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中歸聯”堅定地往前走,堅持反戰爭、求和平的正義鬥爭。有人拍攝《大日本帝國》這樣一類美化軍國主義的反動電影,他們就拍攝《再生之地》這樣抨擊侵略戰爭的影片。80年代,有人在巢鴨監獄原址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建招魂碑,他們就自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犧牲者慰靈塔”。有人鼓動復活日本軍國主義,他們決心站到反戰和平、恢復日中邦交的三千萬人簽名運動的最前列。他們跑到政府部門,舉著南京大屠殺的照片高喊:
“你們看,照片上的兇手就是我!”
戰敗的老兵、漏網的戰犯來到秘葬著7名甲級戰犯殘存遺骨的伊豆鳴澤山興亞觀音寺,向“七士之碑”默哀。他們手持念珠和香柱,把死者生前喜歡抽的“將軍”牌香菸供在牌位前,焚香禮拜。他們抱著石碑痛哭流涕。
在7名戰犯被絞死的13周年忌辰,岡村寧次來到這裡,祭懷他在士官學校時的同期生、侵華的親密夥伴。
“今日在此興亞觀音寺,由原第七方面軍有志國際善鄰俱樂部和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生共同主辦的已故土肥原、板垣兩將軍逝世13周年追悼會,不勝感慨。
“土肥原賢二君出生於岡山縣,板垣征四郎君出生於岩手縣。自幼立志成為軍人,雙雙就學於仙台陸軍幼年學校,繼而經過陸軍士官學校,於明治37年任陸軍少尉,之後先後畢業於陸軍大學。自此以後屢屢晉升,最後任陸軍大將……
“在審判中,兩君均以堅毅的態度光明磊落地表明自己的信仰。無奈,在戰勝國的橫暴面前,正義的主張最後受到蹂躪。兩君懷著為國家的將來擔憂、為日本民族的復興與亞洲的和平而祝願的心意,從容地接受了刑罰……
補記(2)
“我們三人懷著相同志趣以來,曾發誓生死與共。然而戰爭結束後,只有我一人倖存……”
被蔣介石偷偷放掉的罪大惡極的戰犯,從來就沒有放棄他罪惡的信念。他要借屍還魂了。
那些在東京法庭和南京國民黨法庭受到審判的戰犯並沒有被正義所征服,因為他們面對的法庭具有含混、矛盾的性質,缺乏明確、清晰的正義的理性。因此,戰犯們把審判看作是勝者的審判,而並不把它看成是正義的審判。他們從未悔罪。他們抱著幽暗的法西斯感情、種族主義的就義感,抱著阻險的復仇願望去赴死、去服刑;他們罪惡的理想仍然緊緊地擰成一股,堅持著黑暗的力量。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如果幻想它不會出現任何反覆,則是極為危險的。
“歸還者”們一次次來華“探親”。他們是以學生的虔誠來拜望恩師的。他們渴望恩師能去日本看看。矢奇新二為了籌積接待費用,與妻子省吃儉用,每月都要攢下幾千日元。妻子不幸去世,他再婚時故意問後妻:“這筆錢該怎麼處理?”妻子回答:“繼續存。”他們把多年辛勤積攢的20萬日元全都獻給了“中歸聯”。藤田茂第5次來華時說:“我已經80多歲了,希望先生們能滿足我的這一願望,否則恐怕我再也沒有機會來面請了。”
1984年10月下旬,秋風染紅了嵐山的楓葉。在這收穫的季節,以後任所長金源為團長、孫明齋為顧問的原撫順、太原管理所代表團來到了日本。“中歸聯”打出了鮮明的橫幅:
“熱烈歡迎老師”!
“中歸聯”會員們沉浸在感激的心情之中,不顧年事已高,攜兒帶女地來看望、敘情、晝夜圍擁在代表團下塌的飯店四周和房間門前。83歲的三宅秀也早晨6點從兵庫縣趕到大阪國際飯店,此時代表團已去京都,他即追隨到京都;90歲的歧部與平原準備在東京的歡迎晚宴上致詞,因患了感冒未能遂願,代表團回國時,他無論如何也要叫他的女兒攙著他到機場送行;山口伊藏在自己栽種的果園裡精心選摘了30多斤新鮮熟透的葡萄和桔子,千里迢迢送到了代表團的住地。他們有一種共同的表達:“終於見到了恩師,深感激動。”這是一種報答式的給予,給予中包含著精神的索求。
這樣的親情已播入了廣大的血緣。佐藤福次的夫人從北海道千里風塵趕到仙台,捧著丈夫的遺像跪在丈夫的恩師面前,痛哭失聲地說:“丈夫活著的時候很想再見見恩師們,說說感謝的話。今天我代他向先生們致謝了。”此情此景重現了8年前的一幕。當時金源隨中日友好代表團訪日,一位夫人捧著丈夫的靈牌來到會場,無限深情地說:“我丈夫預定於今晚來拜見先生,這是他盼望多年的事。現在,讓他的亡靈實現他的願望吧!”原來,這位“歸還者”為了籌措接待經費,計劃於當天舉行兩次演講,在下午去演講會的途中不幸遇車禍故去。武部六藏、古海忠之等人的夫人和子女都來了。他們是遵從逝者遺囑來表達懷念和感激之情的。
藤田茂的兒子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專家,他激動地對孫明齋和金源說:“家父生前常對我們講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家父的教導,使我也成為中日友好的倡導者和維護者。”他說,1988年88歲的藤田茂溘然長逝,彌留之際,特意囑咐把周恩來送的中山裝穿在了身上。
說到這裡,藤田茂的孫子藤田寬向前跨了一步,眼中含滿淚水宣誓:“我要牢記爺爺的遺訓,絕不能讓前輩的悲劇命運重演,一生要為日中友好而奮鬥!”
“你們看,照片上的兇手就是我!”
戰敗的老兵、漏網的戰犯來到秘葬著7名甲級戰犯殘存遺骨的伊豆鳴澤山興亞觀音寺,向“七士之碑”默哀。他們手持念珠和香柱,把死者生前喜歡抽的“將軍”牌香菸供在牌位前,焚香禮拜。他們抱著石碑痛哭流涕。
在7名戰犯被絞死的13周年忌辰,岡村寧次來到這裡,祭懷他在士官學校時的同期生、侵華的親密夥伴。
“今日在此興亞觀音寺,由原第七方面軍有志國際善鄰俱樂部和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生共同主辦的已故土肥原、板垣兩將軍逝世13周年追悼會,不勝感慨。
“土肥原賢二君出生於岡山縣,板垣征四郎君出生於岩手縣。自幼立志成為軍人,雙雙就學於仙台陸軍幼年學校,繼而經過陸軍士官學校,於明治37年任陸軍少尉,之後先後畢業於陸軍大學。自此以後屢屢晉升,最後任陸軍大將……
“在審判中,兩君均以堅毅的態度光明磊落地表明自己的信仰。無奈,在戰勝國的橫暴面前,正義的主張最後受到蹂躪。兩君懷著為國家的將來擔憂、為日本民族的復興與亞洲的和平而祝願的心意,從容地接受了刑罰……
補記(2)
“我們三人懷著相同志趣以來,曾發誓生死與共。然而戰爭結束後,只有我一人倖存……”
被蔣介石偷偷放掉的罪大惡極的戰犯,從來就沒有放棄他罪惡的信念。他要借屍還魂了。
那些在東京法庭和南京國民黨法庭受到審判的戰犯並沒有被正義所征服,因為他們面對的法庭具有含混、矛盾的性質,缺乏明確、清晰的正義的理性。因此,戰犯們把審判看作是勝者的審判,而並不把它看成是正義的審判。他們從未悔罪。他們抱著幽暗的法西斯感情、種族主義的就義感,抱著阻險的復仇願望去赴死、去服刑;他們罪惡的理想仍然緊緊地擰成一股,堅持著黑暗的力量。歷史不會重演,但是如果幻想它不會出現任何反覆,則是極為危險的。
“歸還者”們一次次來華“探親”。他們是以學生的虔誠來拜望恩師的。他們渴望恩師能去日本看看。矢奇新二為了籌積接待費用,與妻子省吃儉用,每月都要攢下幾千日元。妻子不幸去世,他再婚時故意問後妻:“這筆錢該怎麼處理?”妻子回答:“繼續存。”他們把多年辛勤積攢的20萬日元全都獻給了“中歸聯”。藤田茂第5次來華時說:“我已經80多歲了,希望先生們能滿足我的這一願望,否則恐怕我再也沒有機會來面請了。”
1984年10月下旬,秋風染紅了嵐山的楓葉。在這收穫的季節,以後任所長金源為團長、孫明齋為顧問的原撫順、太原管理所代表團來到了日本。“中歸聯”打出了鮮明的橫幅:
“熱烈歡迎老師”!
“中歸聯”會員們沉浸在感激的心情之中,不顧年事已高,攜兒帶女地來看望、敘情、晝夜圍擁在代表團下塌的飯店四周和房間門前。83歲的三宅秀也早晨6點從兵庫縣趕到大阪國際飯店,此時代表團已去京都,他即追隨到京都;90歲的歧部與平原準備在東京的歡迎晚宴上致詞,因患了感冒未能遂願,代表團回國時,他無論如何也要叫他的女兒攙著他到機場送行;山口伊藏在自己栽種的果園裡精心選摘了30多斤新鮮熟透的葡萄和桔子,千里迢迢送到了代表團的住地。他們有一種共同的表達:“終於見到了恩師,深感激動。”這是一種報答式的給予,給予中包含著精神的索求。
這樣的親情已播入了廣大的血緣。佐藤福次的夫人從北海道千里風塵趕到仙台,捧著丈夫的遺像跪在丈夫的恩師面前,痛哭失聲地說:“丈夫活著的時候很想再見見恩師們,說說感謝的話。今天我代他向先生們致謝了。”此情此景重現了8年前的一幕。當時金源隨中日友好代表團訪日,一位夫人捧著丈夫的靈牌來到會場,無限深情地說:“我丈夫預定於今晚來拜見先生,這是他盼望多年的事。現在,讓他的亡靈實現他的願望吧!”原來,這位“歸還者”為了籌措接待經費,計劃於當天舉行兩次演講,在下午去演講會的途中不幸遇車禍故去。武部六藏、古海忠之等人的夫人和子女都來了。他們是遵從逝者遺囑來表達懷念和感激之情的。
藤田茂的兒子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專家,他激動地對孫明齋和金源說:“家父生前常對我們講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家父的教導,使我也成為中日友好的倡導者和維護者。”他說,1988年88歲的藤田茂溘然長逝,彌留之際,特意囑咐把周恩來送的中山裝穿在了身上。
說到這裡,藤田茂的孫子藤田寬向前跨了一步,眼中含滿淚水宣誓:“我要牢記爺爺的遺訓,絕不能讓前輩的悲劇命運重演,一生要為日中友好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