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③、④大體是全書的通例。所謂“通語”、“凡語”,指的是當時沒有區域限制的通行
語;某地語或某某之間語指某地區或某兩地區方言而言,最後兩種情況也有通行區域廣
狹之分。
在記錄方言詞彙時,揚雄已敏稅地覺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區別,是方音不同造成的,
他把這種情況稱之為“轉語”或“語之轉”。例如:
⑤庸謂之倯,轉語也。(卷3)
⑥鼅鼄:……或謂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語之轉也。(卷11)
例⑤倯(sōng)與庸疊韻,都是懶惰無能的意思。例⑥兩種名稱實指一物,即今
天的蜘蛛,它們都是由“侏儒”一詞的語音衍化而來。
《方言》一書所涉及的方言區域,東起齊魯,西至秦、隴、涼州,北起燕趙,南至
沅湘九嶷,東北至北燕、朝鮮,西北至秦晉北鄙,東南至吳、越、東甌,西南至梁、益、
蜀、漢,中原地區則幾近包羅無餘。由此我們可以考見漢代方言分布的大致區域,繪製
出大致的方言地圖。《方言》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某些方面情況的資料。
尤為重要的是,《方言》給我們提供了研究漢語發展史、漢語方言史、漢語詞彙史、漢
語音韻史的豐富資料。《方言》一書的價值更在於,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個人
力量進行全國方言詞彙調查後而撰成的一部書,它的編纂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是一種創舉,
收集材料和編寫方法在當時已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在方言詞彙、方言語音調查的規模和
記錄手段、工具都已遠勝古人的今天,我們不能不銘記揚雄握筆攜絹,口問手寫,孜孜
不倦的開創之功。《方言》作為“懸諸日月而不刊之書”,在中國語言學史和世界語言
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應當是當之無愧的。
100 《釋名》
“晰名物之殊,辨典禮之異”
大千世界,萬物紛呈,其名各異。百姓大眾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適應這種心
理需要,我國東漢末年出現了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這就是《釋名》。
《釋名》作者劉熙,字成國,北海(今山東省壽光、高密一帶)人,生活年代當在
桓帝、靈帝之世,曾師從著名經學家鄭玄,獻帝建安中曾避亂至交州,《後漢書》無傳,
事跡不詳。
《釋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來,器物事類“名號雅俗,各方名殊,……
夫名之於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
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說
明劉熙撰此書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曉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義。其27篇依次是:釋天,
釋地,釋山,釋水,釋丘,釋道,釋州國,釋形體,釋姿容,釋長幼,釋親屬,釋言語,
釋飲食,釋采帛,釋首飾,釋衣服,釋宮室,釋床帳,釋書契,釋典藝,釋用器,釋樂
器,釋兵,釋車,釋船,釋疾病,釋喪制。所釋名物典禮共計1502條。雖不夠完備,但
已可窺見當時名物典禮之大概。
劉熙解釋名源,採用的是聲訓的方式。所謂聲訓,就是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
釋詞義。聲訓在先秦典籍中已有採用。漢代《爾雅》、《方言》、《說文解字》等著作
中,聲訓用得也很多。但全書的名物語詞都用聲訓來解釋,則《釋名》為第一書,是劉
熙的獨創。
《釋名》中的聲訓,從訓釋詞和被訓釋詞的關係來看,大致有幾種情況,即:或同
音,如“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踴也,遇敵踴躍欲擊之也。”貪與探、勇與踴同音;或音近,如“罵,迫也,
以惡言被迫人也。”(罵,魚部明紐上聲字;迫,鐸部幫紐入聲字);或雙聲,如“河,
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紐);或疊韻,如“月,闕也,滿則闕也。”
(月、闕皆在月部)《釋名》在用一個字做聲訓之後,還接著說明用該字釋義的理由。
如“探取入他分”,說明了以“探”釋“貪”的原由;“滿則闕”,說明以“闕”釋
“月”的原由。這樣也就從音義的結合上說明了一個名稱的來由。
《釋名》用聲訓解釋名物典禮,有些講得較貼切,有些則為穿鑿杜撰之說。如“斧,
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釋用器》)“發,拔也,
拔擢而出也。”(《釋形體》)“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
(《釋天》)這樣的解釋顯得十分牽強。其實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徑很多,情況非常複雜。
而通過聲音線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只是起名的一種途徑而已。而且有的名稱由
約定俗成而來,僅僅是記錄事物的一種代號,音與義之間並無聯繫。所以對事物之名如
語;某地語或某某之間語指某地區或某兩地區方言而言,最後兩種情況也有通行區域廣
狹之分。
在記錄方言詞彙時,揚雄已敏稅地覺察到,某些方言同的區別,是方音不同造成的,
他把這種情況稱之為“轉語”或“語之轉”。例如:
⑤庸謂之倯,轉語也。(卷3)
⑥鼅鼄:……或謂之蠾蝓。蠾蝓者,侏儒語之轉也。(卷11)
例⑤倯(sōng)與庸疊韻,都是懶惰無能的意思。例⑥兩種名稱實指一物,即今
天的蜘蛛,它們都是由“侏儒”一詞的語音衍化而來。
《方言》一書所涉及的方言區域,東起齊魯,西至秦、隴、涼州,北起燕趙,南至
沅湘九嶷,東北至北燕、朝鮮,西北至秦晉北鄙,東南至吳、越、東甌,西南至梁、益、
蜀、漢,中原地區則幾近包羅無餘。由此我們可以考見漢代方言分布的大致區域,繪製
出大致的方言地圖。《方言》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代社會生活某些方面情況的資料。
尤為重要的是,《方言》給我們提供了研究漢語發展史、漢語方言史、漢語詞彙史、漢
語音韻史的豐富資料。《方言》一書的價值更在於,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用個人
力量進行全國方言詞彙調查後而撰成的一部書,它的編纂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是一種創舉,
收集材料和編寫方法在當時已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在方言詞彙、方言語音調查的規模和
記錄手段、工具都已遠勝古人的今天,我們不能不銘記揚雄握筆攜絹,口問手寫,孜孜
不倦的開創之功。《方言》作為“懸諸日月而不刊之書”,在中國語言學史和世界語言
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應當是當之無愧的。
100 《釋名》
“晰名物之殊,辨典禮之異”
大千世界,萬物紛呈,其名各異。百姓大眾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適應這種心
理需要,我國東漢末年出現了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這就是《釋名》。
《釋名》作者劉熙,字成國,北海(今山東省壽光、高密一帶)人,生活年代當在
桓帝、靈帝之世,曾師從著名經學家鄭玄,獻帝建安中曾避亂至交州,《後漢書》無傳,
事跡不詳。
《釋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來,器物事類“名號雅俗,各方名殊,……
夫名之於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
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說
明劉熙撰此書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曉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義。其27篇依次是:釋天,
釋地,釋山,釋水,釋丘,釋道,釋州國,釋形體,釋姿容,釋長幼,釋親屬,釋言語,
釋飲食,釋采帛,釋首飾,釋衣服,釋宮室,釋床帳,釋書契,釋典藝,釋用器,釋樂
器,釋兵,釋車,釋船,釋疾病,釋喪制。所釋名物典禮共計1502條。雖不夠完備,但
已可窺見當時名物典禮之大概。
劉熙解釋名源,採用的是聲訓的方式。所謂聲訓,就是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
釋詞義。聲訓在先秦典籍中已有採用。漢代《爾雅》、《方言》、《說文解字》等著作
中,聲訓用得也很多。但全書的名物語詞都用聲訓來解釋,則《釋名》為第一書,是劉
熙的獨創。
《釋名》中的聲訓,從訓釋詞和被訓釋詞的關係來看,大致有幾種情況,即:或同
音,如“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踴也,遇敵踴躍欲擊之也。”貪與探、勇與踴同音;或音近,如“罵,迫也,
以惡言被迫人也。”(罵,魚部明紐上聲字;迫,鐸部幫紐入聲字);或雙聲,如“河,
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紐);或疊韻,如“月,闕也,滿則闕也。”
(月、闕皆在月部)《釋名》在用一個字做聲訓之後,還接著說明用該字釋義的理由。
如“探取入他分”,說明了以“探”釋“貪”的原由;“滿則闕”,說明以“闕”釋
“月”的原由。這樣也就從音義的結合上說明了一個名稱的來由。
《釋名》用聲訓解釋名物典禮,有些講得較貼切,有些則為穿鑿杜撰之說。如“斧,
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釋用器》)“發,拔也,
拔擢而出也。”(《釋形體》)“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
(《釋天》)這樣的解釋顯得十分牽強。其實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徑很多,情況非常複雜。
而通過聲音線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只是起名的一種途徑而已。而且有的名稱由
約定俗成而來,僅僅是記錄事物的一種代號,音與義之間並無聯繫。所以對事物之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