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盧梭也是有骨氣的。
他不相信,這純潔的友情竟然會給他帶來這樣的遭遇。他無路可退,只有默默離開。後來的那些往來信件,寫得卻是那麼恭敬謙卑。他只是一個小角色,穿過暴風雨的他已經知道,隱忍是一種美德。知道這一點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當年那決絕離開的勇氣。
多少年的歷練,可以把一個冒冒失失羞怯敏感的男孩子變成一個世故圓滑八面玲瓏的男人呢?
多少年過去了,盧梭似乎並沒有什麼長進。
他永遠是個浪漫的才子。
罕有的一次,他被愛情擊中了。
那就是烏德托夫人。
她慕名來峽谷濕地看盧梭。結果,迷路了,馬車不小心陷到泥潭裡去了。等她滿身是泥來到盧梭寓所的時候,盧梭被這個儀態盡失的貴婦人擊中了。
摔成那樣,她還那麼不拘小節地笑,笑得一點都不淑女。淑女有什麼用呢?
多少次,你的心動是因為你的愛人像淑女?也許,她吃飯的樣子像極了一隻飢餓的小貓,她大吼大叫的樣子像河東獅吼,她為另一個男人流淚的樣子刺痛了你的心。
她快30歲了,臉上長斑,眼睛近視,皮膚也不好。但是盧梭給了她所有能夠想到的美好的詞彙:
活潑溫柔,風韻雋雅,愉快天真,天性純良--這樣一個女人還是多才多藝的,她會彈鋼琴、跳舞,還會寫詩。她大大地超出了盧梭的生活範疇,他們不在一個"場"。正是這樣的距離,產生了非凡的美感。
也許,這種情愫只是盧梭的一廂情願。散步吧,夜會吧,那也許只是她的消遣方式。烏德托夫人有體面的丈夫、風趣的情人。怎麼也輪不到盧梭。
漫長的書信拉鋸戰,以盧梭的失敗告終。
又一次情殤。
後來,不幸接二連三地降臨。
他逃出法國,來到瑞士鄉間。後來又因為宗教問題上的分歧,他又一次被驅逐出境。教會的勢力太大了,他們無孔不入。隔一段時間就要搬一次家,說是搬家,實際上是流浪。搬著菲薄的行李和珍貴的書稿,踏過茫茫雪原,去一個不可知的地方--這個時候的他,尿瀦留(排尿困難)的毛病也加重了。蒼茫大地,竟然沒有一個可以收留他的地方。
愛情的不如意、朋友的背叛,使他患上了迫害強迫症: 8年來,我一直被禁錮在這個牢籠里,不論我用什麼辦法都無法穿透它那濃重的黑影……
這裡有著多少辛酸呀!
《懺悔錄》的末尾寫道: 我說的都是真話。
他說的也許都是真的。只是,說真話的他,孤獨了一輩子。
Jean Jacques Rousseau
讓-雅克·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家庭,自幼喪母,由姑母撫養成人。靠為權貴做秘書生活,一生窮困,曾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部分,是與狄德羅、伏爾泰並稱的法國思想家。代表作有《新愛洛依絲》、《愛彌兒》、《社會契約論》和《懺悔錄》。1778年夏逝世,法國大革命後,遷葬至巴黎先賢祠。
第64節: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影子(1)
31. 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影子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這本書的獻詞空著,
我怎麼把它題獻給你,
給我依賴的人,
給我忠誠於他
卻沒有挽留住的人
無論怎樣
都滿含愛意
--阿倫特
1924年,馬堡大學,如花的18歲。
課堂上,他遠遠地望見了她,似乎有一圈光暈揮之不去。凝神看去,她一襲綠衣,脖頸修長,姍姍可愛。她說話的時候更美,旁徵博引,他不禁暗暗嘆服。
海德格爾年紀比她大一倍,已有家室。他醉心於抽象思維,是個略顯無趣的思想家。他是大師,但他首先是個男人。阿倫特整日和母親相處,遂覺得大學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裡,海德格爾是她遇到的第一個男人。他侃侃而談,那些希臘哲學家們在他的課堂上一一復活。
大學,白衣飄飄,18歲的年紀上,第一次,你遇見了誰,誰又遇見了你?
次年2月,陰雨霏霏的馬堡,海德格爾和阿倫特有了第一次近距離的談話。談哲學宗教、談業餘愛好,獨獨不談他隱隱的愛慕。阿倫特一直側著身子,偶爾發表一兩個詞的評論。她是那樣端莊、敏銳、羞澀,有誰配得上她呢?那是一個雨天嗎?那一天分明微風不寒、鮮花搖落。
他迫不及待地給她寫信,稱呼由"Dear Miss Arendt"變成了"Dear
Hannah"。他來到她蝸居的閣樓。他伸過手來。她遲疑了一下,接過來放在臉上,似乎要把他焐熱,實際上他的掌心已經有一團火在燃燒了。
他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忘記了能幹的妻子,卻知道了自己的無趣和自卑。他的祖父是鞋匠,父親是教堂雜役,偶爾給人箍箍酒桶。成人後在耶穌會做見習修士不到半個月就被開除,因為他有心律不齊的毛病。和異教妻子結婚以後,他乾脆脫離了天主教會。妻子出身於普魯士高級官員家庭,無可挑剔,那是他高攀了。但是在職稱晉升中,他總是受到排擠。阿倫特呢,出生於漢諾瓦一個猶太人家庭,在科尼斯貝格長大,那裡是康德的故鄉。她家境優越,住在別墅區。父親去世後,她生了一場大病,把自己關在父親的圖書室里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看日後成為她導師的雅斯貝爾斯的《世界觀心理學》,並通曉希臘文和拉丁文。熟諳法語和音樂的母親還為女兒寫了成長日記。
他不相信,這純潔的友情竟然會給他帶來這樣的遭遇。他無路可退,只有默默離開。後來的那些往來信件,寫得卻是那麼恭敬謙卑。他只是一個小角色,穿過暴風雨的他已經知道,隱忍是一種美德。知道這一點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當年那決絕離開的勇氣。
多少年的歷練,可以把一個冒冒失失羞怯敏感的男孩子變成一個世故圓滑八面玲瓏的男人呢?
多少年過去了,盧梭似乎並沒有什麼長進。
他永遠是個浪漫的才子。
罕有的一次,他被愛情擊中了。
那就是烏德托夫人。
她慕名來峽谷濕地看盧梭。結果,迷路了,馬車不小心陷到泥潭裡去了。等她滿身是泥來到盧梭寓所的時候,盧梭被這個儀態盡失的貴婦人擊中了。
摔成那樣,她還那麼不拘小節地笑,笑得一點都不淑女。淑女有什麼用呢?
多少次,你的心動是因為你的愛人像淑女?也許,她吃飯的樣子像極了一隻飢餓的小貓,她大吼大叫的樣子像河東獅吼,她為另一個男人流淚的樣子刺痛了你的心。
她快30歲了,臉上長斑,眼睛近視,皮膚也不好。但是盧梭給了她所有能夠想到的美好的詞彙:
活潑溫柔,風韻雋雅,愉快天真,天性純良--這樣一個女人還是多才多藝的,她會彈鋼琴、跳舞,還會寫詩。她大大地超出了盧梭的生活範疇,他們不在一個"場"。正是這樣的距離,產生了非凡的美感。
也許,這種情愫只是盧梭的一廂情願。散步吧,夜會吧,那也許只是她的消遣方式。烏德托夫人有體面的丈夫、風趣的情人。怎麼也輪不到盧梭。
漫長的書信拉鋸戰,以盧梭的失敗告終。
又一次情殤。
後來,不幸接二連三地降臨。
他逃出法國,來到瑞士鄉間。後來又因為宗教問題上的分歧,他又一次被驅逐出境。教會的勢力太大了,他們無孔不入。隔一段時間就要搬一次家,說是搬家,實際上是流浪。搬著菲薄的行李和珍貴的書稿,踏過茫茫雪原,去一個不可知的地方--這個時候的他,尿瀦留(排尿困難)的毛病也加重了。蒼茫大地,竟然沒有一個可以收留他的地方。
愛情的不如意、朋友的背叛,使他患上了迫害強迫症: 8年來,我一直被禁錮在這個牢籠里,不論我用什麼辦法都無法穿透它那濃重的黑影……
這裡有著多少辛酸呀!
《懺悔錄》的末尾寫道: 我說的都是真話。
他說的也許都是真的。只是,說真話的他,孤獨了一輩子。
Jean Jacques Rousseau
讓-雅克·盧梭(1712~1778),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家庭,自幼喪母,由姑母撫養成人。靠為權貴做秘書生活,一生窮困,曾為《百科全書》撰寫音樂部分,是與狄德羅、伏爾泰並稱的法國思想家。代表作有《新愛洛依絲》、《愛彌兒》、《社會契約論》和《懺悔錄》。1778年夏逝世,法國大革命後,遷葬至巴黎先賢祠。
第64節: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影子(1)
31. 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影子
Es tan corto el amor, y es tan largo el olvido.
這本書的獻詞空著,
我怎麼把它題獻給你,
給我依賴的人,
給我忠誠於他
卻沒有挽留住的人
無論怎樣
都滿含愛意
--阿倫特
1924年,馬堡大學,如花的18歲。
課堂上,他遠遠地望見了她,似乎有一圈光暈揮之不去。凝神看去,她一襲綠衣,脖頸修長,姍姍可愛。她說話的時候更美,旁徵博引,他不禁暗暗嘆服。
海德格爾年紀比她大一倍,已有家室。他醉心於抽象思維,是個略顯無趣的思想家。他是大師,但他首先是個男人。阿倫特整日和母親相處,遂覺得大學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裡,海德格爾是她遇到的第一個男人。他侃侃而談,那些希臘哲學家們在他的課堂上一一復活。
大學,白衣飄飄,18歲的年紀上,第一次,你遇見了誰,誰又遇見了你?
次年2月,陰雨霏霏的馬堡,海德格爾和阿倫特有了第一次近距離的談話。談哲學宗教、談業餘愛好,獨獨不談他隱隱的愛慕。阿倫特一直側著身子,偶爾發表一兩個詞的評論。她是那樣端莊、敏銳、羞澀,有誰配得上她呢?那是一個雨天嗎?那一天分明微風不寒、鮮花搖落。
他迫不及待地給她寫信,稱呼由"Dear Miss Arendt"變成了"Dear
Hannah"。他來到她蝸居的閣樓。他伸過手來。她遲疑了一下,接過來放在臉上,似乎要把他焐熱,實際上他的掌心已經有一團火在燃燒了。
他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忘記了能幹的妻子,卻知道了自己的無趣和自卑。他的祖父是鞋匠,父親是教堂雜役,偶爾給人箍箍酒桶。成人後在耶穌會做見習修士不到半個月就被開除,因為他有心律不齊的毛病。和異教妻子結婚以後,他乾脆脫離了天主教會。妻子出身於普魯士高級官員家庭,無可挑剔,那是他高攀了。但是在職稱晉升中,他總是受到排擠。阿倫特呢,出生於漢諾瓦一個猶太人家庭,在科尼斯貝格長大,那裡是康德的故鄉。她家境優越,住在別墅區。父親去世後,她生了一場大病,把自己關在父親的圖書室里閱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看日後成為她導師的雅斯貝爾斯的《世界觀心理學》,並通曉希臘文和拉丁文。熟諳法語和音樂的母親還為女兒寫了成長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