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山頭之下的私人勢力,或為利益或為意氣,一有機會就會攛掇自己的主子造反,這是非常難以控制的不穩定因素,為人主者必警惕之。
作為最接近皇帝的大臣,如果不是野心家,就要注意自己身邊和手下的人,不要讓他們恃寵生事,免得皇帝哥哥誤殺了自己,皇帝的這把刀,提供24小時免費服務。
皇家只生一個好
太祖高皇帝十年(公元前197年)
定陶戚姬有寵於上,生趙王如意。WWW.hAoshuDU.CoM上以太子仁弱,謂如意類己;雖封為趙王,常留之長安。上之關東,戚姬常從,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呂后年長,常留守,益疏。上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大臣爭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呂后側耳於東廂聽,既罷,見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時趙王年十歲,上憂萬歲之後不全也;符璽御史趙堯請為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憚者。上曰:「誰可者?」堯曰:「御史大夫昌,其人也。」上乃以昌相趙,而以堯代昌為御史大夫。
接班人問題,是皇帝的大問題,也是大難題。生前事好說,身後事難講,許多英主都要在這個問題上摔跟頭。
劉邦喜愛年輕的戚姬及老生子趙王如意(駙馬張敖被褫奪王位後即封戚姬的兒子為趙王),這乃是人之常情。劉邦也算戎馬一生,到老了,有時間享受兒女情長了,也更喜歡孩子了。人老了,舐犢情深,肯定再做不出把兒子推下戰車的事,而是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皇權——送給最疼愛的兒子。劉邦想這麼做並沒有錯,但是,他遭到了抵制。
皇帝在廢立東宮的問題上和大臣們發生矛盾和衝突,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皇帝憑喜好廢立,可能觸犯了「立嫡長」的傳統,這時總能湧現出一些特能講原則的大臣,豁出命來要和一向忠愛的皇帝爭個長短;二是在無所謂長幼嫡庶的情況下,王子後面的各種力量打著「選賢」的旗幟開始角逐。即使是第一種狀況,其實往往也是利益作怪,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時,祭起祖宗家法革命傳統這面旗,肯定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打法。說到底,選誰做接班人,在皇帝是責任也是個人喜好,在其他人,則是利益,即使有所謂的純臣如方孝孺者,看上去是為了維護道統,其實放大了看,也是利益。
反對劉邦立趙王如意的陣容很強大,核心是一幫老臣。原因:一、太子已經在楚漢戰爭時期確立,大家基本認可;二、呂后娘兒幾個跟著劉邦打天下吃了不少苦,呂后在兄弟伙里大嫂的風範儼然矣,大家已經習慣了,也有利益輸送了,而趙王年齡小,戚姬又嬌滴滴的,像周昌這樣的大臣們沒法和她有利益上的疏通;三、劉邦沒有在廢立問題上毅然決然,凡是必須在這個問題上表態的大臣,對劉邦猶豫未決的心理都有所了解,所以大家都有了從眾心理,支持呂后和太子,進一步則有擁立之功,退一步按照正統觀念表個基本立場也無可厚非。劉邦如果一定要如意做太子,繼承皇位,就應該採取措施抑制呂后,並在群臣中開展一次整風運動,要求大家站隊表態,並作相應的人事安排,上意既決,支持如意的力量很快就會形成,只要他們看到希望和利益,一起擁戴,我看趙王如意做皇帝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劉邦對戚姬及趙王如意的愛,超越了原則,已經損害了呂后集團的利益,劉邦對戚姬娘兒倆愛得越多危害也越大。如果沒有劉邦拿著
皇冠這麼忽悠,戚姬娘兒倆落下條命也許沒有問題。扶人要扶到位,半路上撒手,是極大的不負責任。
周昌和哥哥周苛都是劉邦的老鄉和舊部,深得信任。周昌結巴,天生就達到了聖人「敏於事訥於言」的高超境界,「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結巴都這麼費勁地出場演講,確實讓劉邦感覺到了眾意難違。
劉邦知道,自己死後呂后不會輕易放過戚姬和趙王如意,但他沒有想到呂后的手段異乎尋常的毒辣,他做的保護措施僅僅是派周昌去做趙王的丞相。他的判斷是周昌很忠誠且對呂后母子有恩,是擁呂派,他去保護趙王,呂后不看佛面也得看看僧面。
劉邦的安排好像沒有問題,但是最後的事實說明,還是有問題。呂后對已經落敗的政治對手的迫害,超越了劉邦的想像力。
後人有建議,說與其讓周昌為趙相,不如讓趙王娶呂氏之女,讓戚姬善事呂后,則趙王如意還能保條命。
唉,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狠毒莫過婦人心,一日夫妻百日恩,皇家只生一個好。
且喜且憐
太祖高皇帝十年(公元前197年)
初,上以陽夏侯陳豨(xī)為相國,監趙、代邊兵;豨過辭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作為最接近皇帝的大臣,如果不是野心家,就要注意自己身邊和手下的人,不要讓他們恃寵生事,免得皇帝哥哥誤殺了自己,皇帝的這把刀,提供24小時免費服務。
皇家只生一個好
太祖高皇帝十年(公元前197年)
定陶戚姬有寵於上,生趙王如意。WWW.hAoshuDU.CoM上以太子仁弱,謂如意類己;雖封為趙王,常留之長安。上之關東,戚姬常從,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呂后年長,常留守,益疏。上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大臣爭之,皆莫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呂后側耳於東廂聽,既罷,見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時趙王年十歲,上憂萬歲之後不全也;符璽御史趙堯請為趙王置貴強相,及呂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憚者。上曰:「誰可者?」堯曰:「御史大夫昌,其人也。」上乃以昌相趙,而以堯代昌為御史大夫。
接班人問題,是皇帝的大問題,也是大難題。生前事好說,身後事難講,許多英主都要在這個問題上摔跟頭。
劉邦喜愛年輕的戚姬及老生子趙王如意(駙馬張敖被褫奪王位後即封戚姬的兒子為趙王),這乃是人之常情。劉邦也算戎馬一生,到老了,有時間享受兒女情長了,也更喜歡孩子了。人老了,舐犢情深,肯定再做不出把兒子推下戰車的事,而是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皇權——送給最疼愛的兒子。劉邦想這麼做並沒有錯,但是,他遭到了抵制。
皇帝在廢立東宮的問題上和大臣們發生矛盾和衝突,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皇帝憑喜好廢立,可能觸犯了「立嫡長」的傳統,這時總能湧現出一些特能講原則的大臣,豁出命來要和一向忠愛的皇帝爭個長短;二是在無所謂長幼嫡庶的情況下,王子後面的各種力量打著「選賢」的旗幟開始角逐。即使是第一種狀況,其實往往也是利益作怪,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時,祭起祖宗家法革命傳統這面旗,肯定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打法。說到底,選誰做接班人,在皇帝是責任也是個人喜好,在其他人,則是利益,即使有所謂的純臣如方孝孺者,看上去是為了維護道統,其實放大了看,也是利益。
反對劉邦立趙王如意的陣容很強大,核心是一幫老臣。原因:一、太子已經在楚漢戰爭時期確立,大家基本認可;二、呂后娘兒幾個跟著劉邦打天下吃了不少苦,呂后在兄弟伙里大嫂的風範儼然矣,大家已經習慣了,也有利益輸送了,而趙王年齡小,戚姬又嬌滴滴的,像周昌這樣的大臣們沒法和她有利益上的疏通;三、劉邦沒有在廢立問題上毅然決然,凡是必須在這個問題上表態的大臣,對劉邦猶豫未決的心理都有所了解,所以大家都有了從眾心理,支持呂后和太子,進一步則有擁立之功,退一步按照正統觀念表個基本立場也無可厚非。劉邦如果一定要如意做太子,繼承皇位,就應該採取措施抑制呂后,並在群臣中開展一次整風運動,要求大家站隊表態,並作相應的人事安排,上意既決,支持如意的力量很快就會形成,只要他們看到希望和利益,一起擁戴,我看趙王如意做皇帝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劉邦對戚姬及趙王如意的愛,超越了原則,已經損害了呂后集團的利益,劉邦對戚姬娘兒倆愛得越多危害也越大。如果沒有劉邦拿著
皇冠這麼忽悠,戚姬娘兒倆落下條命也許沒有問題。扶人要扶到位,半路上撒手,是極大的不負責任。
周昌和哥哥周苛都是劉邦的老鄉和舊部,深得信任。周昌結巴,天生就達到了聖人「敏於事訥於言」的高超境界,「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結巴都這麼費勁地出場演講,確實讓劉邦感覺到了眾意難違。
劉邦知道,自己死後呂后不會輕易放過戚姬和趙王如意,但他沒有想到呂后的手段異乎尋常的毒辣,他做的保護措施僅僅是派周昌去做趙王的丞相。他的判斷是周昌很忠誠且對呂后母子有恩,是擁呂派,他去保護趙王,呂后不看佛面也得看看僧面。
劉邦的安排好像沒有問題,但是最後的事實說明,還是有問題。呂后對已經落敗的政治對手的迫害,超越了劉邦的想像力。
後人有建議,說與其讓周昌為趙相,不如讓趙王娶呂氏之女,讓戚姬善事呂后,則趙王如意還能保條命。
唉,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狠毒莫過婦人心,一日夫妻百日恩,皇家只生一個好。
且喜且憐
太祖高皇帝十年(公元前197年)
初,上以陽夏侯陳豨(xī)為相國,監趙、代邊兵;豨過辭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豨曰:「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