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記住,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

  很多負面想法都是由一些負面情緒衍生而來的,比如說你在看你的父母、配偶或其他人時,為什麼老要看他們的缺點?因為你心裡有批判別人,責怪別人,說別人不好的需求。這個需求來自哪裡?歸根結底還是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只好藉由批評他們的缺點,說他們不夠好,來讓自己的感覺好一點兒。因為“我”說你不好,“我”看出來你不好,所以“我”一定比你好一點兒,這還是源於自己內在情緒的一種需求。

  如果你能夠看到這一點的話,你可以告訴自己:“我不用藉由別人的缺點來證明自己的好。”或者你也可以做一些自我撫慰情緒的工作。這些複雜的情緒和思想其實很多都是由於身體的原因造成的,如果你的身體非常健康,氣非常通暢,心情自然會很開朗,會較少地去貶低別人或是想要證明自己,這樣心胸就開闊了。

  比如說做一些瑜伽、太極、氣功、靜坐等有益於身心的活動,這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喜歡在腦子裡較勁,情緒搞定了,思想搞不定。思想搞定了,情緒又搞不定。其實,如果你能夠除掉這些雜念,把身體理順了,你就會發現這些情緒、思想不但不會不請自來,而且還會自然而然地逐漸減少,消散,少到你可以去掌控它們,不被它們牽著走。所以,我講的每日念經、持咒、打坐、跑步、游泳,這些真的要去做。要知道,靈修不是用嘴巴說的,不是用眼睛看的,不是用腦袋想的,而是需要你去身體力行,去實踐的。

  另外,你還可以儘量減少頭腦的思考活動。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考都是沒有必要的,大腦喜歡在問題上琢磨,就像小狗愛啃骨頭一樣。當你覺察到自己又陷入不必要的思考模式時,立刻把自己的注意力收回來,放到眼前與你同在的一件事物上。你可以看著它,注視著它,與它同處於當下。或是你可以聆聽當下的聲音,比如說窗外的汽車聲、房間裡的空調聲,讓這些聲音把你帶回到當下時刻,回到此時此地。

  或者,你可以試著嗅聞一些味道,品嘗一些食品,感受一下身體現在的狀態,這些都可以幫助你活在當下,而不是在過去和未來的世界裡面打轉,那對你一點兒好處都沒有。你可以去感受自己坐在椅子上,大腿、臀部和椅子碰觸的感覺,或是感覺呼吸的一起一伏,與自己的身體打個招呼,這是回到當下的最好方法。如果在生活中經常這樣練習,你的強迫性思維就會減少,而你也能和自己的思緒拉開距離,甚至去檢視它們的真實性。當你有這樣的能力時,你會發現,我們的大部分想法、念頭,都不是真實的,而且這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不好。這時,你可以試著換一個角度思考,或是問自己:這是真的嗎?這樣,你會逐漸成為自己腦袋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

  德芬的話:

  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時,你會聚焦在那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了它更多的能量,它就變得更強大了。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不走它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記住,喜悅是消融負面情緒最好的光。

  人類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人類最大的痛苦是我們認同內在小我的頭腦,也就是我們的思想和思維方式,以為這些念頭就是我們自己,或是認為這些念頭都是正確的,因而盲目地聽命於它們。

  比如,老公晚回家沒有給你打電話,你就生氣了,因為覺得老公心裡沒有你,不愛你,而你完全陷入這種情緒里,無法自拔。其實,情緒是來來去去的,它來的時候是我們召喚來的,比如痛苦是你召喚來的,來了之後,它為什麼不走了?因為它被你的故事“勾”住,走不了了。在這裡,你的故事就是,“老公回家晚了,卻沒有打電話告訴我,他心裡沒有我,他不愛我”。我想問的是:這是真的嗎?

  如果你能停止對這些事物、想法和故事的認同,真正感知到自己是誰的話,那你就是有靈性的,不是屬於物質世界的。所謂認同,就是投注自我感。舉個例子,你會認同你的車,因為你今天開了一輛寶馬,你就自我感覺好了一點兒。如果你的車丟了,你的內心就像被挖走了一塊什麼東西似的,這就是認同,把自我感投注到我們之外的事物上的一種表現。

  人類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從無形無相的世界,來到這個有形有相的二元對立世界當中,而在其中失落了自己。我們嘗試在形象當中尋找自己——我可以多有一點兒錢,更有名一點兒,多一輛車子,甚至是再大一點兒的房子。或者是我要車子,我要房子,我要一個好老公,我要更多的朋友,我要更多美麗的衣服。我們在這個物質的形象世界當中尋找自我,然後又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什麼叫“在其中迷失自我”?就是你以為在這個有形有相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最後卻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誰。不過,值得高興的是,當你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你就離“你是誰”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德芬的話:

  “我”有一個身體,但“我”並不是“我”的身體,也不是“我”,名字只是一個代號,“我”所從事的工作也不能代表“我是誰”。無論是讓人同情的自己,還是優秀的自己,都是一種身份認同,一個看待自己的角度,不是真正的自己。

  影響快樂的最大障礙(1)

  我常常思索“為什麼人不能快樂”這個問題。不光是我,每個人都覺得快樂很重要,可為什麼它如此不可捉摸?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思考,我最後終於得出了一個答案:我們受自己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的操控太嚴重了,以至於在生活當中,我們始終做出一些和追求快樂、幸福相違背的事情。 比方說,很多人對父母都有怨懟,因為他們覺得父母“應該”要怎麼樣怎麼樣。問題是,很多人的父母就是無法提供你想要的那種支持和愛,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求父母的認同而不自知,即使父母死了,他們還是在生活當中不斷地在外面尋求不同來源的認同,永遠沒有安定下來的時刻。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像拜倫?凱蒂老師(《一念之轉:四句話改變你的人生》的作者)說的:做自己的父母——你想要的那種父母,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我們能不能慈悲、溫柔地對待自己?如果我們對待自己都是沿襲了父母對待我們的那種方式——你認為的不尊重、嚴苛、不體貼,那我們怎麼可能要求別人對我們好呢?

  你只能以自己值得的方式被對待,那你值得別人如何去對待呢?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誰比誰優越,我們的價值其實取決於我們怎樣對待和看待自己,這是決定我們如何被人對待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是我們與上一代之間的關係,而另一方面,我們與下一代的關係也是困難重重。有位媽媽跟我說,她老為了孩子練琴而和孩子鬧矛盾。她承認,如果要她每天坐在那裡練一小時的鋼琴,她也會很痛苦。我笑著問:“那為什麼你要強迫孩子練呢?” 她理直氣壯地說:“當初是她要求練琴的,我跟她說好了,一旦作出決定,就要堅持到底。” 我又笑了,說:“一個五歲孩子作的決定,你就要她殘忍地一生尊重,堅持到底,這是不是有點兒過分呢?” 媽媽毫不讓步地說:“我覺得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堅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廢,我要教導孩子做到這一點。” 我又問:“那麼,你自己做到這一點了嗎?你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底,沒有半途而廢嗎?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卻要強加於孩子身上,難怪孩子和你都不快樂。” 同時,我拿出“一念之轉”的方法來檢視她的想法,“開始一件事情就要堅持到底,這是真的嗎?”她也承認這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我說:“佛陀當初選擇以苦行的方式來修道,最後他放棄了,換了一種方式才在菩提樹下悟道。如果他堅持苦修到底,可能在成道前就‘掛’了,今天就沒有釋迦牟尼佛作為我們成道的榜樣了。還有我們的軒轅黃帝,他拜了好幾十個師父才真正悟道。如果他堅持拜一個師父到底,可能我們就看不到《黃帝內經》這本千古奇書了。” 這位媽媽同意了我的看法,可是她說她很難放下。這沒有關係,有些信念和價值觀是根深蒂固的,一時間,我們很難丟棄,即使它們讓我們受苦,即使我們知道它們未必是正確的(人真的是很好玩的動物哦)。但是,當你能夠拉開距離檢視它們的時候,就說明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起步了。 抱持這個想法,讓你和你女兒都痛苦;放下這個不真實的想法,你和你女兒都自由快樂。你要堅持多久呢? 也許有一天,當你受苦受夠了,終於恢復理智的時候,你會願意試著放下自己那些錯誤的,但被你寶貝多年視為圭臬的價值觀和信念。那個時候,你會發現天空是如此寬廣,空氣是那麼新鮮,你會初步嘗到自由和解放的滋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