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我安慰了自己,告別送我過湖的白族老人南下,穿過幾座大山和幾條湍急的山間河流,到達古哀牢國①所在的一個山中壩子。
這裡地處中國邊睡,再往前走就是古撣國、迪摩縷波②等化外之地了。由於自古以來它的位置就很重要,漢朝平定西南夷後,在這裡設置了永昌郡,發展海外貿易,是溝通內外的一個重要城鎮。
常有國外客商來往,曹仲安如要出國或是研究古代歷史,這裡是必經之地。
①漢代的哀牢國,在今雲南保山地區。
②撣國在滇緬邊境至緬甸北部一帶,迦摩縷波即今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
時光流轉兩千多年,如古書所說那樣,以“穿鼻檐耳”①為時髦的古哀牢習俗已不存在了,這裡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小城,建築格式煥然一新。城市不大,我很快就走訪了海關、車站、派出所和大、小旅館,卻查不出曹仲安的行蹤。
①《後漢書·哀牢夷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即以金屬鼻環和耳環為裝飾品。
這可怪了,難道渡我過湖的白族老人看花了眼,曹仲安仍舊隱藏在歷史的迷霧中,根本就沒有回返現實世界?
一本境外流入的書印證了我的猜測。
為了尋訪曹仲安的蹤跡,我步入集市,和來自四面八方的海外客商攀談,試圖從他們的口中得到一點消息。
當我走過一個書攤,忽然有一本新書吸引了我的注意。這是一本外國書,封面端端正正寫著幾個古體梵文字:《戒日王見東土異人記》。
我知道,戒日王是古印度羯若鞠闍國國王,在位期間統一北印度,國勢昌隆,文化鼎盛,與唐太宗並為同時代喜馬拉雅雪山南北兩大英明君主。他虔信佛教,廣築寺院,玄類赴印取經時,曾受到他的接見,《大唐西域記》里寫有這段史實。卻不知道除了唐僧玄類,他還見了別的“東土異人”。好奇心促使我拿起這本書仔細翻看。
不著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剛翻開第一頁,就瞧見書中有這樣一段不可思議的對話:
……戒日王見大唐聖僧玄奘後,有東土異人過迦摩縷波國來朝。王問:“客從何方來,將有何求於敝邦?”
客曰:“來自中國□□大學,欲來此研究古中印交通史。”
王問:“中國豈非大唐乎?前有聖僧度西北雪山而來,客何從東北入境?”
客曰:“大唐乃中國古時朝代,經宋、元、明、清以及民國至今,已垂1300餘年矣。昔人皆以為唐僧取經為中印交通正道,殊不知從中國西南滇、蜀,早有別道相通。昔張賽至大夏,得鄧竹、蜀布①,即經此道溝通也。即以輸入印度、波斯、埃及、羅馬之中國絲綢而言,亦最早循此道轉運而來。愚以為此乃南方絲路,遠早於傳統稱道的北方絲路。然而其間或黯然不明,以致大王不察。此愚所欲藉大王鼎力相助,極思研究探明者也。”
王聞言大驚,起座執客手問:“客果是何人,可留尊名以昭世乎?”
客乃從懷中探出一方白紙,韌如革。上書其姓名與職銜,乃考古學教授□□安也。
戒日王時代,豈有宋、無、明、清、民國和大學教授的觀念?
毫無疑問,這個“東土異人”是一個現代人,他的名字叫做什麼“安”,十有八九就是曹仲安了。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接著往下讀下去。往後書中敘述這個“東土異人”說服了戒日王,使他相信中印之間早有捷徑相通,不必繞道中亞腹地,冒千里沙磧、萬切雪山而來。在戒日王幫助下,他考察了印度全境,收集了許多散布民間的中國絲綢、瓷器和其他文物,證實這條神秘的南方絲路的確存在。這個“東上異人”辭謝了戒日王,跨上一個金光燦爛的“神龍”,忽然騰空隱身不見。
①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張春在此見經身毒(印度)轉運來的西蜀鄧竹、蜀布,事見《史記》。
這真是一本亘古未見的奇書。我問書攤的主人:“這本書是從哪兒來的?”
他告訴我:“這是在印度新發現的一本戒日王的故事,和從前的歷史大不相同,轟動了整個印度,已經再版發行上百萬冊了。”
是啊,我的心也轟動了,這本書向我透露了一個重要消息,曹仲安已經到達印度,說明他這次神秘考察的目的,是為了探明南方絲路。只是我還有些不解,打從霧中山開始,和他有關聯的事情,全都是漢代歷史。怎麼一下子跳了好幾百年,竟和與玄類同時代的戒日王見了面?他用了什麼法術,時而漢,時而唐,一會兒進入歷史,一會兒又從歷史裡鑽出來?真是神龍不見首尾,在歷史煙雲中隨意出沒,實在太神奇了!
老托缽僧講的故事
印度,在我的眼前展現了,偌大的南亞文明古國,處處有佛塔、古堡,處處有摩崖石窟、迴廊壁畫。仿佛這個熱帶陽光照耀下的國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文物。數不清的古蹟,幾千年的時間層次,無處不有曹仲安遁形隱身之所,給我的尋找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惑。
我沿著那本奇書所指示的線索,從密林遮掩的迎摩縷波山谷入境,橫過印度北方大地,直奔戒日王昔日的王都曲女城,追尋曹仲安留下的痕跡。
我邊走邊向著那些神秘的異國建築和雕像群大聲呼喚:“喂,朋友,回來吧!”我深深知道曹仲安嗜古成癖,擔心他勤於研究以致忘歸,不再重返故土。我曾聽說過,這個充滿了神話和魔法的國度,有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害怕他在時間旅行途中,受到邪惡的蠱惑,誤墜歷史陷阱,或是被毒蛇猛獸傷害,永遠葬身在歷史的灰塵里。可是,重重疊疊的時間牆壁屏障了我的聲音。從歷史深處,沒有傳出任何回應。
這裡地處中國邊睡,再往前走就是古撣國、迪摩縷波②等化外之地了。由於自古以來它的位置就很重要,漢朝平定西南夷後,在這裡設置了永昌郡,發展海外貿易,是溝通內外的一個重要城鎮。
常有國外客商來往,曹仲安如要出國或是研究古代歷史,這裡是必經之地。
①漢代的哀牢國,在今雲南保山地區。
②撣國在滇緬邊境至緬甸北部一帶,迦摩縷波即今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
時光流轉兩千多年,如古書所說那樣,以“穿鼻檐耳”①為時髦的古哀牢習俗已不存在了,這裡變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小城,建築格式煥然一新。城市不大,我很快就走訪了海關、車站、派出所和大、小旅館,卻查不出曹仲安的行蹤。
①《後漢書·哀牢夷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即以金屬鼻環和耳環為裝飾品。
這可怪了,難道渡我過湖的白族老人看花了眼,曹仲安仍舊隱藏在歷史的迷霧中,根本就沒有回返現實世界?
一本境外流入的書印證了我的猜測。
為了尋訪曹仲安的蹤跡,我步入集市,和來自四面八方的海外客商攀談,試圖從他們的口中得到一點消息。
當我走過一個書攤,忽然有一本新書吸引了我的注意。這是一本外國書,封面端端正正寫著幾個古體梵文字:《戒日王見東土異人記》。
我知道,戒日王是古印度羯若鞠闍國國王,在位期間統一北印度,國勢昌隆,文化鼎盛,與唐太宗並為同時代喜馬拉雅雪山南北兩大英明君主。他虔信佛教,廣築寺院,玄類赴印取經時,曾受到他的接見,《大唐西域記》里寫有這段史實。卻不知道除了唐僧玄類,他還見了別的“東土異人”。好奇心促使我拿起這本書仔細翻看。
不著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剛翻開第一頁,就瞧見書中有這樣一段不可思議的對話:
……戒日王見大唐聖僧玄奘後,有東土異人過迦摩縷波國來朝。王問:“客從何方來,將有何求於敝邦?”
客曰:“來自中國□□大學,欲來此研究古中印交通史。”
王問:“中國豈非大唐乎?前有聖僧度西北雪山而來,客何從東北入境?”
客曰:“大唐乃中國古時朝代,經宋、元、明、清以及民國至今,已垂1300餘年矣。昔人皆以為唐僧取經為中印交通正道,殊不知從中國西南滇、蜀,早有別道相通。昔張賽至大夏,得鄧竹、蜀布①,即經此道溝通也。即以輸入印度、波斯、埃及、羅馬之中國絲綢而言,亦最早循此道轉運而來。愚以為此乃南方絲路,遠早於傳統稱道的北方絲路。然而其間或黯然不明,以致大王不察。此愚所欲藉大王鼎力相助,極思研究探明者也。”
王聞言大驚,起座執客手問:“客果是何人,可留尊名以昭世乎?”
客乃從懷中探出一方白紙,韌如革。上書其姓名與職銜,乃考古學教授□□安也。
戒日王時代,豈有宋、無、明、清、民國和大學教授的觀念?
毫無疑問,這個“東土異人”是一個現代人,他的名字叫做什麼“安”,十有八九就是曹仲安了。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接著往下讀下去。往後書中敘述這個“東土異人”說服了戒日王,使他相信中印之間早有捷徑相通,不必繞道中亞腹地,冒千里沙磧、萬切雪山而來。在戒日王幫助下,他考察了印度全境,收集了許多散布民間的中國絲綢、瓷器和其他文物,證實這條神秘的南方絲路的確存在。這個“東上異人”辭謝了戒日王,跨上一個金光燦爛的“神龍”,忽然騰空隱身不見。
①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張春在此見經身毒(印度)轉運來的西蜀鄧竹、蜀布,事見《史記》。
這真是一本亘古未見的奇書。我問書攤的主人:“這本書是從哪兒來的?”
他告訴我:“這是在印度新發現的一本戒日王的故事,和從前的歷史大不相同,轟動了整個印度,已經再版發行上百萬冊了。”
是啊,我的心也轟動了,這本書向我透露了一個重要消息,曹仲安已經到達印度,說明他這次神秘考察的目的,是為了探明南方絲路。只是我還有些不解,打從霧中山開始,和他有關聯的事情,全都是漢代歷史。怎麼一下子跳了好幾百年,竟和與玄類同時代的戒日王見了面?他用了什麼法術,時而漢,時而唐,一會兒進入歷史,一會兒又從歷史裡鑽出來?真是神龍不見首尾,在歷史煙雲中隨意出沒,實在太神奇了!
老托缽僧講的故事
印度,在我的眼前展現了,偌大的南亞文明古國,處處有佛塔、古堡,處處有摩崖石窟、迴廊壁畫。仿佛這個熱帶陽光照耀下的國度,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文物。數不清的古蹟,幾千年的時間層次,無處不有曹仲安遁形隱身之所,給我的尋找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惑。
我沿著那本奇書所指示的線索,從密林遮掩的迎摩縷波山谷入境,橫過印度北方大地,直奔戒日王昔日的王都曲女城,追尋曹仲安留下的痕跡。
我邊走邊向著那些神秘的異國建築和雕像群大聲呼喚:“喂,朋友,回來吧!”我深深知道曹仲安嗜古成癖,擔心他勤於研究以致忘歸,不再重返故土。我曾聽說過,這個充滿了神話和魔法的國度,有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害怕他在時間旅行途中,受到邪惡的蠱惑,誤墜歷史陷阱,或是被毒蛇猛獸傷害,永遠葬身在歷史的灰塵里。可是,重重疊疊的時間牆壁屏障了我的聲音。從歷史深處,沒有傳出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