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淮陰侯信稱病,不從擊豨,陰使人至豨所,與通謀。信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春,正月,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儻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韓信終於走到了盡頭。

  韓信對陳豨講的一番話,不論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是確鑿的反革命罪證,不過,這番露骨的造反言論,出一人口,入一人耳,當時只有兩個人,司馬光從何得知呢?是陳豨檢舉抑或韓信交代,不得而知,皇家專案組不知有沒有搞到兩人的交代材料,哪怕是逼供出來的也算。

  對於韓信這樣級別的反革命,結案後不能不解釋一下,要麼呂后,要麼蕭何,要主持開個吹風會,通報一下韓信的罪行,傳達一下皇帝的旨意,這都是應有之義。韓信和陳豨密謀篡黨奪權的精彩一幕,估計是通報時的即興創作。除此之外,就是司馬遷瞎編了。

  我一直認為,韓信有怨婦情結,有反的心思,但不會有反的行動。作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會和陳豨這樣不靠譜的人裡應外合,一不可信也;韓信在長安造反,沒有一兵一卒,要靠矯詔釋放囚犯來糾集基本力量,二不可信也;如果韓信真有反的行動,聽到陳豨敗亡,正常的反應是趕緊潛逃,至少是不會被蕭何騙進宮來,此三不可信也;待到要掉腦袋,韓信只嘆息沒聽蒯徹的計謀,沒有懊悔與陳豨謀事不密,此四不可信也。

  至於有人告發韓信與陳豨謀反,這樣的事倒是屢見不鮮,可能性極大。對仇家誣以反名,是一樁以小搏大的買賣,對於豪門貴族、高官顯宦,要想扳倒他們,誣告他們造反是不二法門,階級鬥爭,一抓就靈,官場鬥爭,一告就靈。

  處理韓信一案,可以看出呂后已經擁有老闆的權力,劉邦不在時,已經能當家做主了。大漢政權已經是「雙核」處理器。蕭何不管樂不樂意,都要配合呂后的工作,這也證明了這一點。

  皇后能夠影響皇帝的很多,但皇帝在世時,皇后能代行皇帝權力的並不多。皇后在朝廷擁有話語權和決定權,且能形成權力核心,一般來說有三種背景條件:

  一、娘家勢力大,對老公的起家有幫助。劉邦娶呂后時,尚未發達,當個亭長,最多也就是個鄉幹部,呂后的家世不錯,他爹是豪傑一類,有錢有勢,呂后的老爹把女兒嫁給劉邦,實在是巨眼識人。劉邦是窮小子娶了富家小姐,呂后從一開始就持有至少50%的原始股。

  二、老闆娘在創業時,有功勞或者有苦勞。在劉邦創業時,呂后雖然沒有什麼功勞,但跟著吃了不少苦,這不能不讓劉邦深懷歉意和感激,從感情上他不好意思反對老婆干政,特別是當他知道呂后對政治很感興趣又頗有政治才幹的時候。

  三、老夫少妻,再加上生了太子。劉邦比呂后年齡要大很多,老夫少妻,在劉邦後期,年紀大了,精力差了,有個年輕幹練、意氣風發的太太出面打理朝政,也不是壞事。武則天能夠大權在握,與高宗李治年紀大身體差倦於朝政有極大關係。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呂后之所以變成政治動物,和劉邦過分寵愛戚夫人有關。老闆包了二奶,不上老婆的床頭,老婆就有充足的理由上老公的大班台。

  最耐人尋味的是劉邦對韓信之死的態度,他平息了陳豨的反叛後回到長安,聽說老婆把韓信辦了,「且喜且憐之」。你是老闆的功臣,後來鬧情緒跟別人幹了,結果越混越差,老東家聽到你的消息,內心的感受就和劉邦一樣:且喜且憐之。

  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這是對韓信一生的概括,但這只是表面的,從實質上看,影響韓信一生的,還是劉邦。司馬光評論道:「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韓信多了些市井之志,劉邦也不是君子之心,兩個人有一個做人到位,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