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草地上、栗樹林子約會,幾乎每天都要通信。

  少女時代,波伏娃曾經這樣描繪過自己的夢中情人:

  我會遇到為我而存在的男人嗎?我為什麼要求他比我強呢?男人是一些特殊的社會分子,在出生時便享有大量特權,如果一個男人無法全面勝過我,我會認為自己則相對比他強得多,為了表現他和我同等,他必須比我優越。……我命里註定的男人應該既不比我弱小,也不過分強大,他應具有相當的卓越來擔保我的生存……他應該是從一開始就具有儘管是起初看來只是某種希望的完善。他很快便能成為我理想中堪稱我表率的人,能夠遠勝於我,我不允許自己無法理解他的思想或是不了解他的事業,愛情必須有助於這一點,當然我會小心地使我倆之間不會有太大距離。如果我遇到比我更完美、和我同類型而且同我很合得來的男人,我才會嫁給他。

  薩特如此符合她少女時代的理想丈夫的標準。

  但是,波伏娃卻遲遲不肯邁進婚姻的門檻。也許,他們都不太適合婚姻。

  薩特也說: "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只限於愛一個女人是很遺憾的。"

  有一天,薩特心血來潮地說:

  "我們簽個為期兩年的協議吧……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割斷這條連接我們倆的紐帶。而且,我們決不能將這斷斷續續的同居生活庸俗地視為一種義務或者習慣,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它向這方面墮落。"

  此外,他們還"補充"約定:

  雙方之間不互相欺騙,也不互相隱瞞。雙方所遭遇的其他偶然愛情也一定要向對方如實匯報。對於他們來說,能偶爾體驗一下其他意外的風流韻事,那也是件樂事。

  這個協議被無限期地延長了,他們一路走來,陪伴了一輩子。

  那段時間無拘無束,多麼快樂。旅行、讀書、辯論,多麼自由自在。

  然而,服兵役使得這段幸福暫時中斷,波伏娃遭遇了生平第一次"偶然的感情"。她和情人結伴去了法國南部旅行,那裡陽光和煦、群鶯亂飛,也滋生情愫。

  薩特視而不見,因為那契約是平等的,並不是一種約束。

  儘管他們經常吵架,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吵上半個小時,然而薩特也不是沒有想過結婚。但是,波伏娃覺得結婚是件小事,不能為了一件小事犧牲可貴的獨立。

  薩特對新鮮的人和事保有著持續的熱情。為了尋找刺激,他注射致幻藥品,導致了一場大病。薩特的學生博斯特、朋友佐洛經常看望他。此時,為了幫助"問題學生"奧爾加拿到文憑,波伏娃把奧爾加接到了自己家裡住--她正迷戀著17歲的奧爾加。佐洛本來是同性戀,卻和奧爾加打得火熱,這引起薩特嫉妒。他不顧一切向奧爾加表白心跡。奧爾加卻漫不經心。三個人的相處很是尷尬。

  幾年以後,奧爾加與博斯特結婚了。證婚人是波伏娃和薩特,兩位新人各自的老師。此前,博斯特就愛上了波伏娃。因為奧爾加依賴性太強,讓博斯特不勝其累。十年後波伏娃和博斯特分手,因為她有了新歡奧爾格倫。

  第68節:薩特:靜看你穿枝拂葉(2)

  波伏娃的情人們都不是等閒之輩。1949年,波伏娃發表《第二性》的第一卷《事實與神話》時,連《第二性》這個標題都是博斯特起的。她毫不避諱地談論了流產、性慾、同性戀等問題,文采飛揚,妙語連珠,比如"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女人是後天形成的"。奧爾格倫則是著名作家,1949年以《金臂人》獲得普利茲文學獎。

  就在這個時候,薩特發表了他的處女作《噁心》。這本書當時遭遇了多次退稿,薩特已經失去了信心。波伏娃鼓勵他說是出版商沒有眼光。幾經曲折,書終於出版了,發行量達40萬冊,暢銷一時。存在主義文學誕生了。扉頁上他把這本書獻給了波伏娃。

  薩特的偶然情人還包括奧爾加的妹妹沃爾塔、梅洛·龐蒂的未婚妻波登·波伏娃的學生比安卡。很多時候,薩特都似乎是憐香惜玉的。薩特寫的劇本《蒼蠅》捧紅了奧爾加,他接著又為沃爾塔寫了劇本《緊閉》,同樣引起了轟動。"他人就是地獄"被看做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比安卡則是同性戀,後來又成為薩特的短期情人。

  多年以後,《致薩特的信》和《戰爭日記》的出版,披露了波伏娃、薩特和他們眾多情人的交往細節。此舉激怒了比安卡,她一怒之下寫了《被勾引的姑娘》。對波伏娃和薩特這兩個給了她無盡傷害的人,她這樣評價道:

  "波伏娃把她班級里的姑娘當成一塊鮮肉,總是自己先嘗一嘗,然後將她們獻到薩特手裡。不過總而言之,我相信他們未發表的條約、他們的"偶然的愛情",實際上只是一種"訣竅",是薩特為了滿足征服的需要而發明的、波伏娃也不得不接受的一種訛詐。"

  誰能想到,波伏娃曾經任勞任怨地給自己的情人們和薩特的情人們做飯。他們的經濟曾經一度非常拮据,只買得起長了蟲的豌豆,薩特不得不去撿菸頭。他們創辦《現代》雜誌闡釋存在主義,他們積極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他們攜手遊歷挪威、冰島、蘇格蘭等國,1955年秋還應邀來中國訪問。1964年,薩特以自傳《詞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卻拒絕接受這個獎項,因為他不接受所有來自官方的獎項。1984年,《第二性》的上映造成了極大的轟動。法國總統密特朗授予波伏娃榮譽勳章,她也拒絕了,因為"政府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他們的作派竟是如此相像。他們成了一張紙的兩個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