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其法亦不及要領,徒戮其心: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漸,或三歲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
“戮其心”者,就是誅心大法,此法非吾國獨有,然論此法之百代相傳、發揚光大、愈演愈烈,則四海以內、萬國之林,似無出吾國之右者。大家小日子都過得好好的,你憑什麼就憂憤啊、思慮啊、要作為啊、要講廉恥啊、要去渣滓啊,你有病啊?有病就得給你治,病得不輕給你慢慢治,三年也罷,十年百年也罷,不把你給治好了,還真對不起這誅心大法。當然,治好了病,才人也就被“戮”沒了。因此:“才者自度將見戮,則蚤夜號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則蚤夜號以求亂”。衰世之才人,死路一條,所以,他渴望治世早日來臨。左等右等,等不來治世,他心一橫,便日思夜盼以求亂世了。亂世固然不好,但至少有機會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至於隨亂世而來的血海骨山、拋妻別子,便匪所思存、無暇計及了。
然自珍此段酷評終是寓言體,而非觀點鮮明的時評。孔子說:“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吾人翻開歷史書,便可知道,早在自珍寫下這段“空言”以前,“悖悍”的白蓮教便已做過一樁“深切著明”的大事,大清的天下早非治世,亦已結束衰世,實已迎來了亂世。
治世乎
清聖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孫高宗(乾隆)踐阼之初,便發下大願:“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有逾皇祖紀年之數”。這算是孝道之一種;例如,老爸在世沒嘗過冰淇淋的滋味,兒子有機會吃,按理即當拒絕——否則,口體之享受“有加於先人”,大不孝矣——然形格勢禁,也有拒絕不了的時候,這時,就得痛哭流涕,說幾句傷心的話,這才好掄圓了猛吃。九五之尊,其滋味遠勝於冰淇淋,因此,高宗執政六十年一滿,雖然實踐了諾言,將寶位傳給嗣子仁宗(嘉慶),但是,一口冰淇淋也不吃,他還是做不到。於是,“自稱太上皇,以遂初元告天之本志,初非欲自暇自豫、深居高拱,為頤養高年計也。是以傳位之後,朕日親訓政”。這個理由冠冕得很:我退下來,是為了表示對祖宗的尊敬;我退而不休,則是服從革命工作的需要。只是這麼一來,繼任為皇帝的仁宗就不好調整心態了。若仍為皇子,那就什麼事都好說,自有一套皇子的規矩照著做;可名義上做了皇帝,卻又得不著皇帝的實權,上面壓著個太上皇,邊上還有個和中堂(珅),名實不符,故步全失,進退為難,情何以堪?基層群眾往上看,全是領導,雖有大小之別,究屬同一本質,不太容易看清大小各位領導的苦衷;而一直在高層徘徊的領導們,則深深知道排名這個東西,一位之差,幾若天壤。第一就是第一,除了第一,什麼都不是。皇帝是什麼?皇帝是“予一人”也,要是這“予一人”邊上並排站著人,甚至上面還坐著人,那叫什麼皇帝?以故,自高宗內禪到駕崩這三年多時間,仁宗過著一種“動心忍性”的生活。做人難,做接班人最難。君不見林副統帥“動心忍性”的涵養功夫太差,接班人做不下去,索性坐飛機一頭撞死在大漠?吾人平頭百姓哪裡體會得到這種不勝寒的高樓滋味?
忍了三年,老爸一死,仁宗就不客氣了。怎麼講呢?高宗認為,在他治下,大清國版圖擴充、人民安定,是個不折不扣“已治已安”的盛世。而實際上,自乾隆三十九年起,白蓮教就一直沒消停過;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內禪大典,二十餘日後,四川、湖北便發生教眾暴動,其勢且蔓延不止;此時前後,貴州苗疆也釀發大亂。就憑這兩件大事,高宗晚年,怎麼稱得上“太平盛世”呢?可他偏生嘴硬,將之視為癬疥之疾,說什麼“朕追隨列祖在天之靈,庶無遺憾”。仁宗要是隨聲附和說前朝是治世,那兩大股“逆賊”算怎麼回事呢,難道說是自己是掃帚星下凡,一上台就把治世搞成了亂世?所以,他沒辦法跟他爸客氣,他得撇清。
當然,要撇清,還得注意手法,畢竟高宗是他老爸,不能像赫魯雪夫那樣翻臉不認人搞什麼政治清算。然而,仁宗似乎也曾萌發過寫一份《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念頭。高宗薨,國史館的《高宗實錄》便修訂完畢,請仁宗審定。其時,仁宗正為如何處理老爸的“政治遺產”——“苗亂”和“教匪”——大傷腦筋,看到《實錄》裡面全都是歌功頌德的肉麻話,特別生氣,便想讓史官修改一下。紀昀測其意,以言諷之,曰:“臣服官數十年,無敢以苞苴進者,惟戚友請臣為其先人題主或銘墓,雖厚幣輒受之”;仁宗一聽,想:也是啊,入土為安,人死為大,損幾句老爺子又有什麼用呢。遂曰:“然則朕為先帝推恩,何不可之有?”這麼一來,既推恩其父,則不得不問責其臣,黑鍋總得有人背嘛。於是,有這麼一段新政宣言:
“我皇考臨御六十年,天威遠震,武功十全。凡出師征討,即荒徼部落,無不立奏蕩平;從無經歷有數年之久、糜餉至數千萬兩之多,而尚未蕆功者。總由帶兵大臣及將領等全不以軍務為事,惟思玩兵養寇,藉以冒功行賞,寡廉鮮恥,營私肥橐”;
“戮其心”者,就是誅心大法,此法非吾國獨有,然論此法之百代相傳、發揚光大、愈演愈烈,則四海以內、萬國之林,似無出吾國之右者。大家小日子都過得好好的,你憑什麼就憂憤啊、思慮啊、要作為啊、要講廉恥啊、要去渣滓啊,你有病啊?有病就得給你治,病得不輕給你慢慢治,三年也罷,十年百年也罷,不把你給治好了,還真對不起這誅心大法。當然,治好了病,才人也就被“戮”沒了。因此:“才者自度將見戮,則蚤夜號以求治。求治而不得,悖悍者則蚤夜號以求亂”。衰世之才人,死路一條,所以,他渴望治世早日來臨。左等右等,等不來治世,他心一橫,便日思夜盼以求亂世了。亂世固然不好,但至少有機會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至於隨亂世而來的血海骨山、拋妻別子,便匪所思存、無暇計及了。
然自珍此段酷評終是寓言體,而非觀點鮮明的時評。孔子說:“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吾人翻開歷史書,便可知道,早在自珍寫下這段“空言”以前,“悖悍”的白蓮教便已做過一樁“深切著明”的大事,大清的天下早非治世,亦已結束衰世,實已迎來了亂世。
治世乎
清聖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孫高宗(乾隆)踐阼之初,便發下大願:“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有逾皇祖紀年之數”。這算是孝道之一種;例如,老爸在世沒嘗過冰淇淋的滋味,兒子有機會吃,按理即當拒絕——否則,口體之享受“有加於先人”,大不孝矣——然形格勢禁,也有拒絕不了的時候,這時,就得痛哭流涕,說幾句傷心的話,這才好掄圓了猛吃。九五之尊,其滋味遠勝於冰淇淋,因此,高宗執政六十年一滿,雖然實踐了諾言,將寶位傳給嗣子仁宗(嘉慶),但是,一口冰淇淋也不吃,他還是做不到。於是,“自稱太上皇,以遂初元告天之本志,初非欲自暇自豫、深居高拱,為頤養高年計也。是以傳位之後,朕日親訓政”。這個理由冠冕得很:我退下來,是為了表示對祖宗的尊敬;我退而不休,則是服從革命工作的需要。只是這麼一來,繼任為皇帝的仁宗就不好調整心態了。若仍為皇子,那就什麼事都好說,自有一套皇子的規矩照著做;可名義上做了皇帝,卻又得不著皇帝的實權,上面壓著個太上皇,邊上還有個和中堂(珅),名實不符,故步全失,進退為難,情何以堪?基層群眾往上看,全是領導,雖有大小之別,究屬同一本質,不太容易看清大小各位領導的苦衷;而一直在高層徘徊的領導們,則深深知道排名這個東西,一位之差,幾若天壤。第一就是第一,除了第一,什麼都不是。皇帝是什麼?皇帝是“予一人”也,要是這“予一人”邊上並排站著人,甚至上面還坐著人,那叫什麼皇帝?以故,自高宗內禪到駕崩這三年多時間,仁宗過著一種“動心忍性”的生活。做人難,做接班人最難。君不見林副統帥“動心忍性”的涵養功夫太差,接班人做不下去,索性坐飛機一頭撞死在大漠?吾人平頭百姓哪裡體會得到這種不勝寒的高樓滋味?
忍了三年,老爸一死,仁宗就不客氣了。怎麼講呢?高宗認為,在他治下,大清國版圖擴充、人民安定,是個不折不扣“已治已安”的盛世。而實際上,自乾隆三十九年起,白蓮教就一直沒消停過;嘉慶元年正月初一舉行內禪大典,二十餘日後,四川、湖北便發生教眾暴動,其勢且蔓延不止;此時前後,貴州苗疆也釀發大亂。就憑這兩件大事,高宗晚年,怎麼稱得上“太平盛世”呢?可他偏生嘴硬,將之視為癬疥之疾,說什麼“朕追隨列祖在天之靈,庶無遺憾”。仁宗要是隨聲附和說前朝是治世,那兩大股“逆賊”算怎麼回事呢,難道說是自己是掃帚星下凡,一上台就把治世搞成了亂世?所以,他沒辦法跟他爸客氣,他得撇清。
當然,要撇清,還得注意手法,畢竟高宗是他老爸,不能像赫魯雪夫那樣翻臉不認人搞什麼政治清算。然而,仁宗似乎也曾萌發過寫一份《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念頭。高宗薨,國史館的《高宗實錄》便修訂完畢,請仁宗審定。其時,仁宗正為如何處理老爸的“政治遺產”——“苗亂”和“教匪”——大傷腦筋,看到《實錄》裡面全都是歌功頌德的肉麻話,特別生氣,便想讓史官修改一下。紀昀測其意,以言諷之,曰:“臣服官數十年,無敢以苞苴進者,惟戚友請臣為其先人題主或銘墓,雖厚幣輒受之”;仁宗一聽,想:也是啊,入土為安,人死為大,損幾句老爺子又有什麼用呢。遂曰:“然則朕為先帝推恩,何不可之有?”這麼一來,既推恩其父,則不得不問責其臣,黑鍋總得有人背嘛。於是,有這麼一段新政宣言:
“我皇考臨御六十年,天威遠震,武功十全。凡出師征討,即荒徼部落,無不立奏蕩平;從無經歷有數年之久、糜餉至數千萬兩之多,而尚未蕆功者。總由帶兵大臣及將領等全不以軍務為事,惟思玩兵養寇,藉以冒功行賞,寡廉鮮恥,營私肥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