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郭氏這一番發言,通過媒體輾轉傳到台灣後,再度引起震動,許多學人為之搖頭嘆息。此時“妄人”董作賓已死,無力再作評論了,而尚活在人間的李濟為此提出了公開批評,認為郭是個“才子”,“天分很高”,但是“沒有自信”,之所以沒有自信,是由於在做學問上缺乏“自約”的精神。
遠去的甲骨學大師(1)
遠去的甲骨學大師
卻說在台灣的董作賓繼傅斯年出任史語所所長不久,開始主持史語所在南港建造的辦公大樓和宿舍工程事務。一晃幾年過去,面對家中人口眾多,薪水微薄,生活極為艱難的境遇,開始思慮起改變之策。正在這時,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有聘請之意,薪水高於董在台灣幾個機構服務收入的總和。連續的勞累和窮愁,董作賓身體狀況極為虛弱,很希望找個清閒的地方好好休息一段時日。時南港的工程已經完成並交付使用,董覺得無愧上司與同仁之託,便答應港大之聘,於1955年8月辭去史語所所長職,向台大請假,赴香港就任。董走後,由李濟接任所長,屈萬里任所務秘書。
董作賓儘管得到了較高的薪水和休息的空閒,但畢竟港島的學術氛圍無法與台灣比擬,且作為立志以研究甲骨文為終生職業的學者,離開了由大陸運往台灣的殷墟出土甲骨,如同魚兒離開了大海,學術生命受到嚴重製約,內心的孤獨與焦躁可想而知。1956年,董作賓在香港發表了《甲骨學前途之展望》一文,以憂傷的筆觸寫道:“展望世界,甲骨學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學的沉悶,也就是中國史研究之消極停滯,茫無端緒了……”
1958年,胡適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力邀董作賓返台繼續從事以前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是心力交瘁的董作賓聽從胡氏的召喚,於1958年秋辭掉港大職位重返台北。
返回史語所的董作賓已無職務可言,亦無組可歸,只好專任台大教授,處境很是尷尬。胡適深感過意不去,經過一番苦心孤詣的琢磨權衡,終於想出了一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兩全辦法,即在史語所成立一個甲骨學研究室,由董作賓擔當主任主持工作。當時史語所內的考古館已落成,正好讓此研究室進駐並有充足空間來作甲骨文研究。對於這個微妙的方案,據石璋如說:“就編制而言,成立'室'而非'組',是因為在組織規程中,室可大可小,大者可與所平等,小者可附屬於所。不過這時我們也沒有想太多。”甲骨學研究室就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於1958年11月鳴鑼開張,其成員有原在李莊時期的屈萬里、張秉權、劉淵臨等,共同協助董作賓工作。
胡適弄出的這個方案,由於內中含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關係,自然引起外界的議論與猜忌。如李敖就曾公開放言:“董作賓丟掉史語所所長以後,無組可歸,於是專門成立了一個'甲骨學研究室',這是為了脫離李濟的壓力、挽回自己面子的一個伏筆--他也預備有朝一日脫組而出,另成立'甲骨學研究所'。可是所未成而身先歿。”董作賓是否作如此想,已無從查證,而不幸於1962年去世卻是實情。這一年走在他前面的“中央研究院”老熟人還有兩位,一是老上司朱家驊,另一位是同事董同龢。
遠去的甲骨學大師(2)
對於三人的死,石璋如在晚年曾以哀傷的心情說:“五十二年真是不幸的一年,有好幾位同仁過世。1月3日晚,王志維電告朱前院長於當日下午去世。朱先生是研究院奠基南港的重要人物,任期也長,對研究院有所貢獻,老同仁對他都有感情,聽說了訊息都非常難過。”時年70歲的朱家驊去世後,於5月15日安葬於陽明山。按石璋如的說法,“由於上山耗時較久,十點鐘始舉行安葬式,稍微公祭一下十點半即結束,比起胡先生簡單得多”。很顯然,與胡適比起來,朱氏的葬禮“簡單得多”的根本原因恐怕不是一個上山費力耗時可以解釋的,其背後深層的原因自是複雜。但不論如何推想,這個在民國時期政壇、學界曾呼風喚雨,威震朝野三十餘年的重量級兩棲“大鱷”,就這樣從芸芸眾生的視線中消失了。
朱家驊入葬34天後,即6月18日,史語所研究員董同龢隨之而去。“董同龢先生是我們同輩之中最聰明能幹,也最用功的人,常有自己的主張,連傅先生也說服不了他。在抗戰大後方,他還是副研究員的時候就獲得過楊銓獎學金,可見才氣之高。”這是石璋如的回憶文字,所說獲楊銓獎金之事,發生於抗戰時期在四川的李莊,那時的董同龢可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心高氣傲,大有緊隨傅斯年“目空天下士”的氣勢。可惜天妒英才,正當學術事業的盛年不幸患了肝癌,未能掙脫死神的召喚,讓後人為之扼腕長嘆。
據石璋如回憶:“到11月23日,董作賓先生也過世了,恰逢美國總統甘乃迪(按:甘迺迪)遇刺身亡日,我們說董先生是大人物,能與甘乃迪同日過世。董先生的身體底子並不壞,只是不愛運動,而且董先生既忙著《大陸雜誌》社的事,又擔任所長,去香港任教回台又擔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勸他裝假牙,但他忙到沒有空去。牙齒不好就吃不好,連帶消化不好影響建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齒的問題,身體就容易養好了。”作為同鄉兼同事,一起共事幾十年的石璋如,可謂對董作賓具有深透的了解,但世間的事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董作賓可能意識不到一個牙齒的問題竟能引來這麼多麻煩,且引得死神找上門來,最後把老命丟掉。不過,石氏之說也只是一家之言。據董作賓的兒子、曾給蔣介石當了幾十年御醫的董玉京說,董作賓在此前許多年就已患有“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塞症”和有家族性遺傳的“糖尿病”等等,正是這成堆的疾病綜合徵,導致董在不該中風的年紀就已得過一次輕癱,而且一直未能復原,直至去世。
從董玉京編寫的年表可知,在1959年,也就是董作賓從香港返台8個月後的5月10日,就“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台大醫院治療三月而愈,然自後語言即告蹇澀”。其後,董氏的身體每況愈下,直至再度心臟病復發和中風不治。前往醫院探視的石璋如等人看到:“董先生嘴巴歪了,也無法言語,當時大家醫學知識有限,均不知是何毛病,後來才曉得是中風(腦溢血)。董先生住院期間,女兒常在旁照顧,董先生經常昏迷,神志不清,連拉出屎都渾然不覺,吃得也很少,偶爾才神智清醒,還能說笑,這時症狀應該是稍有改善了,吃得也比較多。特別是11月22日,董先生清醒過來,交代了一些話,我們都稍微安了些心。沒想到23日董先生就過世了。像他平常是這麼痛快的一個人,身體要是不好,也不能拖這麼長時間,在臥病住院近八個月期間,想必受了不少罪,難受之至。”
1962年,董作賓在台北青田街寓所1962年11月23日,董作賓於台大醫院病逝。舉殯日,即以台大、“中研院”、“教育部”、親朋故舊等組成治喪委員會,其規格與胡適去世時基本相同,治喪主委同為“教育部部長”黃季陸。治喪委員會決定把胡適、董同龢等中研院學者安葬的墓地正式命名為“南港學人山”。當天公祭時,黃季陸、錢思亮、王世傑、孔德成、李濟等為主祭,蔣介石親自書寫挽額致賜。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莫德惠、葉公超以及“副總統”陳誠等大員參加,學術文化界同人哀悼,執紼者千餘人,有20餘家機構,6輛小車,4輛大車,一路浩浩蕩蕩,從殯儀館送到南港,葬於“學人山”高山之陽,與胡適墓為鄰。一代甲骨學大師就此安息在這裡。
遠去的甲骨學大師(1)
遠去的甲骨學大師
卻說在台灣的董作賓繼傅斯年出任史語所所長不久,開始主持史語所在南港建造的辦公大樓和宿舍工程事務。一晃幾年過去,面對家中人口眾多,薪水微薄,生活極為艱難的境遇,開始思慮起改變之策。正在這時,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有聘請之意,薪水高於董在台灣幾個機構服務收入的總和。連續的勞累和窮愁,董作賓身體狀況極為虛弱,很希望找個清閒的地方好好休息一段時日。時南港的工程已經完成並交付使用,董覺得無愧上司與同仁之託,便答應港大之聘,於1955年8月辭去史語所所長職,向台大請假,赴香港就任。董走後,由李濟接任所長,屈萬里任所務秘書。
董作賓儘管得到了較高的薪水和休息的空閒,但畢竟港島的學術氛圍無法與台灣比擬,且作為立志以研究甲骨文為終生職業的學者,離開了由大陸運往台灣的殷墟出土甲骨,如同魚兒離開了大海,學術生命受到嚴重製約,內心的孤獨與焦躁可想而知。1956年,董作賓在香港發表了《甲骨學前途之展望》一文,以憂傷的筆觸寫道:“展望世界,甲骨學的前途,甚是暗淡。甲骨學的沉悶,也就是中國史研究之消極停滯,茫無端緒了……”
1958年,胡適由美抵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力邀董作賓返台繼續從事以前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是心力交瘁的董作賓聽從胡氏的召喚,於1958年秋辭掉港大職位重返台北。
返回史語所的董作賓已無職務可言,亦無組可歸,只好專任台大教授,處境很是尷尬。胡適深感過意不去,經過一番苦心孤詣的琢磨權衡,終於想出了一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兩全辦法,即在史語所成立一個甲骨學研究室,由董作賓擔當主任主持工作。當時史語所內的考古館已落成,正好讓此研究室進駐並有充足空間來作甲骨文研究。對於這個微妙的方案,據石璋如說:“就編制而言,成立'室'而非'組',是因為在組織規程中,室可大可小,大者可與所平等,小者可附屬於所。不過這時我們也沒有想太多。”甲骨學研究室就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於1958年11月鳴鑼開張,其成員有原在李莊時期的屈萬里、張秉權、劉淵臨等,共同協助董作賓工作。
胡適弄出的這個方案,由於內中含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微妙關係,自然引起外界的議論與猜忌。如李敖就曾公開放言:“董作賓丟掉史語所所長以後,無組可歸,於是專門成立了一個'甲骨學研究室',這是為了脫離李濟的壓力、挽回自己面子的一個伏筆--他也預備有朝一日脫組而出,另成立'甲骨學研究所'。可是所未成而身先歿。”董作賓是否作如此想,已無從查證,而不幸於1962年去世卻是實情。這一年走在他前面的“中央研究院”老熟人還有兩位,一是老上司朱家驊,另一位是同事董同龢。
遠去的甲骨學大師(2)
對於三人的死,石璋如在晚年曾以哀傷的心情說:“五十二年真是不幸的一年,有好幾位同仁過世。1月3日晚,王志維電告朱前院長於當日下午去世。朱先生是研究院奠基南港的重要人物,任期也長,對研究院有所貢獻,老同仁對他都有感情,聽說了訊息都非常難過。”時年70歲的朱家驊去世後,於5月15日安葬於陽明山。按石璋如的說法,“由於上山耗時較久,十點鐘始舉行安葬式,稍微公祭一下十點半即結束,比起胡先生簡單得多”。很顯然,與胡適比起來,朱氏的葬禮“簡單得多”的根本原因恐怕不是一個上山費力耗時可以解釋的,其背後深層的原因自是複雜。但不論如何推想,這個在民國時期政壇、學界曾呼風喚雨,威震朝野三十餘年的重量級兩棲“大鱷”,就這樣從芸芸眾生的視線中消失了。
朱家驊入葬34天後,即6月18日,史語所研究員董同龢隨之而去。“董同龢先生是我們同輩之中最聰明能幹,也最用功的人,常有自己的主張,連傅先生也說服不了他。在抗戰大後方,他還是副研究員的時候就獲得過楊銓獎學金,可見才氣之高。”這是石璋如的回憶文字,所說獲楊銓獎金之事,發生於抗戰時期在四川的李莊,那時的董同龢可謂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心高氣傲,大有緊隨傅斯年“目空天下士”的氣勢。可惜天妒英才,正當學術事業的盛年不幸患了肝癌,未能掙脫死神的召喚,讓後人為之扼腕長嘆。
據石璋如回憶:“到11月23日,董作賓先生也過世了,恰逢美國總統甘乃迪(按:甘迺迪)遇刺身亡日,我們說董先生是大人物,能與甘乃迪同日過世。董先生的身體底子並不壞,只是不愛運動,而且董先生既忙著《大陸雜誌》社的事,又擔任所長,去香港任教回台又擔任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事情非常忙,因此同仁曾勸他裝假牙,但他忙到沒有空去。牙齒不好就吃不好,連帶消化不好影響建康。董先生要是早日治好牙齒的問題,身體就容易養好了。”作為同鄉兼同事,一起共事幾十年的石璋如,可謂對董作賓具有深透的了解,但世間的事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董作賓可能意識不到一個牙齒的問題竟能引來這麼多麻煩,且引得死神找上門來,最後把老命丟掉。不過,石氏之說也只是一家之言。據董作賓的兒子、曾給蔣介石當了幾十年御醫的董玉京說,董作賓在此前許多年就已患有“高血壓”、“心絞痛”、“心肌梗塞症”和有家族性遺傳的“糖尿病”等等,正是這成堆的疾病綜合徵,導致董在不該中風的年紀就已得過一次輕癱,而且一直未能復原,直至去世。
從董玉京編寫的年表可知,在1959年,也就是董作賓從香港返台8個月後的5月10日,就“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台大醫院治療三月而愈,然自後語言即告蹇澀”。其後,董氏的身體每況愈下,直至再度心臟病復發和中風不治。前往醫院探視的石璋如等人看到:“董先生嘴巴歪了,也無法言語,當時大家醫學知識有限,均不知是何毛病,後來才曉得是中風(腦溢血)。董先生住院期間,女兒常在旁照顧,董先生經常昏迷,神志不清,連拉出屎都渾然不覺,吃得也很少,偶爾才神智清醒,還能說笑,這時症狀應該是稍有改善了,吃得也比較多。特別是11月22日,董先生清醒過來,交代了一些話,我們都稍微安了些心。沒想到23日董先生就過世了。像他平常是這麼痛快的一個人,身體要是不好,也不能拖這麼長時間,在臥病住院近八個月期間,想必受了不少罪,難受之至。”
1962年,董作賓在台北青田街寓所1962年11月23日,董作賓於台大醫院病逝。舉殯日,即以台大、“中研院”、“教育部”、親朋故舊等組成治喪委員會,其規格與胡適去世時基本相同,治喪主委同為“教育部部長”黃季陸。治喪委員會決定把胡適、董同龢等中研院學者安葬的墓地正式命名為“南港學人山”。當天公祭時,黃季陸、錢思亮、王世傑、孔德成、李濟等為主祭,蔣介石親自書寫挽額致賜。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莫德惠、葉公超以及“副總統”陳誠等大員參加,學術文化界同人哀悼,執紼者千餘人,有20餘家機構,6輛小車,4輛大車,一路浩浩蕩蕩,從殯儀館送到南港,葬於“學人山”高山之陽,與胡適墓為鄰。一代甲骨學大師就此安息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