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自然,像本節開篇那位靖江郭知縣一樣,回絕 打秋風者的官員,也是有的,不過因此結怨乃至惹 下麻煩的教訓不少。明人著《NB062幢小品》上,便有一 例:湖南有程、鄭二生同窗讀書,程先登第,授咸陽 知縣,鄭借了路費去打秋風。程不肯見面,還遍示 衙內縣中:毋需看在本官面子上送下程給他。鄭無 奈,央人向他討些盤纏回家去,程分文不給。後來 鄭也考中進士,派在直隸當官。恰巧程因故降級, 調任直隸所屬的獲鹿縣當縣丞,又被人告贓,上司派來按察此事的偏偏是鄭。程聞訊 後,遠迎敘舊, 企圖套同窗交情,鄭笑而不答,招待他吃飯,席間 安排兩個優人扮成老虎演戲:甲虎在吞食一羊,乙 虎踞而視,意欲分享。甲虎怒吼,銜羊而去。少頃, 乙虎亦獲一鹿,甲虎復來,欲與之分食,結果爭了 起來,同去找山神公斷。山神出的判詞是一首詩: “昔日銜羊不睬NC033,今朝獲鹿敢來求。縱然掬盡湘 江水,難洗當初一面羞。”很明白,詩中“銜羊”影射 “咸陽”,“獲鹿”則暗指眼前所在。通觀全詩,老同 學是念念不忘當年赴咸陽打秋風不成的舊恨,於 是程自動解印。
用人扮虎,以虎喻人,這一則歷史故事,非常形象地描繪了衙門中“坐山虎”與“過山虎” 之間在打秋風這一現象上的微妙關係,妙在故事裡還有一個爭食羊鹿的情節,頗合“羊毛出 在羊身上”的老話,反正都是往眾人頭上刮唄。
來時蕭索去時豐(1)new
〔么篇〕多虧承廉訪司,乾生受御史台。倒惹 的百姓攀留,妻子埋冤,鄰里疑猜。假若是弄 不諧、這一排、大驚小怪,怎能勾安樂窩通轟 自在。
一看這曲牌,該知道這是官場戲的壓軸了,州縣衙門三年或四年一任,任滿了就得辦移 交走路, 此乃通例;間或有上司褒揚、御史獎譽或紳民挽留而多干幾任的,遲早也要調離。惟“移 交”和“離任”之際,還有幾齣鬧劇要唱,這是古近州縣官員都躲不了的。《宋稗類鈔》上 說,某人新任眉州知州,接印後,衙門裡設宴慶賀,樂人唱道:“為報吏民須慶賀,災星移 去福星來!”新老爺聽著舒服,忙問歌詞的作者是誰?樂人回答:“本州舊例,只用此一首。 ”可知這些戲文都是循環往復的。
“災星”這名稱的由來,緣於州縣官員將去任時,多有最後一刮,其內容形形色色。比 如向來民間田地房屋等買賣過戶,都應當去衙門中辦手續,衙門給蓋了章,再抽一筆稅,這 筆交易就算取得了官府認可,這份契約也就有了法律依據。但許多當事人都嫌和衙門打交 道 會吃虧,因此更願做私下交易,先瞞著衙門;更有一班刁滑之徒、強梁之輩,名曰交易,其 實都是欺詐瞞騙,一旦送進衙門裡來辦手續,少不了被瞧出破綻,又被敲上一筆。於是這些 人都先把契約寫好放著,等到衙門裡老爺將卸印時,照例會有大爺、二爺、三小子們放出風 來,所有契稅,一律減價。那一刻的心態,是能收多少算多少,“只求有契來稅,不問真偽 。不論年月,來者不拒,即予印發”(《清稗類鈔·度支類》)。同樣方式, 倘若將離任時,正值田賦開徵,為求得趕快從中撈一筆錢走,也有打八折打七折的。與此同 時,拖延不決的訟案、更改戶籍的請求、申請開業的呈書,等等,只要肯再花上一筆錢, 全能在這時獲得迅速的解決。老爺臨走前文案房裡最通見的景象,就是印章木戳蓋個不停, 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吧。甚至連那位從不與錢糧、刑名事務打交道的帳房師爺,這會兒也 有一筆開路費可以賺,因為他手裡有一本記載著衙役工食銀標準的帳冊行將移交,比如某轎 夫原先的工食銀是二兩七錢,這會兒偷偷孝敬他老人家一些,他就給你改成三兩二錢了。不 用說,這一系列看在孔方兄情面上的活計,會留下無數後遺症,等新官上任之後,田賦的折 扣也罷,亂結的訟案也罷,照例又有不少翻案重來的文章可做。古代司法史上,向有“纏訟 ”一說,即換一任縣官翻一回官司,弊病大多就出在這新舊交替時的“結費”或“稅契”上 ,搞到後來,最終是老百姓倒霉,往往是一隻羊身上剝兩張皮下來。
膽子再大些的老爺,最後一刮中還包括把髒手伸向衙門公產,如《名公書判清明集》里 ,就專門收有一篇《任滿巧作名色破用官錢》,斥為“公然白晝鉀攫,如取如攜”,這是宋 代時的情景。明朝景帝時,皇帝專門轉發過一位御史的建議,“今後大小衙門官員私衙什物 ,俱令公同籍記,去任之時,照數交付,不許似前科辦擾民。仍乞移文各處,通行禁約” (《典故紀聞》卷12)。可知明代時這種風氣也不弱。《廣笑府》里收有一 則《新官赴任問例 》:“新官赴任,問吏胥曰:‘做官事體當如何?’吏曰:‘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便 混。’”倘此為通例的話,那麼這最後的一個月,確實是混帳透頂了。同一本書內,還收有 一篇明朝時老百姓為某官離任時的情景所編的歌謠——
來時蕭索去時豐,官帑民財一掃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臨行寫入畫圖中。
用人扮虎,以虎喻人,這一則歷史故事,非常形象地描繪了衙門中“坐山虎”與“過山虎” 之間在打秋風這一現象上的微妙關係,妙在故事裡還有一個爭食羊鹿的情節,頗合“羊毛出 在羊身上”的老話,反正都是往眾人頭上刮唄。
來時蕭索去時豐(1)new
〔么篇〕多虧承廉訪司,乾生受御史台。倒惹 的百姓攀留,妻子埋冤,鄰里疑猜。假若是弄 不諧、這一排、大驚小怪,怎能勾安樂窩通轟 自在。
一看這曲牌,該知道這是官場戲的壓軸了,州縣衙門三年或四年一任,任滿了就得辦移 交走路, 此乃通例;間或有上司褒揚、御史獎譽或紳民挽留而多干幾任的,遲早也要調離。惟“移 交”和“離任”之際,還有幾齣鬧劇要唱,這是古近州縣官員都躲不了的。《宋稗類鈔》上 說,某人新任眉州知州,接印後,衙門裡設宴慶賀,樂人唱道:“為報吏民須慶賀,災星移 去福星來!”新老爺聽著舒服,忙問歌詞的作者是誰?樂人回答:“本州舊例,只用此一首。 ”可知這些戲文都是循環往復的。
“災星”這名稱的由來,緣於州縣官員將去任時,多有最後一刮,其內容形形色色。比 如向來民間田地房屋等買賣過戶,都應當去衙門中辦手續,衙門給蓋了章,再抽一筆稅,這 筆交易就算取得了官府認可,這份契約也就有了法律依據。但許多當事人都嫌和衙門打交 道 會吃虧,因此更願做私下交易,先瞞著衙門;更有一班刁滑之徒、強梁之輩,名曰交易,其 實都是欺詐瞞騙,一旦送進衙門裡來辦手續,少不了被瞧出破綻,又被敲上一筆。於是這些 人都先把契約寫好放著,等到衙門裡老爺將卸印時,照例會有大爺、二爺、三小子們放出風 來,所有契稅,一律減價。那一刻的心態,是能收多少算多少,“只求有契來稅,不問真偽 。不論年月,來者不拒,即予印發”(《清稗類鈔·度支類》)。同樣方式, 倘若將離任時,正值田賦開徵,為求得趕快從中撈一筆錢走,也有打八折打七折的。與此同 時,拖延不決的訟案、更改戶籍的請求、申請開業的呈書,等等,只要肯再花上一筆錢, 全能在這時獲得迅速的解決。老爺臨走前文案房裡最通見的景象,就是印章木戳蓋個不停, 所謂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吧。甚至連那位從不與錢糧、刑名事務打交道的帳房師爺,這會兒也 有一筆開路費可以賺,因為他手裡有一本記載著衙役工食銀標準的帳冊行將移交,比如某轎 夫原先的工食銀是二兩七錢,這會兒偷偷孝敬他老人家一些,他就給你改成三兩二錢了。不 用說,這一系列看在孔方兄情面上的活計,會留下無數後遺症,等新官上任之後,田賦的折 扣也罷,亂結的訟案也罷,照例又有不少翻案重來的文章可做。古代司法史上,向有“纏訟 ”一說,即換一任縣官翻一回官司,弊病大多就出在這新舊交替時的“結費”或“稅契”上 ,搞到後來,最終是老百姓倒霉,往往是一隻羊身上剝兩張皮下來。
膽子再大些的老爺,最後一刮中還包括把髒手伸向衙門公產,如《名公書判清明集》里 ,就專門收有一篇《任滿巧作名色破用官錢》,斥為“公然白晝鉀攫,如取如攜”,這是宋 代時的情景。明朝景帝時,皇帝專門轉發過一位御史的建議,“今後大小衙門官員私衙什物 ,俱令公同籍記,去任之時,照數交付,不許似前科辦擾民。仍乞移文各處,通行禁約” (《典故紀聞》卷12)。可知明代時這種風氣也不弱。《廣笑府》里收有一 則《新官赴任問例 》:“新官赴任,問吏胥曰:‘做官事體當如何?’吏曰:‘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便 混。’”倘此為通例的話,那麼這最後的一個月,確實是混帳透頂了。同一本書內,還收有 一篇明朝時老百姓為某官離任時的情景所編的歌謠——
來時蕭索去時豐,官帑民財一掃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臨行寫入畫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