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永清寺——位於南京城城北,上元門門外,是當時一個很小的寺院,只有三位僧人、三間房舍,但有一個占地六畝的石榴園。

  根據曾經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工兵營營長紐先銘的回憶,他當年逃出南京城後,就曾在這個寺廟中躲藏。

  ※合十——佛教的一種行禮方式,雙手合掌平拱,放於胸前。

  ※蕭劍揚他們來到江邊的這個晚上,是1937年12月18日。按陰曆算,是十一月十六日,正是月光明亮的夜晚。

  ※侵華日軍第6師團第13聯隊的二等兵赤星義雄,曾隨部隊攻入南京城。在他的回憶文章里這樣寫道:“揚子江岸邊的碼頭,與普通碼頭一樣,是船隻起航和停靠的地方。站在碼頭上觀看揚子江的流水,這時,一幅無論如何也令人難以置信的情景展現在眼前——

  兩千米,不,也許還要更寬一些,在這寬闊的江面上,漂流著數不清的屍體。一望無際,滿眼皆是屍體。江邊如此,江中心也是如此。

  那不是士兵,而是老百姓的屍體,其中有成人,也有兒童,男男女女全都漂浮在江面上。屍體像‘木排’那樣,緩緩地漂流著。朝上游看去,屍‘山’接連不斷。似乎可以想見,那接連不斷的‘山’是看不到邊的。

  看來至少有五萬人以上。而且幾乎都是老百姓,揚子江的確成了‘死屍之江’。”

  ※根據現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民國政府檔案《中國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谷壽夫戰犯案件判決書》所述:“同月(1937年12月)16日下午6時,麇集華僑招待所之難民五千餘人,被日兵押往中山碼頭,用機槍掃射後,棄屍於江中,僅白增榮、梁廷芳二人,中彈受傷,投身波中,與漂屍同流,得以倖免。”

  ※幕府山——南京市的著名山地,位於南京城北,長江之濱,山巒連綿起伏,沿長江成一字延伸,西起上元門,東至燕子磯,長約六公里。幕府山有五座山峰,主峰名北固峰,高210多米,峰下有幽深的石洞。

  ※峽地——蕭劍揚他們看見的這條峽地,就是有名的“草鞋峽”。該峽位於南京城北,沿長江延伸,西起魚雷營、東至燕子磯,長約五公里。

  ※根據現藏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民國政府檔案《魯甦陳述日軍在草鞋峽集體屠殺的結文》所述:“倭寇入城後,將退卻的國軍及難民男女老幼計五萬七千四百八十人,圈禁於幕府山下之四、五所村,斷絕飲食,凍餓死者甚多。農曆十六日(即1937年12月18日)夜間,用鉛絲兩人一紮,排成四路驅至下關草鞋峽,用機槍悉予掃射後,復用刺刀亂戳,最後澆以煤油縱火焚燒,殘餘骸骨悉投入江中……”

  草鞋峽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軍在南京所進行的歷次屠殺中,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

  ※在草鞋峽進行大屠殺的有幾支日軍部隊,其中有第13師團65聯隊,也有第16師團的部隊。

  第16師團是日軍進攻南京的主力部隊之一,也是在南京進行大屠殺的元兇部隊之一。它所轄的第33聯隊在南京城內外屠殺了大批被俘的中國軍人和中國平民。

  ※《紐約時報》記者德丁(F.TillmanDurdin)親眼看到了這種情況,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由於日本軍占領了下關門(即挹江門),便對守軍進行了大屠殺。中國兵的屍體堆積在砂袋之間,有六英尺高。……日本軍也沒有清除屍體,而且在整整兩天內,重型軍用卡車無情地壓碾在人、狗和馬的殘骸上面,搖搖晃晃地開過去……”

  ※《時報》特派記者麥克唐納也對留在南京的外僑進行了採訪,就他們目睹的慘狀進行了報導,其中(《時報》12月17日上海訊,18日出版)談到:“在通往江岸的下關門(即挹江門),人和馬的屍體恐怕堆得有四英尺高,兩輪馬車和載貨卡車在屍體上面開過,出入於城門。”

  ※股骨——又稱大腿骨,是人體最大的長骨。股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頭,朝向內上方。

  ※跳彈——子彈在飛行過程中,由於撞擊到了硬物,從而改變了飛行線路。具有這樣飛行狀態的子彈,在彈道學上被稱為“跳彈”。

  ※20響自來得手槍——全稱叫做德國毛瑟M19327.63毫米衝鋒手槍。在中國又稱“快慢機”。該槍結構堅固,動作可靠,火力強大,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採用了可卸式供彈具,包括10發(短)彈匣和20發(長)彈匣兩種。該槍配有木質槍套,除具有保護和攜行手槍的功能外,必要時可將木槍套駁接在手槍握把上,作為槍托抵肩射擊,有效射程達150米。使用7.63×25毫米毛瑟手槍彈,初速高,槍口動能大,殺傷威力和侵徹力都非一般軍用手槍可比。

  ※當時中國民間武裝,比如東北的土匪,在使用自來得手槍的時候,有一個習慣:把槍管上的準星銼掉。

  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在戰鬥中快速從腰間的皮帶上拔出自來得手槍。(如果不銼掉的話,槍管上的準星,在拔槍的過程中會鉤住皮帶,延緩拔槍速度。)

  由於自來得手槍經常是在近距離交戰中使用,因此,即使沒有準星,憑著射手良好的手感進行概略瞄準射擊,依然能夠取得相當高的命中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