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這又可以看成是大多數州縣衙門老爺離任前最後一刮的寫照。
送“災星”猶如送瘟神,也要有一番紙船明燭照天燒的忙碌,那就是所謂“德政碑”和 “萬民傘”了。“德政碑”的本來意義,是古代時老百姓對一些確有勸農開墾、興修水利或 平反冤獄等政績之地方官員的頌揚和追思。對其源起時間,作者無確考,觀《晉書·羊祜 傳》雲,“襄陽百姓於峴山(羊)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鄉祭焉”, 略知魏晉之際已 有這等講究。到唐代時,樹德政碑的風氣已比較流行了,《冊府元龜》記唐初時賈敦頤在洛 州任地方官,“甚有惠政,百姓共為樹碑”。稍後,其弟賈敦實又來洛州當官,“及敦實去 職,〔百姓〕復刻石,頌其德,立於兄碑之側”。同樣的記載,新舊《唐書》中還有不少。 作用和“德政碑”差不多的頌揚形式,還有所謂“生祠”,那風氣更早在兩漢時已 十分盛行,立祠的對象也不僅是老爺,如文翁為郡縣小吏,朱邑是桐鄉嗇夫,於定國父 是縣獄吏,但都因為在職任上做出了對老百姓有貢獻的事,老百姓給他們蓋起了“生祠”, 足見公道自在人心。
來時蕭索去時豐(2)new
但是到了兩宋時,這些形式已經嚴重走樣了,幾乎成為官紳勾結把持縣道或沽名釣譽騙 取上考的工具。一班行將離任而戀棧不舍者,或者有被參劾之虞又想負隅輩,都借這種方式 來達到目的。《名公書判清明集》里有一篇署名“滄州”的紀實作品,自述在曹陽縣按察吏 治時見到的一幕,“入邑境,便有寄官員、士人、上戶範文、吳NB063等六十七人,糾 率鄉民五 百餘人,植朱杆長槍一條,揭白旗於其上”,“滄州”說他起先還當是朝廷派人在這兒招兵 ,後又以為老百姓有什麼冤屈,在此攔轎告狀。及停下來一問,“不過舉揚知縣政績”,因 此大生感慨。他舉例說,過去青州太守在任時,也發生過老百姓“迎拜道左,感戴恩德”的 事,可真到了去職時,大家都擲瓦器罵他,侮辱他,安知青州之事,不會重演於曹陽?其實 讀者只須從這“寄官員、士人、上戶”的稱謂中,便可知道這班人就是所謂“鄉紳”,根本 不能代表廣大民眾,他們玩這套把戲的目的,則又如“滄州”所揭露的,是“有無厭之求, 難塞之請”,要被頌揚者替他們當差;“且此等事知縣自當禁戢,卻乃縱之,使得陰以兵法 部勒人眾,焉知無奸雄默蓄此意於其間哉?”這就點得更透徹了,那多半是衙門老爺拜託他 們幹的。還有曾在南宋時久任地方的蔡杭,說得更乾脆,“今日之舉留(即舉德政而 懇請地方官留任)者,即平日之把持縣道者”,如果真有美政惠民,“則路上行人口 是碑,雖無碑無祠可也,否則,如行人口碑何?”
不過“滄州”也罷,蔡杭也罷,都只能在自己所轄的有限範圍內稍示禁戢,而這種早已 變了味的舉頌“德政”之風,終於演成為官場把戲的保留節目。及明清時,州縣老爺們無論 是貪是廉,也無論是任滿離去或被參革職,臨走前大多要拜託唆買當地鄉紳搞一回這玩意兒 。因為並非出自情願,也實在無“德政”可記,因此這會兒石碑、生祠之類是很難再建樹的 ,於是簡化成“德政牌”,就是做幾塊木牌,油漆以後,胡亂寫上幾句,或乾脆就塗上“德 政”兩個大字,讓老爺自己帶著走;相似的“道具”,還有“萬民傘”、“老爺靴”之類。 “萬民傘”又叫“旗帳”,乃是一把大雨傘,表示滿縣百姓合贈留念,寓有大家都曾蒙受老 爺這把大傘庇護的涵義;“老爺靴”就是請即將去任的官員脫一隻靴子下來給百姓做紀念品 。放在哪兒呢?放在衙門前一個高高懸起的木盒裡。清人石成金撰《笑得好》中,說某地方 官解任,有眾老置酒來請脫靴,官曰:“我在這地 方上,並無恩惠及民,何敢當此?”眾曰:“這是舊例,不得不行”,看來已形成規矩 了。其實果真恨不得把地皮也刮一層帶去的老爺,恐怕是捨不得留一隻靴子下來的,所以後 來州縣衙門前的那隻木盒上,就畫一隻靴子作為象徵,至於那盒裡是否確有幾隻靴子在,就 管不了許多了。
民國時期,還通行墓志銘、行狀、家譜等,嘗見有人為述乃父乃祖輩在前清 仕宦,有德政惠民,曾見家中存有“德政牌”、“萬民傘”若干云云,乍聽之下,未免令人 肅然起敬。其實知道這原是明清官場通例的底蘊後,大可看其一文不值,焉知不是乃父乃祖 自己掏腰包拜託鄉紳代為定做的?那時節,官員離任時,一邊是滿縣百姓圍聚衙前笑罵擲瓦 ,一邊是幾個胥吏借兩套秀才行頭冒充士紳,再雇幾個叫化子吹吹打打,送上幾塊“德政牌 ”、幾把“萬民傘”之類的情景,常有上演。當然,即便是在歷朝末期吏治益壞的大背景 下,也不是就沒有出過幾個如海瑞似的“清官”,而老百姓發自內心為之立碑送傘的事,也 是有的。例如清代嘉定知縣陸隴其,居官清簡,政績懋著,因此得罪了上司,被訐落職,臨 去任時,“小民供給饋贈,皆布帛菽粟,連檣接跡,扶老攜幼,哭巷攀轅”(清王有 充《吳 下諺聯》),為此還有一條“有官窮似無官日,去任榮逾到任時”的諺語在當地流傳 。
這又可以看成是大多數州縣衙門老爺離任前最後一刮的寫照。
送“災星”猶如送瘟神,也要有一番紙船明燭照天燒的忙碌,那就是所謂“德政碑”和 “萬民傘”了。“德政碑”的本來意義,是古代時老百姓對一些確有勸農開墾、興修水利或 平反冤獄等政績之地方官員的頌揚和追思。對其源起時間,作者無確考,觀《晉書·羊祜 傳》雲,“襄陽百姓於峴山(羊)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鄉祭焉”, 略知魏晉之際已 有這等講究。到唐代時,樹德政碑的風氣已比較流行了,《冊府元龜》記唐初時賈敦頤在洛 州任地方官,“甚有惠政,百姓共為樹碑”。稍後,其弟賈敦實又來洛州當官,“及敦實去 職,〔百姓〕復刻石,頌其德,立於兄碑之側”。同樣的記載,新舊《唐書》中還有不少。 作用和“德政碑”差不多的頌揚形式,還有所謂“生祠”,那風氣更早在兩漢時已 十分盛行,立祠的對象也不僅是老爺,如文翁為郡縣小吏,朱邑是桐鄉嗇夫,於定國父 是縣獄吏,但都因為在職任上做出了對老百姓有貢獻的事,老百姓給他們蓋起了“生祠”, 足見公道自在人心。
來時蕭索去時豐(2)new
但是到了兩宋時,這些形式已經嚴重走樣了,幾乎成為官紳勾結把持縣道或沽名釣譽騙 取上考的工具。一班行將離任而戀棧不舍者,或者有被參劾之虞又想負隅輩,都借這種方式 來達到目的。《名公書判清明集》里有一篇署名“滄州”的紀實作品,自述在曹陽縣按察吏 治時見到的一幕,“入邑境,便有寄官員、士人、上戶範文、吳NB063等六十七人,糾 率鄉民五 百餘人,植朱杆長槍一條,揭白旗於其上”,“滄州”說他起先還當是朝廷派人在這兒招兵 ,後又以為老百姓有什麼冤屈,在此攔轎告狀。及停下來一問,“不過舉揚知縣政績”,因 此大生感慨。他舉例說,過去青州太守在任時,也發生過老百姓“迎拜道左,感戴恩德”的 事,可真到了去職時,大家都擲瓦器罵他,侮辱他,安知青州之事,不會重演於曹陽?其實 讀者只須從這“寄官員、士人、上戶”的稱謂中,便可知道這班人就是所謂“鄉紳”,根本 不能代表廣大民眾,他們玩這套把戲的目的,則又如“滄州”所揭露的,是“有無厭之求, 難塞之請”,要被頌揚者替他們當差;“且此等事知縣自當禁戢,卻乃縱之,使得陰以兵法 部勒人眾,焉知無奸雄默蓄此意於其間哉?”這就點得更透徹了,那多半是衙門老爺拜託他 們幹的。還有曾在南宋時久任地方的蔡杭,說得更乾脆,“今日之舉留(即舉德政而 懇請地方官留任)者,即平日之把持縣道者”,如果真有美政惠民,“則路上行人口 是碑,雖無碑無祠可也,否則,如行人口碑何?”
不過“滄州”也罷,蔡杭也罷,都只能在自己所轄的有限範圍內稍示禁戢,而這種早已 變了味的舉頌“德政”之風,終於演成為官場把戲的保留節目。及明清時,州縣老爺們無論 是貪是廉,也無論是任滿離去或被參革職,臨走前大多要拜託唆買當地鄉紳搞一回這玩意兒 。因為並非出自情願,也實在無“德政”可記,因此這會兒石碑、生祠之類是很難再建樹的 ,於是簡化成“德政牌”,就是做幾塊木牌,油漆以後,胡亂寫上幾句,或乾脆就塗上“德 政”兩個大字,讓老爺自己帶著走;相似的“道具”,還有“萬民傘”、“老爺靴”之類。 “萬民傘”又叫“旗帳”,乃是一把大雨傘,表示滿縣百姓合贈留念,寓有大家都曾蒙受老 爺這把大傘庇護的涵義;“老爺靴”就是請即將去任的官員脫一隻靴子下來給百姓做紀念品 。放在哪兒呢?放在衙門前一個高高懸起的木盒裡。清人石成金撰《笑得好》中,說某地方 官解任,有眾老置酒來請脫靴,官曰:“我在這地 方上,並無恩惠及民,何敢當此?”眾曰:“這是舊例,不得不行”,看來已形成規矩 了。其實果真恨不得把地皮也刮一層帶去的老爺,恐怕是捨不得留一隻靴子下來的,所以後 來州縣衙門前的那隻木盒上,就畫一隻靴子作為象徵,至於那盒裡是否確有幾隻靴子在,就 管不了許多了。
民國時期,還通行墓志銘、行狀、家譜等,嘗見有人為述乃父乃祖輩在前清 仕宦,有德政惠民,曾見家中存有“德政牌”、“萬民傘”若干云云,乍聽之下,未免令人 肅然起敬。其實知道這原是明清官場通例的底蘊後,大可看其一文不值,焉知不是乃父乃祖 自己掏腰包拜託鄉紳代為定做的?那時節,官員離任時,一邊是滿縣百姓圍聚衙前笑罵擲瓦 ,一邊是幾個胥吏借兩套秀才行頭冒充士紳,再雇幾個叫化子吹吹打打,送上幾塊“德政牌 ”、幾把“萬民傘”之類的情景,常有上演。當然,即便是在歷朝末期吏治益壞的大背景 下,也不是就沒有出過幾個如海瑞似的“清官”,而老百姓發自內心為之立碑送傘的事,也 是有的。例如清代嘉定知縣陸隴其,居官清簡,政績懋著,因此得罪了上司,被訐落職,臨 去任時,“小民供給饋贈,皆布帛菽粟,連檣接跡,扶老攜幼,哭巷攀轅”(清王有 充《吳 下諺聯》),為此還有一條“有官窮似無官日,去任榮逾到任時”的諺語在當地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