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齊楚大族」一傢伙遷徙到長安,土地不能帶走,除了土地,他們還有什麼能持續發展的資源?親戚朋友一大幫,全來了,從原來的生產型家族,到了長安變成了消費型的。原來的土地等固定資產很難變現,本地的富人移民了,窮人根本買不起大量吐出的土地,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豪族的土地房產等被官家無償或低價占有。而移民到長安,大家只能帶浮財來,只能把長安的生活指數和物價折騰高,除此之外,有什麼好處呢?

  這種移民,結果就是把有錢人折騰窮了,把地方有勢力的豪紳變成城市的弱勢群體,核心的東西,還是要把皇權建立在一堆細小的沙子上面,民間力量成長為鵝卵石都不允許,大家只配做沙子。

  現代社會,移民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從主體性來分析,移民一種是民要移,比如到美國混綠卡,到城市打工,都屬此類;還有一種是官要民移,比如公共工程造成的移民;還有就是戰爭與災難造成的移民。

  人民的遷徙,會直接影響到政治版圖的變化,會給社會、經濟、文化帶來深刻的變化。現在中國有兩億多農民工在城市,有的是季節性外出,有的已經在城市生根,有的則是漂在城市,大多不願也不會再返回農村,最多只是春節回老家看看。這樣大規模的遷徙,帶給中國的歷史性影響,恐怕要過很多年才能看得深切和全面。

  防範山頭主義

  太祖高皇帝九年(公元前198年)

  貫高怨家知其謀上變,告之。於是上逮捕趙王及諸反者。趙午等十餘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並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jiàn)車膠致,與王詣長安。高對獄曰:「獨吾屬為之,王實不知。」吏治,搒笞數千,刺剟(duō),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呂后數言:「張王以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張敖據天下,豈少而女乎!」不聽。

  廷尉以貫高事辭聞。上曰:「壯士!誰知者?以私問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趙國立義不侵,為然諾者也。」上使泄公持節往問之箯(biān)輿前。泄公與相勞苦,如生平歡,因問:「張王果有計謀不?」高曰:「人情寧不各愛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論死,豈愛王過於吾親哉?顧為王實不反,獨吾等為之。」具道本指所以為者、王不知狀。於是泄公入,具以報上。春,正月,上赦趙王敖,廢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

  上賢貫高為人,使泄公具告之曰:「張王已出。」因赦貫高。貫高喜曰:「吾王審出乎?」泄公曰:「然。」泄公曰:「上多足下,故赦足下。」貫高曰:「所以不死、一身無餘者,白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責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弒之名,何面目復事上哉!縱上不殺我,我不愧於心乎!」乃仰絕亢,遂死。

  漢高祖七年,劉邦臨趙,當時的趙王是張耳的兒子張敖,劉邦的女婿。

  劉邦又擺臭架子,皇帝的架子加上老丈人的架子,肯定是牛氣萬分。《史記》報導:「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gōu)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lì),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

  貫高趙午等是張耳的舊臣,看不慣劉邦的頤指氣使,所以安排了一次刺殺行動。他們安排刺客在一個叫柏人的地方等待劉邦經過,劉邦一聽柏人是「迫人」,於是沒有停留,刺殺行動失敗,但是,一場內部的政治鬥爭和迫害行動立馬開始了。

  後來雖然證實了趙王張敖沒有指使和參與刺殺行動,但負有領導責任,按照常規,腦袋肯定不保,但好在張敖有駙馬之貴,特別是有呂后緩頰,萬幸沒有身首異處,只是丟了王位。一場血雨腥風被控制在了相當小的範圍內。

  司馬光評論曰:「高祖驕以失臣,貫高狠以亡君。使貫高謀逆者,高祖之過也;使張敖亡國者,貫高之罪也。」應該說比較恰當。

  這件事,反映出了中國政治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山頭主義下忠誠的遞延問題。貫高等是張耳的舊臣,只知有張,不知有劉,儘管張氏父子向劉氏輸誠,但其部下不會將這種政治效忠遞延下去,這樣「兩張皮」的現象,在皇帝看來,是一種深刻的隱患。雍正皇帝之所以要殺年羹堯,據說就是因為其部下只聽年的軍令而對皇上「脫掉盔甲」的口諭沒有反應。培植個人親信,不管有意還是無意,都為皇家所忌。袁世凱是有意培植,讓北洋軍成了袁家軍;年羹堯則未必有反意,只是過于欣賞自己的控制力,惹怒了本來就喜歡猜忌的皇帝。所以,岳家軍,楊家將,民間老百姓的讚譽稱頌,在皇家心理上埋下的卻是擔憂和忌恨。

  所以,為人君者,深忌權臣樹立山頭,拉幫結夥。漢初諸王,本來就是以團伙形態加盟的,各有各的子弟兵,劉邦必欲剪除之而能後安,彭越、英布之流,終究不能容於劉家一統天下,勢已明矣。張良也是帶著隊伍到劉邦革命軍中的,但進來之後,主動放棄了控制權,使之融入劉家革命隊伍之中。孑然一身,無門無派,才是自安之道。張敖是魯元公主的夫婿,按常情是不會反老丈人的,但是事實告訴我們,類似「黃袍加身」的故事經常會激情上演,「使張敖據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為了天下,殺老子都可以,何況老丈人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