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故人”的範圍很廣,凡鄉黨親朋、館師學生、監舍同窗、舊交故友,都可能數百里上 千里迢迢上門;“遊客”的流品更雜,奉公出差委員胥吏,趕考 秀才下第舉子,過路名士失業幕友,雖說壓根兒與老爺素無一面之緣,也會路經“寶地 ”,“慕名”來衙門口求見。區別於一般的告幫求乞,打秋風講究手法“風雅”,多以書畫 為媒介,最常見的是一張拜帖加一份“詩扇一柄,拙作請教”的“禮單”。酌元亭主人所編 《照世杯》中,對這種習氣,有段極生動的描述——
抽豐一途,最好納污藏垢。假秀才、假名士、假鄉紳、假公子、假書帖,光 棍作為,無所不至。今日流在這裡,明日流在那裡,擾害地方,侵漁官府。見面時稱功頌德 ,背地裡捏禁拿訛。怪不得當事們見了遊客一張拜帖,攢著頭,跌著腳,如生人遇著勾死鬼 的一般害怕。若是禮單上有一把詩扇,就像見了大黃巴豆,遇著頭疼,吃著瀉肚的。
其實 天下事物,總是先有真的,後才有假的,比如這“假公子”一說便是。海瑞在浙江淳安當知 縣時,正逢胡宗憲任浙江總督,他的兒子常以總督公子的名義去各州縣打秋風,有一回撞到 淳安了,海瑞將計就計,硬說他是“假公子”,親自帶人去驛館教訓他,還把他沿路“抽豐 ”獲得的一千多兩銀子全部沒收了。不過像海瑞這等厲害的芝麻官,官場上寥寥無幾,在真 假難辨的情況下,畢竟以當真為妥當些,於是這秋風便總是颳得起來。
所謂“吃著瀉肚”,就是打秋風總要老爺有所破費的實質了,你或多或少得花點錢才 能把他送走。這筆錢,在官場上叫“下程”或“程儀”、“程金”等名目。老爺咋肯“ 頭疼 ”之餘又甘心“瀉肚”呢?原因很多:若是“故人”,先別說他有鄉情地緣、同窗友誼、師 生名份等大道理壓著你,還怕他回鄉去露醜,留下來揭短。再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說不定日後他的功名前程還在你上頭哩。因此這秋風頻吹之間,又有一層相與提攜接濟的涵 義。《堅瓠集》上,記有一段同窗互相打秋風的趣話:鄱陽程文憲與仲隘齋、徐朝信三人, 一起借寓南天寺讀書。程先及第,出任鎮江衙門,仲、徐倆便幫襯南天寺老和尚去鎮江打他 秋風,程不得不給。後來程因病辭官回鄉,仲和徐又都考中了,分別出任興化和東安,於是 程又慫恿老和尚出頭,再去打他倆的秋風。詩扇上題有“東安官舍冷如冰,杖錫秋風興欲乘 。疏是先生親筆撰,不須懊惱恨山僧”,簡直是討“風債”了。
至於毫無故人情誼的遊客,也得從長遠著眼。官場上有句老話,人“有千里之能為,無 千里之威風”,州縣官只有百里威風,更得先放些交情做本錢了。當然這裡頭也有文痞無賴 一類,用《照世杯》中的形容來講,即是“有四種熬他不得的去處:不識羞的厚臉,慣撒潑 的鳥嘴,會做作的喬樣,弄虛頭的辣手”。但你也不敢隨便得罪,他一路游將過去,碰巧被 哪個大官留作幕友清客,找機會給你下點蛆,也能讓你吃不了兜著走。《土風錄》載有一段 打秋風事,極見此輩“厚臉鳥嘴”——
秋風切莫過江來(2)
有慣打抽豐者謁宜興令,諛之云:“公善政,不獨百姓感恩,境內群虎亦皆 遠徙。”忽有役稟:“昨夜有虎傷人。”令詰之,答曰:“這是過山虎,討些吃了就要去底 。”令大笑而贈之。
這是打抽豐者借“過山虎”作雙關語,而宜興縣令也是聰明人,否則那傢伙或許 還會到處放風,說他縱虎傷人貽患地方了。
比起“過山虎”更厲害的伎倆,叫作“撞太歲”,那可就不是“討些吃了就要去底”, 還要以衙門老爺親朋故舊的身份,在當地招搖撞騙一番,把富戶紳糧個個拜到,本錢還是那 一把詩扇,既有“虛頭”可弄,不怕敲詐不到下程請酒的回報。就連衙門內的吏胥們,也不 得不看在老爺面子上,打起精神巴結奉承。倘是這段時間裡正有幾件油水足的案子,那就更 有熱鬧可瞧了,走門子,通關節,黑吃黑,都不妨央求這位“有面子”的外路客從中說合。 這也叫做賊心虛,仿佛有這麼個衙門外的人居間經手,髒錢便算洗乾淨了。《萬曆野獲編》 載明朝人以俗事對偶,將“打秋風”和“撞太歲”對稱,其實這種風氣,早在秦漢時便已形 成了。讀過《史記·高祖本紀》的人都該記得,劉邦的丈人呂公,就是在“撞太歲”過程中 收到這乖女婿的。當時呂公遠從單父來投故人——沛縣縣令,馬上便有衙門中人出頭,為之 舉辦一個大大的打秋風會,號稱舉賀。沛縣的富 戶及吏員們,看在縣太爺份上,都得破財。按主吏 蕭何制定的標準,賀禮不足千錢者,還只能坐在堂 下。那會兒的漢高祖,還只是亭長劉三,少不了也 得硬起頭皮赴會,乃欺騙門子說“賀錢萬”,居然誑 得呂公跑到衙門口來相迎,還把寶貝女兒嫁給了 他。司馬遷的筆法高明,僅用“謁入,呂公大驚,起, 迎之門”寥寥十字,便把他老人家始而倚仗沛令傲 然高坐“撞太歲”,繼而聞錢耳聰猴急相的轉折,入 木三分地刻畫了出來。
抽豐一途,最好納污藏垢。假秀才、假名士、假鄉紳、假公子、假書帖,光 棍作為,無所不至。今日流在這裡,明日流在那裡,擾害地方,侵漁官府。見面時稱功頌德 ,背地裡捏禁拿訛。怪不得當事們見了遊客一張拜帖,攢著頭,跌著腳,如生人遇著勾死鬼 的一般害怕。若是禮單上有一把詩扇,就像見了大黃巴豆,遇著頭疼,吃著瀉肚的。
其實 天下事物,總是先有真的,後才有假的,比如這“假公子”一說便是。海瑞在浙江淳安當知 縣時,正逢胡宗憲任浙江總督,他的兒子常以總督公子的名義去各州縣打秋風,有一回撞到 淳安了,海瑞將計就計,硬說他是“假公子”,親自帶人去驛館教訓他,還把他沿路“抽豐 ”獲得的一千多兩銀子全部沒收了。不過像海瑞這等厲害的芝麻官,官場上寥寥無幾,在真 假難辨的情況下,畢竟以當真為妥當些,於是這秋風便總是颳得起來。
所謂“吃著瀉肚”,就是打秋風總要老爺有所破費的實質了,你或多或少得花點錢才 能把他送走。這筆錢,在官場上叫“下程”或“程儀”、“程金”等名目。老爺咋肯“ 頭疼 ”之餘又甘心“瀉肚”呢?原因很多:若是“故人”,先別說他有鄉情地緣、同窗友誼、師 生名份等大道理壓著你,還怕他回鄉去露醜,留下來揭短。再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說不定日後他的功名前程還在你上頭哩。因此這秋風頻吹之間,又有一層相與提攜接濟的涵 義。《堅瓠集》上,記有一段同窗互相打秋風的趣話:鄱陽程文憲與仲隘齋、徐朝信三人, 一起借寓南天寺讀書。程先及第,出任鎮江衙門,仲、徐倆便幫襯南天寺老和尚去鎮江打他 秋風,程不得不給。後來程因病辭官回鄉,仲和徐又都考中了,分別出任興化和東安,於是 程又慫恿老和尚出頭,再去打他倆的秋風。詩扇上題有“東安官舍冷如冰,杖錫秋風興欲乘 。疏是先生親筆撰,不須懊惱恨山僧”,簡直是討“風債”了。
至於毫無故人情誼的遊客,也得從長遠著眼。官場上有句老話,人“有千里之能為,無 千里之威風”,州縣官只有百里威風,更得先放些交情做本錢了。當然這裡頭也有文痞無賴 一類,用《照世杯》中的形容來講,即是“有四種熬他不得的去處:不識羞的厚臉,慣撒潑 的鳥嘴,會做作的喬樣,弄虛頭的辣手”。但你也不敢隨便得罪,他一路游將過去,碰巧被 哪個大官留作幕友清客,找機會給你下點蛆,也能讓你吃不了兜著走。《土風錄》載有一段 打秋風事,極見此輩“厚臉鳥嘴”——
秋風切莫過江來(2)
有慣打抽豐者謁宜興令,諛之云:“公善政,不獨百姓感恩,境內群虎亦皆 遠徙。”忽有役稟:“昨夜有虎傷人。”令詰之,答曰:“這是過山虎,討些吃了就要去底 。”令大笑而贈之。
這是打抽豐者借“過山虎”作雙關語,而宜興縣令也是聰明人,否則那傢伙或許 還會到處放風,說他縱虎傷人貽患地方了。
比起“過山虎”更厲害的伎倆,叫作“撞太歲”,那可就不是“討些吃了就要去底”, 還要以衙門老爺親朋故舊的身份,在當地招搖撞騙一番,把富戶紳糧個個拜到,本錢還是那 一把詩扇,既有“虛頭”可弄,不怕敲詐不到下程請酒的回報。就連衙門內的吏胥們,也不 得不看在老爺面子上,打起精神巴結奉承。倘是這段時間裡正有幾件油水足的案子,那就更 有熱鬧可瞧了,走門子,通關節,黑吃黑,都不妨央求這位“有面子”的外路客從中說合。 這也叫做賊心虛,仿佛有這麼個衙門外的人居間經手,髒錢便算洗乾淨了。《萬曆野獲編》 載明朝人以俗事對偶,將“打秋風”和“撞太歲”對稱,其實這種風氣,早在秦漢時便已形 成了。讀過《史記·高祖本紀》的人都該記得,劉邦的丈人呂公,就是在“撞太歲”過程中 收到這乖女婿的。當時呂公遠從單父來投故人——沛縣縣令,馬上便有衙門中人出頭,為之 舉辦一個大大的打秋風會,號稱舉賀。沛縣的富 戶及吏員們,看在縣太爺份上,都得破財。按主吏 蕭何制定的標準,賀禮不足千錢者,還只能坐在堂 下。那會兒的漢高祖,還只是亭長劉三,少不了也 得硬起頭皮赴會,乃欺騙門子說“賀錢萬”,居然誑 得呂公跑到衙門口來相迎,還把寶貝女兒嫁給了 他。司馬遷的筆法高明,僅用“謁入,呂公大驚,起, 迎之門”寥寥十字,便把他老人家始而倚仗沛令傲 然高坐“撞太歲”,繼而聞錢耳聰猴急相的轉折,入 木三分地刻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