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中國的政治,三千年來都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的政治。這一傳統演變的結果,便是在上要“能令”,在下要“受命”。“受命”成為習慣,自然要承奉顏色而逐漸流於“上拍”;“能令”日久,也難免頤指而氣使之,逐漸形成了“下壓”。那些“既不能令,又不受命”的“絕物”,不是孤芳自賞,便是落落寡合。所以我們中國知識分子不做領袖,就做臣僕。上無領袖,下無臣僕,大家都過不了日子。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也和英國紳士一樣,開個誠實的會,通過一個好的決議案,然後大家來個teamwork呢?那就是我們的文化傳統里,實在沒有這個東西;我們的血液里,沒有這個teamwork的血球,夫復何言!

  文化傳統是規範個體社會行為最強的約束力。中山先生說:“破壞難於建設!”要“破壞”我們這個傳統,談何容易!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胡適之先生的思想之所以能風靡一時,便是他二人生為現代文化領袖,他們的思想作風比我們一般中國知識分子要“現代”得不知多少倍!

  反觀我國近百年民權發展的史跡,翻翻各界要人的嘉言懿行,再來熟讀孫、胡兩氏的遺著,才覺得他兩位前賢,真是眾睡獨醒的“現代”哲人。

  青年期的政治訓練(10)

  ⑤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讀書,一般都比美國同學更用功,天資也比較聰明。大學四年的課,往往三年讀完。第四年級就開始讀研究院的課了。胡適之、顧維鈞諸先生那時都是如此。

  ⑥胡先生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和我談起他康乃爾時代的“民族晚會”,仍是口角留香,餘味猶存。我口中雖未與他抬槓,心中卻大不以為然,因為我知道這種“民族晚會”是個什麼東西。

  筆者在留學生的“年齡”上來算,是比胡公反要“老”一輩。胡先生是到美國來讀大學本科的。我是受了完滿的中國國立大學教育,還做了一陣小公教人員,才赴美留學的,因而我這位老童生實在無法欣賞那些十幾歲的中國孩子們所宣揚的“中國文化”!

  記得在50年代的初期,在“國際學社”內代表中國同學的是一位年輕的女同學。她出生於一個上海富商之家,自稱一向是以“花錢”(spending)為“娛樂”(hobby)的。她受的是徹頭徹尾的上海地區教會中學的教育。一口流利的英語不知比胡適之、林語堂、蔣廷黻諸先生要高明多少倍。人也聰明、漂亮、能幹。當起“會長”、“主席”也比誰都強,座上的馬歇爾元帥就頻頻點頭稱讚。真是樣樣都好,樣樣都可做。可是她就不能“宣揚中國文化”!由她所率領的那群青年男女所舉辦的“中國之夜”,在我們那批老油條看來,實在覺得“倒胃口”,甚至“憤怒”!

  我們有時也問問來自印度、中東等地的老油條們,對他們自己的“晚會”的感想。誰知他們的“憤怒”之情,實有甚於我輩。

  我想胡適之先生他們那時在康乃爾所搞的“晚會”,不會差得太多。我就奇怪為什麼胡先生六十多歲了,對這些當年的“兒戲”還興致未減呢?仔細想想也沒啥費解。因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大學時代”——這個知識上的“成熟期”(formativeage)——實在是他一生的黃金時代。在那智竅初開之時所接受下來的東西,是畢生眷戀不置的。筆者本人的大學時代實是我一生最貧病交迫的時代。但是我今日回味那段“幾度夕陽紅”的沙坪歲月,真想回去再過它四年。胡老師之眷戀康乃爾不是同樣的心情嗎?至於那些“民族晚會”的實際價值如何,自然又當別論了。

  ⑦據顧維鈞先生於1960年“口述歷史”時親口告我,這個“秘密”是當時中國外交總長陸徵祥與大總統袁世凱密議之後,要顧氏(時任“大總統府”和“外務部”雙重英文秘書)親自秘密送往美國公使館,交英國路透社“泄露”的。唯顧氏1931年以前的文件均留存天津私宅,未能攜出,以致當時的細節,筆者也就無從查對了。

  ⑧原詩刊於《四十自述》(1954年,世界文摘社港版),頁80。全詩原文如後:

  但見蕭颼萬木摧,尚余垂柳拂人來。

  西風莫笑長條弱,也向西風舞一回。

  原註:“西風莫笑”原作“憑君漫說”,1916年改。“長條”原作“柔條”,1929年改。

  ⑨胡氏在1915年3月19日夜所寫的《致留學界公函》(原稿為英文,見《留學日記》),辭義皆差。英文不像英文,意思尤不足取。一個國家如果在像“二十一條要求”那種可恥的緊急情況之下,她的青年學生還能“安心讀書”,無動於衷,那這國家還有希望嗎?不過胡適之先生是個冷靜到毫無火氣的白面書生,他是不會搞革命的;拋頭顱、灑熱血是永遠沒有他的份的,所以他這些話對熱血青年是不足為訓的。

  ⑩安吉爾學說英文節要原文見《留學日記》(1915年6月日記,7月1日補記)胡適之先生這篇有關政治思想的自述,是他晚年著述中很重要的一篇。這裡所談的雖是他青年時代的故事,但也是他晚年期的夫子自道,而且是一篇對他幼年思想重新估價、從頭核准、初無絲毫“修正”的夫子自道。筆者二十年前為他英文自述作導言時,也就根據這幾篇而強調說,胡適思想四十年來無太大的變動。這從好處來說,是胡適思想的前後一致性;從壞處來說,則是胡適之沒有進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