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
(1)阿拉伯各國的失敗和難民
314 阿拉伯國家聯盟節節失敗,首先是未能網武力阻止以色列國家的誕生,其次是未能把以色列這個國家限制在1949年11月聯合國大會所建議的地區之內,以實現一項公平合理的領土交換。聯合國和態度更為勉強的英國,終於在1949年和1950年分別承認了上述事實。在埃及的努克拉希帕夏和阿卜杜拉國王被暗殺事件中,以及在敘利亞的一連串軍事政變(包括兩個陸軍上校獨裁者被槍殺)中,我們已經看到阿拉伯各國國內那種早已動盪不安的①
政治局面。但是,更加根本的問題卻是:阿拉伯人的自尊心和正義感所受到①見聯合國:《大會第四屆會議正式記錄》,特別政治委員會簡要記錄,第344頁。
②利利?舒爾茨:“耶路撒冷的故事”,《民族》周刊,1949年12月17日,第589—591頁。哈爾?萊爾曼(前引書,第238頁,第247頁)說,梵蒂岡已命令它的外交代表去訪問派駐國政府的外交部長,對於聯合國大會的投票產生了“立即的和驚人的”影響。他又說,美國政府廖政策的搖擺不定”的可能解釋,系由於“嚴重地考慮到”美國有二千五百萬羅馬天主教徒。
③在全體會議上最後投票贊成國際化的三十八個多數國家,包括有十七個羅馬天主教國家,十二個阿拉伯和亞洲國家,五個蘇聯集團國家以及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希臘和賴比瑞亞。反對國際化的有以色列、美國、聯合王國、加拿大、南非、土耳其、南斯拉夫及斯堪地那維亞諸國。
①聯合國託管理事會:《正式記錄》,第4年,第六屆會議,第49—50頁和第52頁,第36—37段。②1950年瑞典和比利時在聯合國大會提出過關於耶路撒冷的決議案,但都未得到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數〔見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正式記錄》,附件,議程項目第20號,第7—8頁(文件A\1724,特別政治委員會報告)和第396次全體會議,19D0年12月15日,第684頁〕。
①猶太復國主義者說,掠奪一事是同拉伯軍團乾的;而軍團已對作者否認了這種說法。
的嚴重衝擊,有力地推動了他們對西方的權威和勢力的反抗,這種反抗本來就是他們爭取獨立的民族運動所固有的東西。正是英國,在貝爾福宣言中首先發起建立巴勒斯但猶太民族之家,以後又用英國軍隊對它加以保衛,最後特別是在 1936—1939 年又鎮壓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叛亂——所有這些都難以從阿拉伯人的記憶中消除,縱然英國自1939年以來就努力抑制猶太復國主義者想在巴勒斯但稱霸的企圖。在阿拉伯人眼裡,英國在1938—1939年②鎮壓巴勒斯但阿拉伯:人時採取的措施是多麼堅決,而現在對付以色列人卻猶豫不決、半心半意;英國於1947年在猶太復國主義得寸進尺面前的步步退讓,以及在1948年的放棄委任統治權,都被認為是比美國對以色列的積極支持還要嚴重的出賣。雖然,也有兩個卓越的阿拉伯思想家敢於坦率地在文章中對失敗的種種原因進行分析,但是,大多數阿拉伯人卻往往只看見在巴勒斯但戰爭的失敗中西方應負的那部分責任,而看不見他們自己在政治上團結和軍事上緊密配合方面的缺陷。穆薩?阿拉米(前巴勒斯但政府的一個官員,他在 1937 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叛亂時辭職,後來又同穆夫提極端主義割斷了聯繫,在1944—1945年的
歷次創建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會議上,都正式代表巴勒斯但阿拉伯人,①並於1946年在伊拉克政府的協助下在美國;倫敦和巴黎各地設立阿拉伯辦事處,以對抗這些地方的猶太復國主義的宣傳)就承認:首先是巴勒斯坦阿拉315 伯人,其次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在組織、紀律和方眾一心各方面,都完全不能同猶太復國主義者相匹敵:兩者都被本身的分裂和鬆弛懈怠給害了:
在敵人面前,阿拉伯人沒有一個國家,只有幾個小朝廷;是幾個集團,而不是一個民族;他們彼此心懷恐懼,互相監視,爾虞我詐。他們所最關心的事和指導他們的政策的東西,不是打勝仗和從敵人手中把巴勒斯但拯救出來,而是在這場鬥爭結束後會出現什麼局面,誰將會在巴勒斯坦占據統治地位或誰將會把巴勒斯但據為己有。以及他們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野心。他們所宣布的目標是拯救巴勒斯坦,而且還說,以後巴勒斯但的命運應該交給它的人民。這種話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而已。在內心深處,他們都希望一切金是自己的;哪怕只剩下了殘羹渣滓, 他們中的大多數也要怠於防止他們的鄰人優先占去。②另一方面,大多數有政治頭腦的阿拉伯人,都傾向於把他們失敗的大部分責任推到以色列、西方國家和聯合國身上去;他們這種拒不面對事實的態度,最有害的是表現在:對於處理阿拉伯難民間題的所建議的各項實際措施上。聯合國的一個經濟調查團於190年11月估計,難民的數目為七十五萬七千人,另外還有成千上萬的人仍然留在他們的村莊裡,但是從前維持他們生活的土地,卻由於與以色列劃定的停戰界線而同他們隔絕了。③②見麥克唐納:《我在以色列的使命》,第193—194頁。
①見《紐約時報》,1950年3月1日(駐耶路撤冷記者報導一個“以龜列上層人士所透露的消息”);《奉晤上報》駐特拉維夫記者報導,1950年3月2日;喬恩?盒奇在《猶太觀察家和中東評論》
314 阿拉伯國家聯盟節節失敗,首先是未能網武力阻止以色列國家的誕生,其次是未能把以色列這個國家限制在1949年11月聯合國大會所建議的地區之內,以實現一項公平合理的領土交換。聯合國和態度更為勉強的英國,終於在1949年和1950年分別承認了上述事實。在埃及的努克拉希帕夏和阿卜杜拉國王被暗殺事件中,以及在敘利亞的一連串軍事政變(包括兩個陸軍上校獨裁者被槍殺)中,我們已經看到阿拉伯各國國內那種早已動盪不安的①
政治局面。但是,更加根本的問題卻是:阿拉伯人的自尊心和正義感所受到①見聯合國:《大會第四屆會議正式記錄》,特別政治委員會簡要記錄,第344頁。
②利利?舒爾茨:“耶路撒冷的故事”,《民族》周刊,1949年12月17日,第589—591頁。哈爾?萊爾曼(前引書,第238頁,第247頁)說,梵蒂岡已命令它的外交代表去訪問派駐國政府的外交部長,對於聯合國大會的投票產生了“立即的和驚人的”影響。他又說,美國政府廖政策的搖擺不定”的可能解釋,系由於“嚴重地考慮到”美國有二千五百萬羅馬天主教徒。
③在全體會議上最後投票贊成國際化的三十八個多數國家,包括有十七個羅馬天主教國家,十二個阿拉伯和亞洲國家,五個蘇聯集團國家以及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希臘和賴比瑞亞。反對國際化的有以色列、美國、聯合王國、加拿大、南非、土耳其、南斯拉夫及斯堪地那維亞諸國。
①聯合國託管理事會:《正式記錄》,第4年,第六屆會議,第49—50頁和第52頁,第36—37段。②1950年瑞典和比利時在聯合國大會提出過關於耶路撒冷的決議案,但都未得到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數〔見聯合國大會,第五屆會議:《正式記錄》,附件,議程項目第20號,第7—8頁(文件A\1724,特別政治委員會報告)和第396次全體會議,19D0年12月15日,第684頁〕。
①猶太復國主義者說,掠奪一事是同拉伯軍團乾的;而軍團已對作者否認了這種說法。
的嚴重衝擊,有力地推動了他們對西方的權威和勢力的反抗,這種反抗本來就是他們爭取獨立的民族運動所固有的東西。正是英國,在貝爾福宣言中首先發起建立巴勒斯但猶太民族之家,以後又用英國軍隊對它加以保衛,最後特別是在 1936—1939 年又鎮壓了巴勒斯坦阿拉伯叛亂——所有這些都難以從阿拉伯人的記憶中消除,縱然英國自1939年以來就努力抑制猶太復國主義者想在巴勒斯但稱霸的企圖。在阿拉伯人眼裡,英國在1938—1939年②鎮壓巴勒斯但阿拉伯:人時採取的措施是多麼堅決,而現在對付以色列人卻猶豫不決、半心半意;英國於1947年在猶太復國主義得寸進尺面前的步步退讓,以及在1948年的放棄委任統治權,都被認為是比美國對以色列的積極支持還要嚴重的出賣。雖然,也有兩個卓越的阿拉伯思想家敢於坦率地在文章中對失敗的種種原因進行分析,但是,大多數阿拉伯人卻往往只看見在巴勒斯但戰爭的失敗中西方應負的那部分責任,而看不見他們自己在政治上團結和軍事上緊密配合方面的缺陷。穆薩?阿拉米(前巴勒斯但政府的一個官員,他在 1937 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叛亂時辭職,後來又同穆夫提極端主義割斷了聯繫,在1944—1945年的
歷次創建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會議上,都正式代表巴勒斯但阿拉伯人,①並於1946年在伊拉克政府的協助下在美國;倫敦和巴黎各地設立阿拉伯辦事處,以對抗這些地方的猶太復國主義的宣傳)就承認:首先是巴勒斯坦阿拉315 伯人,其次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在組織、紀律和方眾一心各方面,都完全不能同猶太復國主義者相匹敵:兩者都被本身的分裂和鬆弛懈怠給害了:
在敵人面前,阿拉伯人沒有一個國家,只有幾個小朝廷;是幾個集團,而不是一個民族;他們彼此心懷恐懼,互相監視,爾虞我詐。他們所最關心的事和指導他們的政策的東西,不是打勝仗和從敵人手中把巴勒斯但拯救出來,而是在這場鬥爭結束後會出現什麼局面,誰將會在巴勒斯坦占據統治地位或誰將會把巴勒斯但據為己有。以及他們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野心。他們所宣布的目標是拯救巴勒斯坦,而且還說,以後巴勒斯但的命運應該交給它的人民。這種話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而已。在內心深處,他們都希望一切金是自己的;哪怕只剩下了殘羹渣滓, 他們中的大多數也要怠於防止他們的鄰人優先占去。②另一方面,大多數有政治頭腦的阿拉伯人,都傾向於把他們失敗的大部分責任推到以色列、西方國家和聯合國身上去;他們這種拒不面對事實的態度,最有害的是表現在:對於處理阿拉伯難民間題的所建議的各項實際措施上。聯合國的一個經濟調查團於190年11月估計,難民的數目為七十五萬七千人,另外還有成千上萬的人仍然留在他們的村莊裡,但是從前維持他們生活的土地,卻由於與以色列劃定的停戰界線而同他們隔絕了。③②見麥克唐納:《我在以色列的使命》,第193—194頁。
①見《紐約時報》,1950年3月1日(駐耶路撤冷記者報導一個“以龜列上層人士所透露的消息”);《奉晤上報》駐特拉維夫記者報導,1950年3月2日;喬恩?盒奇在《猶太觀察家和中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