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空司重新擬定的呈報總參謀部的報告草稿送到劉亞樓眼前,他一揮大筆,改為:台灣蔣軍使用U-2飛機入竄大陸,進行高空偵察照相,獲取我重要國防機密,其意義有三:一、曾經停止了一年半之久的內陸縱深偵察已經重新恢復;二、此次U-2由馬祖入陸,飛越我閩浙皖豫陝甘寧七省,在銀川、蘭州、包頭、西安諸地照相後經鄭州、福州返台。沿線我機多批攔截,均不獲成功。我某部飛行員竭盡全力使飛機升到實用極限,發現U-2還高出5000米以上,無法施行攻擊,敵U-2飛機在內陸深遠腹地逍遙自在地遊歷了一圈,安然返台,顯示了U-2的極大優越性;三、從U-2飛行達到的終極偵察地區看出,美蔣對我西北原子工業重地及重大設施極度重視。
如何打下滑得像泥鰍一樣的U-2呢?對這個新對手,空軍上下掌握的情況和資料不多,對其結構、性能、飛行特點還知之甚少。當時,空軍的防空裝備,主要有雷達、探照燈、高射炮、殲擊機、地空飛彈。在一個由劉亞樓組織的研討會上,一位參謀不經意地說:看得見的打不響,打得響的夠不著,夠得著的挪不動。
劉亞樓認為這話有點意思,說明這位年輕參謀肯用腦子。不過,他也指出:這話未免過分、絕對了些,1959年4月間,我們三個飛彈營從北京轉到寧夏沙漠打靶,不是挪動了嗎?
在解放軍的防空兵器中,當時只有蘇制薩姆-2飛彈能對付U-2。而能掌握此種尖端武器的,只有區區幾個飛彈營。543部隊在北京“守株待兔”幾次未著後,劉亞樓識破了對手的花招。他從那位年輕參謀的話中得到啟發,打破常規,提議選擇新的作戰地點,讓一個營挪動挪動,在U-2經常活動的航路上機動設伏。他別出心裁地稱之為“飛彈游擊戰術”。
選擇突破口
有人不同意這種挪動,理由是543部隊本來就少,調離了一個營,首都的布防怎麼辦?這種擔憂不是多餘的,首都的天空布防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劉亞樓卻定下了部署決心,他說:王英欽被擊落後,敵機不會再光顧北京的。你在北京守株待兔,可兔子學乖了,他不會再往你那個網鑽的,只有把部隊拉出去機動設伏,才能捕捉戰機。樹挪死人挪活,飛彈部隊也得挪活。不要怕影響,敵人來了,打不下來才是最壞的影響。
劉亞樓力陳己見後,得到大多數與會高級將領的贊同。
事關重大,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批准了空軍這個新穎而大膽的戰術。
拉哪個營出去?突破口選哪裡?
為將者組織戰役,都要選擇突破口,選好能打開突破口的部隊,往往也就勝券在握了。劉亞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通縣一戰揚名的飛彈二營,隨後派負責國土防空的空軍副司令員成鈞打前站選擇“突破口”。
對地空飛彈的使用,世界各國固有經驗,都僅限於要地防禦和集團部署,至於指揮地空飛彈部隊機動設伏,不僅沒有實例和經驗,而且在組織鐵路運輸、摩托行軍、選擇配置陣地、戰鬥準備、生活保障諸方面,都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雖是一個飛彈二營的挪動,上上下下卻為搬家發了愁。薩姆是固定或半固定式的,龐大複雜且笨重的設備不適合機動行動:一具飛彈發射架淨重11噸,上車下車,吊起放下,何其不易。而一個飛彈發射營有數具這樣的飛彈發射架,而且還有用途各異的天線收發車、指令車、顯示車、坐標車、發射控制車、配電車、電源車、牽引車、天線拖車……這些粗大笨重的傢伙卻都是精密電器,是全營的眼睛、耳朵和心臟。偏偏這些寶貝嬌氣十足,一怕震動顛簸,二怕風吹雨打。長途運行這些家當,談何容易?一個飛彈營車運行軍,按估算需要65節車皮,真是非同尋常的胃口,何況國家的火車皮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幸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全力支持,幸有劉亞樓雷厲風行又心細如髮的大將之才,對部隊實行飛彈游擊戰可能遇到的困難考慮得特別多,對這次車運行軍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特別重視。因此,這支機動性能差的部隊,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硬是“機動”起來:全營近百輛特種用途的大汽車、飛彈、飛彈發射架、雷達制導天線,以及一應武器、裝備、油料、生活用品、人員等等,順利地裝進了兩列火車。
1962年6月27日暮色蒼茫時分,岳振華率飛彈二營300多號人馬,悄然離開北京南苑機場。空軍作戰部副部長惲前程前來送行,並傳達劉亞樓的意見:要求二營在鐵路運輸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兵器固定要牢靠,做到萬無一失,開個好頭。
兩天後,二營埋伏在長沙大托鋪機場。一個多月未見U-2的蹤影,劉亞樓比前線將士更著急。
正在這難忍難熬之時,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發了話:“大海撈針,總不死心。”這個話,壓得劉亞樓和他的飛彈部隊簡直透不過氣來:共和國廣袤的天空里,一架小小的U-2飛機在兩萬米的高空縱情恣意地飛來飛去,而我們總共只有5個營的飛彈部隊,每個營的攔截正面不超過30公里,這對於活動半徑上萬公里、活動範圍幾乎覆蓋整個大陸的U-2飛機,簡直是滄海一粟,要在活動範圍高出數百倍的大海里“撈”U-2,談何容易!
引蛇出洞
根據匯總上來的情報分析敵情,發現自1962年1月U-2開始對大陸腹地偵察飛行半年以來,11次飛行有8次經過南昌。劉亞樓從敵機入竄的線路和次數、時機、條件和國際國內的大小氣候作了番梳理篩篦,斷定有飛機製造工廠的南昌是對手的一個偵察點。經和空軍負責國土防空的副司令員成鈞秘密研究,決定在南昌布下羅網,埋伏待機。
如何打下滑得像泥鰍一樣的U-2呢?對這個新對手,空軍上下掌握的情況和資料不多,對其結構、性能、飛行特點還知之甚少。當時,空軍的防空裝備,主要有雷達、探照燈、高射炮、殲擊機、地空飛彈。在一個由劉亞樓組織的研討會上,一位參謀不經意地說:看得見的打不響,打得響的夠不著,夠得著的挪不動。
劉亞樓認為這話有點意思,說明這位年輕參謀肯用腦子。不過,他也指出:這話未免過分、絕對了些,1959年4月間,我們三個飛彈營從北京轉到寧夏沙漠打靶,不是挪動了嗎?
在解放軍的防空兵器中,當時只有蘇制薩姆-2飛彈能對付U-2。而能掌握此種尖端武器的,只有區區幾個飛彈營。543部隊在北京“守株待兔”幾次未著後,劉亞樓識破了對手的花招。他從那位年輕參謀的話中得到啟發,打破常規,提議選擇新的作戰地點,讓一個營挪動挪動,在U-2經常活動的航路上機動設伏。他別出心裁地稱之為“飛彈游擊戰術”。
選擇突破口
有人不同意這種挪動,理由是543部隊本來就少,調離了一個營,首都的布防怎麼辦?這種擔憂不是多餘的,首都的天空布防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劉亞樓卻定下了部署決心,他說:王英欽被擊落後,敵機不會再光顧北京的。你在北京守株待兔,可兔子學乖了,他不會再往你那個網鑽的,只有把部隊拉出去機動設伏,才能捕捉戰機。樹挪死人挪活,飛彈部隊也得挪活。不要怕影響,敵人來了,打不下來才是最壞的影響。
劉亞樓力陳己見後,得到大多數與會高級將領的贊同。
事關重大,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批准了空軍這個新穎而大膽的戰術。
拉哪個營出去?突破口選哪裡?
為將者組織戰役,都要選擇突破口,選好能打開突破口的部隊,往往也就勝券在握了。劉亞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通縣一戰揚名的飛彈二營,隨後派負責國土防空的空軍副司令員成鈞打前站選擇“突破口”。
對地空飛彈的使用,世界各國固有經驗,都僅限於要地防禦和集團部署,至於指揮地空飛彈部隊機動設伏,不僅沒有實例和經驗,而且在組織鐵路運輸、摩托行軍、選擇配置陣地、戰鬥準備、生活保障諸方面,都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雖是一個飛彈二營的挪動,上上下下卻為搬家發了愁。薩姆是固定或半固定式的,龐大複雜且笨重的設備不適合機動行動:一具飛彈發射架淨重11噸,上車下車,吊起放下,何其不易。而一個飛彈發射營有數具這樣的飛彈發射架,而且還有用途各異的天線收發車、指令車、顯示車、坐標車、發射控制車、配電車、電源車、牽引車、天線拖車……這些粗大笨重的傢伙卻都是精密電器,是全營的眼睛、耳朵和心臟。偏偏這些寶貝嬌氣十足,一怕震動顛簸,二怕風吹雨打。長途運行這些家當,談何容易?一個飛彈營車運行軍,按估算需要65節車皮,真是非同尋常的胃口,何況國家的火車皮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幸有黨中央國務院的全力支持,幸有劉亞樓雷厲風行又心細如髮的大將之才,對部隊實行飛彈游擊戰可能遇到的困難考慮得特別多,對這次車運行軍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特別重視。因此,這支機動性能差的部隊,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硬是“機動”起來:全營近百輛特種用途的大汽車、飛彈、飛彈發射架、雷達制導天線,以及一應武器、裝備、油料、生活用品、人員等等,順利地裝進了兩列火車。
1962年6月27日暮色蒼茫時分,岳振華率飛彈二營300多號人馬,悄然離開北京南苑機場。空軍作戰部副部長惲前程前來送行,並傳達劉亞樓的意見:要求二營在鐵路運輸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兵器固定要牢靠,做到萬無一失,開個好頭。
兩天後,二營埋伏在長沙大托鋪機場。一個多月未見U-2的蹤影,劉亞樓比前線將士更著急。
正在這難忍難熬之時,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發了話:“大海撈針,總不死心。”這個話,壓得劉亞樓和他的飛彈部隊簡直透不過氣來:共和國廣袤的天空里,一架小小的U-2飛機在兩萬米的高空縱情恣意地飛來飛去,而我們總共只有5個營的飛彈部隊,每個營的攔截正面不超過30公里,這對於活動半徑上萬公里、活動範圍幾乎覆蓋整個大陸的U-2飛機,簡直是滄海一粟,要在活動範圍高出數百倍的大海里“撈”U-2,談何容易!
引蛇出洞
根據匯總上來的情報分析敵情,發現自1962年1月U-2開始對大陸腹地偵察飛行半年以來,11次飛行有8次經過南昌。劉亞樓從敵機入竄的線路和次數、時機、條件和國際國內的大小氣候作了番梳理篩篦,斷定有飛機製造工廠的南昌是對手的一個偵察點。經和空軍負責國土防空的副司令員成鈞秘密研究,決定在南昌布下羅網,埋伏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