辱、辱人以至辱國,不問可知矣。舉個例子。
乾隆四十六年,“古稀天子”親自糾辦一樁文字獄,對前大理寺卿尹嘉銓處以“絞立決”。嘉銓造了什麼“文字孽”,惹得天顏震怒如此?從降罪詔中摘錄一條,以觀大概:“朕御製《古稀說》,頒示中外,而伊竟自號‘古稀老人’!”按:“古稀”一詞,典出杜詩“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之二)之句;觀高宗之意,此語之專利權竟已轉為彼有,臣子雖年逾七十,亦不得僭稱“古稀”矣。我有個侄子,不滿兩歲,長輩都叫他“寶寶”,他亦自稱“寶寶”,偶然聽得長輩稱其它小孩為“寶寶”,他便愀然不樂,嚎啕大鬧。高宗珍愛“古稀”稱號,不欲與人共之,與予侄欲獨專“寶寶”稱號之心意略同;老小老小,其謂是歟?予侄固不可治國,“稚態”可掬之高宗,獨能治國乎?是故,有論者曰:“有制裁之臣民,享高年或可言福。無制裁之帝王,享高年恆足為禍”。
“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兩蹉跎。乾隆朝士不相識,無故飛揚入夢多”;
乾隆朝不啻是自珍夢中的盛世。然自後世史家看來,乾隆一朝,盛則盛矣,而其衰敗之跡實不可掩。錢穆總結出四條原因,以此解釋乾隆中葉以後為什麼會轉入衰運,略謂:
“帝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
高宗好大喜功,不如胤禛之勵精圖治;而胤禛刻薄,又遜於玄燁之寬仁。乾隆朝之所以後來居上允稱盛世者,不過因國庫之富遠邁前代而已。康熙末,戶部庫存八百餘萬兩;雍正末,增長到二千四百餘萬;而乾隆末,則增至七千餘萬。此論清帝之才能品性,一蟹不如一蟹,自是實情;然竊謂此條須補充說明,方稱圓足。
假設——歷史固無庸假設,為求說理明白,故不得不如此——高宗之精力至老不衰,高宗之勤政至死方休,高宗之寬仁克紹其祖,則乾隆一朝當繼承並發揚康、雍兩代的規模,漸臻於政治清明、財務健康、國防穩固、文化發達的太平盛世。此一假設,並非基於過度強調重要人物的“英雄史觀”,而是建立在具體史實上的審慎判斷。康熙一朝,撤藩,取台灣,治黃河,綏服蒙古、西藏,尊道學,重藝術,興文教,文治武功,大有可觀,清代盛世之意識形態與國防建設的基礎,即奠定於此一期間。雍正一朝,有鑑於康熙晚期為政過於寬厚以致朋黨大興、貪風大熾的教訓,乃汲汲於綜核名實,刷新政治。“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胤禛者”,而始終如一,久且不衰。其所措施,對接踵而來之盛世最具意義者,則有二事:一為並地丁、停編審,一為定火耗、加養廉。前者確保中央財政收入不致因地方官的矇混而受到損失,後者將地方官吏的灰色收入集中起來加以管理,提高全體官吏的俸祿水平,同時減輕了民眾的雜費負擔。因此,雍正中期以後,在最低限度與民爭利的前提下,國家財政增收幅度加巨,從而為乾隆朝的“財政奇蹟”奠定堅實基礎。愛新覺羅弘曆何幸,天賜如此佳祖、父,留下一幅大好江山,供他著錦添花,居然坐享盛世,號為令主?然若以前文假設之盛世作為評判標準,則知吾人今日所見之乾隆盛世,實在是名不副實。若是真正的盛世,怎麼會出現這些情形:廣泛的官僚腐敗,全體的士風頹喪,巨大的財政虧空,遍地的民眾暴亂?這個疑問,似非簡簡單單一句“帝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所能回答。
鄭鶴聲嘗論高宗之“治事精神”,謂:
“高宗英武睿明,善承緒業,繼康、雍二朝之餘烈,國內太平,乾隆六十年中,武功文治,並臻極盛。凡其所為,皆為開創而兼守成之事業,故高宗功業雖為康、雍以來休養生息之結果,實亦由於自身之勵精圖治、發揚光大之力也”;
這是後人的揄揚,高宗自己亦對之無愧。他奉“為政之道莫先於勤”為座右銘,律己律人,嘗屢責群臣貪睡晚起,貽誤公事:
“凡朕御門聽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詢問諸臣會齊集否。數次之後,始雲齊集。即今日亦復如是。諸臣於御門奏事,尚且遲遲後期,則每日入署辦事,更可想見”;
又云:“近見各部奏事,率過辰而至巳(按當今日晨七時至九時之間),朕昧爽而興,惟流連經史,坐以俟之而已。此豈君臣交儆、勤於為治之義耶?”
“辨色”、“昧爽”,都是天剛亮的時分。高宗這麼早就起床視朝,是否有故意為難或曰矯情的意思?非也。《禮記》:“朝,辨色始入”;《尚書》:“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可見,高宗正是嚴格遵守儒家規定的帝王之學。反之,大臣們卻跟不上他的節奏,“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詩?齊風》),反教皇帝“坐以俟之”,這可成何體統。然即此可見高宗勤政之一斑。
觀其自述及後世史家傳述,可知高宗之“帝王精神”,不論主觀客觀,不論細節大概,都不遜色,且足多者。但是,吾人對他的評價卻低於其祖、父,對他的統治也終不滿意,甚而連太平天子的榮譽稱號也不願授予他。為什麼?理由說來既簡單,又有趣,只怪他命太長、壽太高也。高壽、考終是“五福”之二,高宗兼而有之:享年八十九,在位六十載;其福居二千年帝王之首。然莊子早藉堯帝之口,講過一番“壽則多辱”的道理;高宗之長壽,適足辱國。帝王再如何偉大,也逃不過每況愈下的生理機制。常人一過六十,精力日衰;帝王因早年訓練有素(清宮的皇子教育還是很嚴格很有成效的),又長年養尊處優,其治事之年或能較常人為延長。然不論如何,皇帝年逾七十,再要日理萬機,怎麼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力既不足,猶念念不忘“乾綱獨斷”,大事小事一把抓,則自辱、辱人以至辱國,不問可知矣。舉個例子。
乾隆四十六年,“古稀天子”親自糾辦一樁文字獄,對前大理寺卿尹嘉銓處以“絞立決”。嘉銓造了什麼“文字孽”,惹得天顏震怒如此?從降罪詔中摘錄一條,以觀大概:“朕御製《古稀說》,頒示中外,而伊竟自號‘古稀老人’!”按:“古稀”一詞,典出杜詩“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之二)之句;觀高宗之意,此語之專利權竟已轉為彼有,臣子雖年逾七十,亦不得僭稱“古稀”矣。我有個侄子,不滿兩歲,長輩都叫他“寶寶”,他亦自稱“寶寶”,偶然聽得長輩稱其它小孩為“寶寶”,他便愀然不樂,嚎啕大鬧。高宗珍愛“古稀”稱號,不欲與人共之,與予侄欲獨專“寶寶”稱號之心意略同;老小老小,其謂是歟?予侄固不可治國,“稚態”可掬之高宗,獨能治國乎?是故,有論者曰:“有制裁之臣民,享高年或可言福。無制裁之帝王,享高年恆足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