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這一次,他瞄準的目標,是汽車前面的鋼質保險槓。
------------
第五章 以血洗血(16)
------------
【舊式汽車的保險槓,是以金屬材料為主,用厚度為3毫米以上的鋼板衝壓而成,與車架縱梁鉚接或焊接在一起。】
中正式步槍的子彈,飛出槍膛,準確地擊中了汽車的保險槓。金屬的彈頭與保險槓的鋼板撞擊在一起,產生了火星子。
這火星子濺到了地面上流淌的汽油,“轟”的一聲,火焰頓時騰空而起,汽車被裹在了大火里……
躲在汽車後面的日本軍官,發出一聲慘叫,從車後面跌跌撞撞跑了出來。他呢子軍服也被大火燒著了,整個人看上去像根移動著的火把。
迎接他的,是蕭劍揚的第四發子彈。中國人的子彈憤怒地撕開了他的胸膛。劇烈翻滾的彈頭,無情地攪碎了他的心臟。他像一捆被點燃的柴禾,癱倒在積雪的地面上。
大火越燒越旺。火焰引燃了那幾排汽油桶。裝滿汽油的汽油桶,仿佛是一枚枚重磅炸彈,猛烈地爆炸開來。
爆炸把日本軍官的屍體炸裂成碎塊,巨大的氣浪把這些碎塊拋到半空。
望著眼前的一切,蕭劍揚那黑瘦黑瘦的臉上,掠過一絲復仇之後的快意。
他用步槍槍膛里剩下的最後一發子彈,打滅了遠處的一盞探照燈,然後舉起20響自來得,打滅了離自己較近的另一盞探照燈。在爆炸與黑暗的掩護下,他悄悄地朝大樓後面匍匐而去……
尾聲
兩天後的黎明,長江北岸。
蕭劍揚站在北岸的江灘上,肩頭是他那支形影不離的中正式步槍。
在他的腰間,多了一把20響自來得手槍。
兩天前的夜裡,趁著日軍指揮部的一片混亂,蕭劍揚鑽進了傷兵醫院大樓後面的窨井。當他從另一頭鑽出下水道的時候,麻子臉中士正守候在一旁。
在黑夜的掩護下,兩個人從挹江門附近的那條古地道,潛出了南京城。
他們沿著長江南岸往下遊走了一天多,後來在下游的一個小村子裡,找到了一條小船。趁著夜色,他們划船渡過了長江。
此刻的蕭劍揚,踏在江邊的土地上。麻子臉中士站在他身旁。
兩人回頭朝江對岸南京城的方向望去,都沒有說話。
在東面,太陽躍出了地平線。寒冷的霞光,投射在渾濁的長江江面上,把滾滾的江水染得一片血紅。
半晌,蕭劍揚轉過身子,向北方眺望。大地在他腳下向北鋪展開去。
——是該去找自己的隊伍了。
他沉默地上路了,背著他心愛的步槍。
在他的身後,血色的大江,低低怒吼著向東奔流而去……
(全文結束)
附註
※花機關——正式名稱是“德國MP18I式衝鋒鎗”。
※教導總隊——全稱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該部隊為當時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部隊,按照德國的軍事操典進行訓練。抗日戰爭爆發後,該部隊擴充為三個旅六個團,為國民革命軍中的頭等主力部隊。
南京保衛戰期間,該部負責防守日軍重點進攻的紫金山、孝陵衛一線,苦戰多日,傷亡殆盡。
※營附——全稱是“營部附員”,相當於營長的助手,一般軍銜為上尉。“營附”跟“副營長”是不同的職位。
※掛花——舊時軍隊中對於“負傷”的俗稱。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之後,許多中國官兵自發地留在城中,與攻進南京的日軍展開巷戰。
據當時中央社記者的報導:“軍人愛國,殺敵心切,於是十三日晨曦中,城內外各處槍聲大作,敵我巷戰開始,衝鋒肉搏,我孤軍均作壯烈衛士之犧牲。”
※南京城陷落之後,留在城裡的路透社記者史密斯先生記述了日軍進城時的情形:“……12月13日,將近中午的時候,才在城南看到第一批日本的巡邏隊。日本巡邏兵6至12人一組,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在主要大街上探路……13日下午,日本坦克開進了城,日本的先遣隊在坦克掩護下進了城。日軍部隊給人一個疲憊不堪的印象。”
※這座飯店,叫“首都飯店”,位於中山北路,是當時南京城裡最高級的飯店。
根據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的參謀大西大尉回憶,當他在13日攻進南京城的時候,目睹日軍第16師團的一部,正在為攻占首都飯店而作戰。史料上有這樣的記載:“(16師團)為攻占這座飯店,而同少數頑強抵抗之支那軍人進行激烈的槍戰。”
※挹江門城樓,地處揚子江畔,石頭城北,與風景秀麗的獅子山、八字山相連,該城樓建有一座仿明宮殿式樣的兩層宮殿式門樓,黑瓦雕門,飛閣流丹,畫梁雕棟,古色雅致。
現存挹江門開闢於1921年,當時只有一個門洞,原稱為海陵門。1929年為使孫中山靈樞順利送往中山陵,將其擴建為三道拱門,易名挹江門。
※挹江門附近的地道——根據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憲兵教導第2團第2營營長馬崇興的回憶,當時曾有部分守軍通過挹江門附近的地道逃出城外。
20世紀末期,著名的南京歷史學家孫宅巍先生實地探察過,發現了那條地道。如今,那條古老的地道,是當地水果販子用來貯藏水果的倉庫。
------------
第五章 以血洗血(16)
------------
【舊式汽車的保險槓,是以金屬材料為主,用厚度為3毫米以上的鋼板衝壓而成,與車架縱梁鉚接或焊接在一起。】
中正式步槍的子彈,飛出槍膛,準確地擊中了汽車的保險槓。金屬的彈頭與保險槓的鋼板撞擊在一起,產生了火星子。
這火星子濺到了地面上流淌的汽油,“轟”的一聲,火焰頓時騰空而起,汽車被裹在了大火里……
躲在汽車後面的日本軍官,發出一聲慘叫,從車後面跌跌撞撞跑了出來。他呢子軍服也被大火燒著了,整個人看上去像根移動著的火把。
迎接他的,是蕭劍揚的第四發子彈。中國人的子彈憤怒地撕開了他的胸膛。劇烈翻滾的彈頭,無情地攪碎了他的心臟。他像一捆被點燃的柴禾,癱倒在積雪的地面上。
大火越燒越旺。火焰引燃了那幾排汽油桶。裝滿汽油的汽油桶,仿佛是一枚枚重磅炸彈,猛烈地爆炸開來。
爆炸把日本軍官的屍體炸裂成碎塊,巨大的氣浪把這些碎塊拋到半空。
望著眼前的一切,蕭劍揚那黑瘦黑瘦的臉上,掠過一絲復仇之後的快意。
他用步槍槍膛里剩下的最後一發子彈,打滅了遠處的一盞探照燈,然後舉起20響自來得,打滅了離自己較近的另一盞探照燈。在爆炸與黑暗的掩護下,他悄悄地朝大樓後面匍匐而去……
尾聲
兩天後的黎明,長江北岸。
蕭劍揚站在北岸的江灘上,肩頭是他那支形影不離的中正式步槍。
在他的腰間,多了一把20響自來得手槍。
兩天前的夜裡,趁著日軍指揮部的一片混亂,蕭劍揚鑽進了傷兵醫院大樓後面的窨井。當他從另一頭鑽出下水道的時候,麻子臉中士正守候在一旁。
在黑夜的掩護下,兩個人從挹江門附近的那條古地道,潛出了南京城。
他們沿著長江南岸往下遊走了一天多,後來在下游的一個小村子裡,找到了一條小船。趁著夜色,他們划船渡過了長江。
此刻的蕭劍揚,踏在江邊的土地上。麻子臉中士站在他身旁。
兩人回頭朝江對岸南京城的方向望去,都沒有說話。
在東面,太陽躍出了地平線。寒冷的霞光,投射在渾濁的長江江面上,把滾滾的江水染得一片血紅。
半晌,蕭劍揚轉過身子,向北方眺望。大地在他腳下向北鋪展開去。
——是該去找自己的隊伍了。
他沉默地上路了,背著他心愛的步槍。
在他的身後,血色的大江,低低怒吼著向東奔流而去……
(全文結束)
附註
※花機關——正式名稱是“德國MP18I式衝鋒鎗”。
※教導總隊——全稱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該部隊為當時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部隊,按照德國的軍事操典進行訓練。抗日戰爭爆發後,該部隊擴充為三個旅六個團,為國民革命軍中的頭等主力部隊。
南京保衛戰期間,該部負責防守日軍重點進攻的紫金山、孝陵衛一線,苦戰多日,傷亡殆盡。
※營附——全稱是“營部附員”,相當於營長的助手,一般軍銜為上尉。“營附”跟“副營長”是不同的職位。
※掛花——舊時軍隊中對於“負傷”的俗稱。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之後,許多中國官兵自發地留在城中,與攻進南京的日軍展開巷戰。
據當時中央社記者的報導:“軍人愛國,殺敵心切,於是十三日晨曦中,城內外各處槍聲大作,敵我巷戰開始,衝鋒肉搏,我孤軍均作壯烈衛士之犧牲。”
※南京城陷落之後,留在城裡的路透社記者史密斯先生記述了日軍進城時的情形:“……12月13日,將近中午的時候,才在城南看到第一批日本的巡邏隊。日本巡邏兵6至12人一組,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在主要大街上探路……13日下午,日本坦克開進了城,日本的先遣隊在坦克掩護下進了城。日軍部隊給人一個疲憊不堪的印象。”
※這座飯店,叫“首都飯店”,位於中山北路,是當時南京城裡最高級的飯店。
根據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的參謀大西大尉回憶,當他在13日攻進南京城的時候,目睹日軍第16師團的一部,正在為攻占首都飯店而作戰。史料上有這樣的記載:“(16師團)為攻占這座飯店,而同少數頑強抵抗之支那軍人進行激烈的槍戰。”
※挹江門城樓,地處揚子江畔,石頭城北,與風景秀麗的獅子山、八字山相連,該城樓建有一座仿明宮殿式樣的兩層宮殿式門樓,黑瓦雕門,飛閣流丹,畫梁雕棟,古色雅致。
現存挹江門開闢於1921年,當時只有一個門洞,原稱為海陵門。1929年為使孫中山靈樞順利送往中山陵,將其擴建為三道拱門,易名挹江門。
※挹江門附近的地道——根據參加過南京保衛戰的憲兵教導第2團第2營營長馬崇興的回憶,當時曾有部分守軍通過挹江門附近的地道逃出城外。
20世紀末期,著名的南京歷史學家孫宅巍先生實地探察過,發現了那條地道。如今,那條古老的地道,是當地水果販子用來貯藏水果的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