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影響快樂的最大障礙(2)

  德芬的話

  快樂≠喜悅。簡單地說,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件能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那麼一旦那個讓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個人責任承擔的層次決定你的快樂程度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雙胞胎兄弟,不約而同地在前後兩天之內上報。哥哥上報是因為他是參議員,為國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弟弟第二天也上報了,因為殺人而被判處無期徒刑。由於兄弟兩人容貌相似,大家都以為登錯照片了。 有一名記者很好奇,去訪問了哥哥,問道:“是什麼動力促成了你今天的成功?” 哥哥說:“我的父親好賭,每天回來還常常醉酒打人。”然後,他嘆了一口氣,“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我能怎麼辦?”下一句沒說出來的話就是:我只有靠自己努力奮鬥了! 弟弟也被訪問了,他無辜地說:“我的父親好賭,每天回來還常常醉酒打人。”接著,他也嘆了口氣,“在這種情形下長大,我能有什麼選擇?”下一句沒說出來的話就是:這不是我的錯,誰叫我有這樣的父親呢!

  這個故事就反映了一個人的擔當問題。

  很多讀者不斷地寫信來向我抱怨他們的問題,哭訴他們的悲慘遭遇,每個人的處境也的確相當令人同情。但我不想扮演為大家排憂解難的角色,我也不想提出建議幫助大家把外在環境修復得好一點兒。我希望讓大家變得更有擔當,更有力量和勇氣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這沒有什麼技巧,就只是一個選擇而已。

  我這裡有一個意識層次表,其實,也是個人責任的承擔表。你如何看待你的問題?

  心態一。這個問題是××造成的,我只是個無辜的受害者。

  心態二。 因為心態××才有這個問題產生,雖然給我造成了不便,但我必須為它善後。心態三。 這個問題的產生,我也有責任,可我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

  心態四。生命中這種事情很常見,我就是需要忍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混過去。

  心態五。這個問題讓人真難受,老天啊,幫助我面對它吧。

  心態六。這個問題不是誰的錯,我內在有力量,能夠用有助於自己成長的方式來面對它。心態七。這是我的潛意識吸引來(或選擇來)的問題,我其實可以為自己選擇更好的東西。

  心態八。 我創造了這個問題,我可以賦予它任何一種意義。現在,我選擇將它作個轉化,並且從中獲取我的力量。 大家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來檢查一下,看看自己處於哪一個層次,然後試著用我談到的各種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承擔能力,最終讓心靈獲得自由、開放、解脫! 因為,你個人責任的承擔層次愈高,你擁有的內在力量就愈多,你的自由度也愈高,當然,你的喜悅及自在感也愈深。 對我個人來說,我生活中的議題,有些已經到達第八個層次了,有些可能還處在第一個層次(有的是潛意識的,不知不覺的。有的是一個及時快速的反應,事情一發生就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不過,我自己注意到,我愈是往下發展,我愈快樂。快樂的秘訣就在此!

  德芬的話(1)

  從小到大,我們都有一個意識,自從你有記憶以來,它就一直存在,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儘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感覺。這個內在真我不曾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把黑暗帶到光明 記得一位老師曾說過:在修煉我們內在的時候,把光明帶到黑暗中是一種方法,但將黑暗帶到光明中是真正有效的作為。這句話給我帶來了很大觸動,因為過去人們一再強調光明(或是救恩)可以消除黑暗,拯救我們。但我覺得,如果黑暗代表我們的人格陰影(shadow)或是心理創傷的話,過分強調或追求光明反而會讓陰影被推擠到黑暗的角落,永不見天日。

  我自己就有很深的體會,有一次,我被一位天使深深地觸動了心裡的舊傷,那是當眾被羞辱、被指責的痛,當然,追根究底還是“我不夠好”的自責,然後就是“啊!居然被你發現了,真丟臉”的羞愧。雖然我當時壓制住內心的怒氣隱忍不發,而且容許我的“小我”被縮減、打擊,可我的心裡有深深的痛苦和悲傷。

  第二天,另外一位天使來提醒我,我需要“注意”的事項,又一次在我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然後我察覺到,我學的一些技巧,比如說“當場放下”“寬恕自己”“活在當下”等,真是一點兒用都沒有。因為我的舊傷被觸動了,內心被壓抑的能量正在找出口發泄出來,而我用其他“光明”去遮蓋它是沒有用的。

  我可以念一百遍的百字明咒,或是用唱詩歌、禱告的方式來遮掩,讓我覺得好過一點兒。我也看見周圍有很多“光明”的東西可以拿來作為我的屏障:我親愛的家人、我甜美的兒女、我舒適的住宅、可愛的小狗、熱情的讀者等,我大可以用他們來當“擋箭牌”,忽視心裡被勾起的痛。我也完全可以沉浸在幸福滿足的成就感中,不去看自己那個表面已經癒合,但內部已腐爛的“傷口”。

  可是我選擇面對。我想,很多認識我或者是不認識我的人都很羨慕我,覺得我應該很快樂,因為我擁有那麼多。可是,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世界知名的影星、富豪患抑鬱症或其他上癮症,甚至自殺的都不在少數。為什麼?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的黑暗面,而是用各種手段逃避、抗拒,結果使得陰暗的勢力更加強大(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我們一般人還有一線希望,覺得如果我有×××就會快樂了,所以生活在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中,聊以自慰。等到你真的有了×××,沒想到還是不快樂,黑暗的陰影還是存在,無法消除,你只好用各種激烈的手段來應對,最後的結局就是慘烈犧牲。這其實也是很多所謂的靈性大師的痛苦所在,只是他們已經到達一個外人眼中的靈性層次了,無法走下階梯去擁抱他們內在的傷口,只好撐一天算一天。

  其實,人一開始修行或是向內看的時候,就直接跳入靈性是很危險的。因為有很多心靈的創傷和人格的陰暗面沒有被接納,修復。變成所謂的大師,或是接納了靈性的理論(我們都是光和愛,是美好的,完美無缺的)之後,你就騎虎難下了,非得裝出那個樣子不可,要不然就是修得不好。

  德芬的話(2)

  我決定把積壓的情緒釋放出來,於是安排好了時間、地點痛哭一場。我在哭泣的時候,深刻地去感受自己的那份“自責、羞愧、不夠好”的痛苦,讓它們站到光明的舞台上盡情地“展現”自己。一旦把它們帶入光明,它們就不會繼續在黑暗中咬牙切齒地找機會跳出來發泄、報復了,也就是說,它們的能量不再被補充。也許它們還有一些剩餘的力量,但這就像電池一樣,你不再為它充電,它也能維持一段時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