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這條線索的惟一證物,是那個紅漆編號的白色貝幣,貝殼表面有曹仲安的手跡:“印度洋……”
印度洋在邛都西南,邛都在霧中山西南,霧中山在省城西南。
曹仲安孤身離開省城,走進霧中山,然後在邛都夷古墓里發現了他的筆跡,他親筆寫著更加遙遠的西南方的印度洋,他是否踏上一條無人知曉的秘密小徑,悄悄走向西南方,到陌生的印度洋邊去尋找貝幣的來源,或是別的什麼東西呢?
他上霧中山,必定為了那個神奇古怪的飛來佛。邛都夷古墓里的事件,也和歷史有關,話說回來,他本來就是考古學教授,眼中看的、心裡愛的,都是上千年的老古董。要往西南方找他,必須沿途尋史訪古才行。
西南,訪古。最終目的地:印度洋。
這是我的新的行動計劃。也許這是虛妄,也許這太渺茫。可是如今除了這條路,我又有別的什麼辦法呢?
結束了地震考察,我按照想像中的路線,獨自向西南方走去。
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安寧河、渡口市、金沙江、巧家縣,在我的心目中全都幻化為漢代古地名:孫水、會無、滬水、堂狼。現實天地在我的眼睛裡逐漸淡化消隱了,鐵路、工廠、火車、汽車,似乎都變成了蜃樓幻景。一座座古墓、一道道漢闕、一方方碑石,漸漸在周圍世界裡凸現出來,變成了我惟一可見可聞的實體,我也仿佛墜入了兩千多年前的漢家疆域裡。
我就這樣一路行行重行行,由古鄧都夷地界南下,經過古滇國,進入古葉榆①境內。這是西漢時期西南夷的另一個國度,蒼山雄峻,洱海迷茫,一派大好風光。心裡的直覺告訴我,如果曹仲安的想法和我相同,他在南行途中必定不會輕易放過這一方寶地,徑直奔向天外天的印度洋。
①漢代葉榆,即今雲南大理,因葉榆澤(洱海)得。
我放慢了腳步,在洱海岩邊縱目四望,細察此處的形勢。只見高塔、古寺、城郭、村寨,到處遺存盎然古風。男女老幼身著鮮麗服飾,無不洋溢民族風情。我沒有料錯,此情此景,不可能不打動一個西南民族原始文化專家的心,他,肯定在這兒逗留過。
可是,我滿懷希望邁步踏入村墟、田野尋找,累得筋疲力竭也一無所獲,只好垂頭喪氣離開這座富有傳奇色彩的邊陲古城,沿著湖邊古道向西南走去,把希望寄託於前方。
湖上,風細細,浪寂寂,一彎素月沿著洱海水波冉冉升起來,月光映出如鑿如削的山的剪影,更加顯現出幾分神秘的色彩和蔥蘢古意。我邊走邊回顧,戀戀不捨地往前走。走不多時,路沒有了,前方橫著一派暗沉沉的湖波。要想過去,必須覓船過渡。但是眼前一片水霧茫茫,哪有一隻渡船?
我正躑躅間,忽然耳畔“咿呀”一聲,一隻小小的柳葉船從黑暗中慢悠悠漂了過來。這是一艘夜歸的漁舟,舟上端坐著一個白族老人,連人帶船融合在夜色里。若不是船槳輕輕撥拉著水,幾乎沒法察覺他的存在。
小船傍了岸,我趕上一步向船上的老人打招呼,請求他帶我過湖去。老人借著月光上下打量了我一眼,略微沉吟了一下,伸手讓我上了船。
好心的白族老人不顧身子疲乏,載著我重新盪進了湖心。兩人對坐著,空蕩蕩的湖面上只有他和我,盪著盪著,就聊起了天。
我和他談起了山,談起了湖,談起神秘的葉榆古城。老人邊划槳,邊給我講了一個古代葉榆頭人沉寶的故事。
“這是真的嗎?”我問他。
“前輩老人傳講下來的,哪會有假!”他在黑暗中目光炯炯,一本正經地說。
他說起了興致,把這個故事一五一十他講給我聽。據說兩千多年前,大漢皇帝還在位時,住在這兒的一位頭人從南方化外之地得到一批稀世珍寶,滿滿載了一船帶回去。誰知忽然風浪大作,幾乎船沉人亡,為了平息風波,他親手把許多寶貝投入湖心,這才逃脫了厄運。
“有證據嗎?”我對這個故事產生了興趣。
“要多,可沒有。”老人說,“咱們村裡的老輩有一次福至心靈,撒網撈起了一個古里古怪的細脖子銅瓶,周身長滿了鏽。據說這就是當年那位老祖宗平定風波,拋下水的一件寶物。”
“能讓我看一下嗎?”我問。
“你來晚了,”老人說,“前不久有一個外鄉人,說是專門考古的,已經把它帶走了。”
“這個人什麼長相?”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朦朧的預感,趕忙問他。
在黑暗裡,老人蹙眉想了一下,緩緩地回答:“高瘦的個子,戴眼鏡,說話平聲靜氣,有條有理的,像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慢吞吞地邊想邊說,逐漸勾繪出一個我十分熟悉的人物形象。
我的心怦怦狂跳著,忙不迭地從懷裡掏出曹仲安的照片,遞給他觀看。問他:“是這個人嗎?”
老人放下手中的槳接過照片,任憑小船在水上隨意飄蕩,在月光下眯起眼睛看了很久很久。最後,放下照片毫不猶豫地點頭說:“沒有錯,就是他。”
戒日王新傳
我的頭腦中一片混亂,無法理出頭緒。
曹仲安忽然在洱海出現,打亂了我的思路。看來他似乎仍舊身在現世,並未隱入歷史煙塵。鄧都古墓事件是一個例外,也許別有原因,暫時還未探明吧。
我感到十分矛盾,盡力不想鄧都古墓里的那個編碼貝幣,心中叨念道:“他沒有鑽進歷史就好!只要他還在這個世界上,我就有辦法找到他。”
印度洋在邛都西南,邛都在霧中山西南,霧中山在省城西南。
曹仲安孤身離開省城,走進霧中山,然後在邛都夷古墓里發現了他的筆跡,他親筆寫著更加遙遠的西南方的印度洋,他是否踏上一條無人知曉的秘密小徑,悄悄走向西南方,到陌生的印度洋邊去尋找貝幣的來源,或是別的什麼東西呢?
他上霧中山,必定為了那個神奇古怪的飛來佛。邛都夷古墓里的事件,也和歷史有關,話說回來,他本來就是考古學教授,眼中看的、心裡愛的,都是上千年的老古董。要往西南方找他,必須沿途尋史訪古才行。
西南,訪古。最終目的地:印度洋。
這是我的新的行動計劃。也許這是虛妄,也許這太渺茫。可是如今除了這條路,我又有別的什麼辦法呢?
結束了地震考察,我按照想像中的路線,獨自向西南方走去。
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安寧河、渡口市、金沙江、巧家縣,在我的心目中全都幻化為漢代古地名:孫水、會無、滬水、堂狼。現實天地在我的眼睛裡逐漸淡化消隱了,鐵路、工廠、火車、汽車,似乎都變成了蜃樓幻景。一座座古墓、一道道漢闕、一方方碑石,漸漸在周圍世界裡凸現出來,變成了我惟一可見可聞的實體,我也仿佛墜入了兩千多年前的漢家疆域裡。
我就這樣一路行行重行行,由古鄧都夷地界南下,經過古滇國,進入古葉榆①境內。這是西漢時期西南夷的另一個國度,蒼山雄峻,洱海迷茫,一派大好風光。心裡的直覺告訴我,如果曹仲安的想法和我相同,他在南行途中必定不會輕易放過這一方寶地,徑直奔向天外天的印度洋。
①漢代葉榆,即今雲南大理,因葉榆澤(洱海)得。
我放慢了腳步,在洱海岩邊縱目四望,細察此處的形勢。只見高塔、古寺、城郭、村寨,到處遺存盎然古風。男女老幼身著鮮麗服飾,無不洋溢民族風情。我沒有料錯,此情此景,不可能不打動一個西南民族原始文化專家的心,他,肯定在這兒逗留過。
可是,我滿懷希望邁步踏入村墟、田野尋找,累得筋疲力竭也一無所獲,只好垂頭喪氣離開這座富有傳奇色彩的邊陲古城,沿著湖邊古道向西南走去,把希望寄託於前方。
湖上,風細細,浪寂寂,一彎素月沿著洱海水波冉冉升起來,月光映出如鑿如削的山的剪影,更加顯現出幾分神秘的色彩和蔥蘢古意。我邊走邊回顧,戀戀不捨地往前走。走不多時,路沒有了,前方橫著一派暗沉沉的湖波。要想過去,必須覓船過渡。但是眼前一片水霧茫茫,哪有一隻渡船?
我正躑躅間,忽然耳畔“咿呀”一聲,一隻小小的柳葉船從黑暗中慢悠悠漂了過來。這是一艘夜歸的漁舟,舟上端坐著一個白族老人,連人帶船融合在夜色里。若不是船槳輕輕撥拉著水,幾乎沒法察覺他的存在。
小船傍了岸,我趕上一步向船上的老人打招呼,請求他帶我過湖去。老人借著月光上下打量了我一眼,略微沉吟了一下,伸手讓我上了船。
好心的白族老人不顧身子疲乏,載著我重新盪進了湖心。兩人對坐著,空蕩蕩的湖面上只有他和我,盪著盪著,就聊起了天。
我和他談起了山,談起了湖,談起神秘的葉榆古城。老人邊划槳,邊給我講了一個古代葉榆頭人沉寶的故事。
“這是真的嗎?”我問他。
“前輩老人傳講下來的,哪會有假!”他在黑暗中目光炯炯,一本正經地說。
他說起了興致,把這個故事一五一十他講給我聽。據說兩千多年前,大漢皇帝還在位時,住在這兒的一位頭人從南方化外之地得到一批稀世珍寶,滿滿載了一船帶回去。誰知忽然風浪大作,幾乎船沉人亡,為了平息風波,他親手把許多寶貝投入湖心,這才逃脫了厄運。
“有證據嗎?”我對這個故事產生了興趣。
“要多,可沒有。”老人說,“咱們村裡的老輩有一次福至心靈,撒網撈起了一個古里古怪的細脖子銅瓶,周身長滿了鏽。據說這就是當年那位老祖宗平定風波,拋下水的一件寶物。”
“能讓我看一下嗎?”我問。
“你來晚了,”老人說,“前不久有一個外鄉人,說是專門考古的,已經把它帶走了。”
“這個人什麼長相?”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朦朧的預感,趕忙問他。
在黑暗裡,老人蹙眉想了一下,緩緩地回答:“高瘦的個子,戴眼鏡,說話平聲靜氣,有條有理的,像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慢吞吞地邊想邊說,逐漸勾繪出一個我十分熟悉的人物形象。
我的心怦怦狂跳著,忙不迭地從懷裡掏出曹仲安的照片,遞給他觀看。問他:“是這個人嗎?”
老人放下手中的槳接過照片,任憑小船在水上隨意飄蕩,在月光下眯起眼睛看了很久很久。最後,放下照片毫不猶豫地點頭說:“沒有錯,就是他。”
戒日王新傳
我的頭腦中一片混亂,無法理出頭緒。
曹仲安忽然在洱海出現,打亂了我的思路。看來他似乎仍舊身在現世,並未隱入歷史煙塵。鄧都古墓事件是一個例外,也許別有原因,暫時還未探明吧。
我感到十分矛盾,盡力不想鄧都古墓里的那個編碼貝幣,心中叨念道:“他沒有鑽進歷史就好!只要他還在這個世界上,我就有辦法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