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然則從總體上觀照,“德政牌”、“萬民傘”、“老爺靴”這些東西,終究已成為“衙門小 官場 ,官場大舞台”的落幕道具。忙完了“災星移去福星來”,再忙“新官上任三把火”,周 而復始,又一場衙門戲揭開了帷幕。“我不敢說天下沒有好官,我敢斷定天下沒有好衙門” (李伯元《活地獄·楔子》),每況愈下之間,包括州縣衙門在內的整個封建 統治,最終走上了窮途末路。

  後記(1)new

  

  本書將付梓前,編輯先生特囑補一篇後記,並要求略述個人經歷和“治學方法”。 作為一個 業餘的通俗文史讀物作者,“治學”不敢談,不過或可借用我們上海作家陳村的妙語一句: “我年正半百,居百歲之中點,不妨信口胡說”一通(《五根日記》)。何況自嘆碌碌,虛 度“中點”時連壽麵也不曾吃一碗,也可藉此機會將寫字賣文的經歷稍微梳理一下。

  求學

  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我還未跨進高小門檻,即幸遇史無前例的“文革”風暴,從此再沒卡 壓升級的考試逼促,也無求知向學的內心自覺,直到年甫十七便進工廠學徒至今,可謂永別 了稀里糊塗的學生時代,所以課業知識到目前還停留在略知四則運算的水平上,倘不廢操習 ,可期保持晚節。比之受用的卻是遭際江河橫溢,書先為魚鱉,通過種種渠道從公私庋藏漂 流到社會上,可以讓你逮到什麼讀什麼。而且彼時尊長師道的權威,一概墜落,沒人教訓你 啥是正經啥是閒書,只要別碰“手抄本”,其他皆可以“化毒草為肥料”。最難忘在學校里 廝混時,三天兩日和幾位青年教師及工宣隊員交換書籍。有一位崔定國先生,是朱自清的外 孫,介紹我閱讀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某一回考校,讓我默寫出50首唐詩後,還請客 一頓作為獎勵。現在回想,我的文史興趣,大概就是在這種無分良莠深淺的囫圇吞棗式的雜 覽間,不知不覺地積攢起來的。惟夤緣時遇,居然也曾隨波逐流,寫過什麼評儒法、批《水 滸》的文字。但乳臭未乾時的輕狂,想來上帝也會原諒吧。

  經歷

  蹉跎歲月,十年如夢。這種感受在同齡人都有。但是我在後一個十年的經歷,或許就有點特 別了。因為缺乏定力,無福消受所在工廠領導的特別眷顧,終於告病回家。惟彼時已經成家 ,忝為人父,民生問題迫在眉睫,於是學商學賈,作師代課,給文化館打零工,替謄寫社刻 蠟紙,幫電影院畫海報……雖然未至於業通五花八門、友結九流三教,但對世道人心這部大 書,可能比坐在書齋里治社會史的學者要先窺一二。比如投宿旅店誤時,每每在混堂里同販 夫走卒、賣解鬻技者流“五族共和”,因得略識諸般江湖世相。差似20世紀80年代的《南行 記》的經歷,想來年在不惑左右的學者,少有親遇。那些年月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思,對於 往後社會史題材的寫作,特別是相關史料的認知,倒是不無補益的。

  寫作

  機緣因遇,逐漸改向從文字中找飯碗。而托賴寫作為生的最佳狀態又莫過於文學創作,可惜 我在這方面既無才氣,亦無靈犀,所以只能憑藉陳醋半瓶,做一點通俗的歷史文化題材的撰 述。往往是應出版商所邀,凡札記小品、掌故軼聞、史事特寫、人物傳記,乃至檯曆文字、 火花說明、少兒讀物、連環畫腳本,無所不為,因為有個“工人”的身份,編輯先生們也多 能以寬容態度相待。尤其是在起步階段,上海古籍、上海人民兩家出版社的扶掖和鼓勵,令 我難忘。

  胡亂讀書,夾雜作文,這種方式自然無可比擬治學研究過程中的深造。但檢討一下,也有很 多受益。一是因此涉獵了多方面的課題和題材,且對其領域的較新的學術動向和研究成果有 所知道,便於成果借鑑、觀點啟示和線索尋溯;二是由於經常站在整合性的角度對既有的成 果和材料進行審視取捨,更易辨識異同交叉,偶爾或能旁逸斜出,生出一點補綴貫通後的機 智;三是“失學少年”出身、市井裡起家,所以文從字順之外,總是帶幾分親切感,並且往 往也免不了滲入些個人對世事的體會人心的揣度,要說盡可以當成世相人心的通俗讀本來讀 ,也不算是謬托。

  藏書

  平生自矜者,就是個人擁有的資料富藏。設想一下,在“買方”市場還相對有限的20世紀80 年代後期到90年代前期,也就是我以寫為業的那個時段,有幾家出版社肯放心地將策劃立項 的選題交給一個隸籍工廠且無學歷的人去完成?所以我當時撰寫的讀物,大都要署賤名,以 此證明自己或許能寫。同樣道理,當時又有幾家大專院校的資料室和收藏級別較高的圖書館 肯向一個只拿得出工廠工作證的人開放?記得有一回接到某報約寫一個民國人物傳記連載的 題目,知道上海市圖書館藏有其人六十壽辰時同仁為之編撰的賀壽專集,特為借了一家雜誌 社的專用閱覽證去借閱,居然無功而返。還有一次,非要我出示“局級”研究單位的介紹信 ,還必須在上面寫明看哪一篇文章,派什麼用處。幾次碰壁之後,乃痛下決心,微薄的稿酬 所得,必定勻出一定比例,用來搜羅各種資料文獻。仍以民國史為例,如中華書局自20世紀 70年代便開始陸續發行的內部發行本《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全套,二檔館編撰的《民國史 檔案長編》,以及中國近代史所等單位自50年代起便陸續推出的各種近代史資料期刊、專輯 ,乃至中國人民大學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論文匯集月刊,大體兼備。最得意的是全國 各地各級政協內部發行的文史資料選輯,亦都百方羅致,個人擁有量遠遠超越一般文科院校 所藏。至於古代文史資料的集藏,通如子史經集,僻至地方志乘,特別是“寫手”必備,便 於尋索線索冒充博覽的各種類書,大都裝備。記得有一回,復旦大學的石源華教授應出版社 之約,主編一套“民國外交家傳記”叢書,承蒙他瞧得起我,讓我承擔王正廷傳的撰寫。最 後有好幾個原先立項的人物,都因作者抱怨資料難找而放棄了。我對石老師說:只要假我以 時,都能寫成。坦言之,“草根派”之羅致史料編綴成篇的本事,或許正是學院裡所不能傳 授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