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他是一個倔老頭,當年“創造社”翻譯法德詩歌散文時的才華,已經蕩然無存了,只剩下當年罵“文學研究會”、罵茅盾為“群鬼”的那股橫勁了。在正定華北大學有一天,討論到進北平接管大專院校和文化部門時,讓教師都要到文管會報到,有人提議像陳寅恪,眼睛看不清楚了,身體也很衰弱,由家屬或朋友代替報到就行了。這時,成仿吾副校長用宏亮的湖南話發話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到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機關來報到,來辦理登記,一定要親自來,本人來,不得由別人代替,因為……”他特別提高了聲音說:“這是個態度問題!”這高亢的湖南話,聽起來特別刺耳,會場上鴉雀無聲。我當時內心活動很多,這是把自己當作征服者,把知識分子當成被征服者,要他們“迎降”,在文管會門口辦一個受降儀式吧?於是,我發言了。我說十月革命後,俄國知識分子可比中國知識分子凶得多,囂張得多,像巴甫洛夫,開口閉口罵布爾什維克是“匪幫”,可列寧怎麼樣呢?他隔幾天就拿著黑麵包和黑魚子醬來看望巴甫洛夫。他罵,列寧並不把他抓起來,也不同他吵,而是耐心地等他回心轉意,替蘇維埃共和國工作。我說,“這一切,值得我們大家學習”,接著又提高嗓音說:“特別是值得成校長學習!”這一句話,可把馬蜂窩給戳下了,會場上依舊是鴉雀無聲。三天後,我接到了調離華北大學的通知。
趙儷生與“征服者”成仿吾叫板兒,是在進中科院之前。而到了中科院之後,趙氏舊習不改,又不知天高地厚地與當朝一品大員叫板兒滋事,其結果像他的家鄉大多數綠林英雄一樣,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捲起鋪蓋灰頭土臉地走人。這次事件在趙的內心深處,頗有些悲劇英雄的味道,因而幾十年後回憶起來,總有那麼一點點雖敗猶榮的自豪感。而當年郭沫若的討伐檄文通過日本輾轉傳到台灣後,董作賓、李濟等人聞知,在震驚之餘自是嗤之以鼻。對此,石璋如在其回憶錄中說:“他(郭沫若)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斷殷代是奴隸社會,也就認為殷墓的殉葬者都是奴隸。可是後來田野考古的資料多了,此說法就值得商榷,但是那是過去的事了。我作殷墟C區的墓葬群,那裡的殉葬者就不是奴隸,而是軍隊,是有不同的。他被中共捧得很高,成為獨一無二的人物,他曾說遷到台灣的史語所研究人員是'拿著金飯碗討飯吃'等等。”石璋如顯然對郭氏的理論表示不滿,但他是個一輩子老實巴交的人,不便對此事說得過深過重,而其他人的評價就沒有這般客氣了。
郭沫若與董作賓的恩怨(4)
以郭沫若的戰鬥檄文發表為標誌,董作賓與郭沫若之間的交往與友誼徹底斷絕,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聯繫。1953年,董作賓編著的《殷墟文字乙編》下輯在台灣出版,該書著錄甲骨文2833片,並收錄了殷墟第十三次發掘著名的YH127坑的大批完整材料,學術價值極其重要。該著傳到大陸後,郭沫若如獲至寶,立即指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予以翻印出版,並親自為之撰寫了後記,但對編著者董作賓避而不談。偶爾談到董作賓而被外界所知的一次,是郭沫若在致原中央研究院人文和社會科學組院士、時任湖南大學文學院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信函中,郭沫若的口氣與幾年前已有了巨大變化。1953年9月23日,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
郭沫若來書……雲董某妄人,其說未可盡信。記《卜辭通纂》曾言讀董氏斷代研究例,拍案叫絕,今乃斥為妄人,鼎堂真妙人哉!
1929年,李濟(左)和董作賓(右)在安陽壓道車上楊樹達的記述有個不太為外界所知的插曲,即1927年郭沫若因發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公開向蔣開罵而遭國民政府通緝,亡命日本。在日本蝸居的小黑屋裡,郭看到朋友們寄來的材料中有董作賓《大龜四版考釋》一文,並讀到董氏對甲骨文中“某日卜某貞某事”的釋解,神情大振,當即驚嘆曰:“近時彥堂解為貞人之名,遂頓若鑿破鴻蒙”等等。未幾,郭寫信向史語所的李濟和董作賓索要資料。儘管李、董二人深知郭是當朝通緝的“欽犯”,考慮到此人在如此環境中還在堅持搞學術研究,實屬不易,於是動了惻隱之心,決定施以援手。在得到傅斯年同意後,李、董二人把尚未發表的著名的大龜四版資料借給郭氏參考。董作賓還把自己剛剛完成的一世英名之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三校稿一併寄往日本。
想不到郭沫若材料到手,置李濟不能對外發表的叮囑於不顧,立即將大龜四版的拓片編入他的《卜辭通纂》一書,並於1933年在日本用最先進的珂羅版精印出版發行,在文章的後記中以彌補的意味吹捧道:“大抵卜辭研究自羅王而外以董氏所獲為多。董氏之貢獻在與李濟之博士同開殷墟發掘之新紀元。”接下來繼續鼓吹道:“承董氏彥堂以所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三校稿本相示,已反覆誦讀數遍,既感紉其高誼,復驚佩其卓識。如是有系統之綜合研究,實自甲骨文出土以來所未有……如此快事,幾令人直欲拍案叫絕……”
此書由日本傳往中國再傳到史語所,傅斯年一看,僅史語所考古組發掘的“新獲卜辭”墨拓就用了22版之多,立即火起,盛怒之下,暴跳如雷,大罵不止,直呼“他憑什麼?”並要訴諸法律云云。後因李濟阻止而不了了之。但傅斯年仍認為這是他們沒齒難忘的大“失策”,因而“三令五申,繩為家法,嚴禁資料早泄”。這便是當年郭董交往的緣起,二人的交情由此建立。
二十幾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楊樹達接看郭沫若信時,這位與毛澤東私誼甚篤且不斷書信往來的楊老先生大概尚未意識到,既然董作賓已流亡台海孤島“殉葬”,“大龜四版”已用之完畢,“鴻蒙”已被鑿破,眼下已是江山易主,“拍案叫絕”的時代已成過去,歷史的進程自然要換作“拍案叫罵”的時代了。深受辯證唯物論精神啟蒙,並“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學問的意義”,天降大任於斯人、捨我其誰的郭鼎堂君,焉能不成為“妙人”哉?
國共兩黨分別控制台灣與大陸之後,台灣的知識分子在漸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開始寫一些回憶與總結性文章,而大陸知識界在連綿的政治風暴中,也在鴻篇巨製地書寫思想匯報與政治檢查。二者的不同正如美籍華人史家唐德剛所言:“台灣學者是唱戲抱屁股--自捧自,而大陸學界則是對著鏡子喊王八--自罵自。”1966年4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擴大會議在京舉行,時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在聽了文化部副部長石西民所作《關於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報告後,曾痛心疾首地檢討並宣布說,“幾十年來,(我)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一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學好毛主席思想,沒有用毛主席思想來武裝自己,所以,階級觀點有時候很模糊”,應該全部燒掉。最後,郭氏“很慚愧”地說:“事實上很多農民學毛主席著作比我們任何人學得都好,比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學得好得多。我們這些知識分子,誇誇其談的什麼哲學家、史學家、什麼家,簡直不成家。”
趙儷生與“征服者”成仿吾叫板兒,是在進中科院之前。而到了中科院之後,趙氏舊習不改,又不知天高地厚地與當朝一品大員叫板兒滋事,其結果像他的家鄉大多數綠林英雄一樣,最後以失敗而告終,捲起鋪蓋灰頭土臉地走人。這次事件在趙的內心深處,頗有些悲劇英雄的味道,因而幾十年後回憶起來,總有那麼一點點雖敗猶榮的自豪感。而當年郭沫若的討伐檄文通過日本輾轉傳到台灣後,董作賓、李濟等人聞知,在震驚之餘自是嗤之以鼻。對此,石璋如在其回憶錄中說:“他(郭沫若)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斷殷代是奴隸社會,也就認為殷墓的殉葬者都是奴隸。可是後來田野考古的資料多了,此說法就值得商榷,但是那是過去的事了。我作殷墟C區的墓葬群,那裡的殉葬者就不是奴隸,而是軍隊,是有不同的。他被中共捧得很高,成為獨一無二的人物,他曾說遷到台灣的史語所研究人員是'拿著金飯碗討飯吃'等等。”石璋如顯然對郭氏的理論表示不滿,但他是個一輩子老實巴交的人,不便對此事說得過深過重,而其他人的評價就沒有這般客氣了。
郭沫若與董作賓的恩怨(4)
以郭沫若的戰鬥檄文發表為標誌,董作賓與郭沫若之間的交往與友誼徹底斷絕,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聯繫。1953年,董作賓編著的《殷墟文字乙編》下輯在台灣出版,該書著錄甲骨文2833片,並收錄了殷墟第十三次發掘著名的YH127坑的大批完整材料,學術價值極其重要。該著傳到大陸後,郭沫若如獲至寶,立即指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予以翻印出版,並親自為之撰寫了後記,但對編著者董作賓避而不談。偶爾談到董作賓而被外界所知的一次,是郭沫若在致原中央研究院人文和社會科學組院士、時任湖南大學文學院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信函中,郭沫若的口氣與幾年前已有了巨大變化。1953年9月23日,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
郭沫若來書……雲董某妄人,其說未可盡信。記《卜辭通纂》曾言讀董氏斷代研究例,拍案叫絕,今乃斥為妄人,鼎堂真妙人哉!
1929年,李濟(左)和董作賓(右)在安陽壓道車上楊樹達的記述有個不太為外界所知的插曲,即1927年郭沫若因發表《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公開向蔣開罵而遭國民政府通緝,亡命日本。在日本蝸居的小黑屋裡,郭看到朋友們寄來的材料中有董作賓《大龜四版考釋》一文,並讀到董氏對甲骨文中“某日卜某貞某事”的釋解,神情大振,當即驚嘆曰:“近時彥堂解為貞人之名,遂頓若鑿破鴻蒙”等等。未幾,郭寫信向史語所的李濟和董作賓索要資料。儘管李、董二人深知郭是當朝通緝的“欽犯”,考慮到此人在如此環境中還在堅持搞學術研究,實屬不易,於是動了惻隱之心,決定施以援手。在得到傅斯年同意後,李、董二人把尚未發表的著名的大龜四版資料借給郭氏參考。董作賓還把自己剛剛完成的一世英名之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三校稿一併寄往日本。
想不到郭沫若材料到手,置李濟不能對外發表的叮囑於不顧,立即將大龜四版的拓片編入他的《卜辭通纂》一書,並於1933年在日本用最先進的珂羅版精印出版發行,在文章的後記中以彌補的意味吹捧道:“大抵卜辭研究自羅王而外以董氏所獲為多。董氏之貢獻在與李濟之博士同開殷墟發掘之新紀元。”接下來繼續鼓吹道:“承董氏彥堂以所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三校稿本相示,已反覆誦讀數遍,既感紉其高誼,復驚佩其卓識。如是有系統之綜合研究,實自甲骨文出土以來所未有……如此快事,幾令人直欲拍案叫絕……”
此書由日本傳往中國再傳到史語所,傅斯年一看,僅史語所考古組發掘的“新獲卜辭”墨拓就用了22版之多,立即火起,盛怒之下,暴跳如雷,大罵不止,直呼“他憑什麼?”並要訴諸法律云云。後因李濟阻止而不了了之。但傅斯年仍認為這是他們沒齒難忘的大“失策”,因而“三令五申,繩為家法,嚴禁資料早泄”。這便是當年郭董交往的緣起,二人的交情由此建立。
二十幾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楊樹達接看郭沫若信時,這位與毛澤東私誼甚篤且不斷書信往來的楊老先生大概尚未意識到,既然董作賓已流亡台海孤島“殉葬”,“大龜四版”已用之完畢,“鴻蒙”已被鑿破,眼下已是江山易主,“拍案叫絕”的時代已成過去,歷史的進程自然要換作“拍案叫罵”的時代了。深受辯證唯物論精神啟蒙,並“真明白了做人和做學問的意義”,天降大任於斯人、捨我其誰的郭鼎堂君,焉能不成為“妙人”哉?
國共兩黨分別控制台灣與大陸之後,台灣的知識分子在漸趨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開始寫一些回憶與總結性文章,而大陸知識界在連綿的政治風暴中,也在鴻篇巨製地書寫思想匯報與政治檢查。二者的不同正如美籍華人史家唐德剛所言:“台灣學者是唱戲抱屁股--自捧自,而大陸學界則是對著鏡子喊王八--自罵自。”1966年4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擴大會議在京舉行,時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在聽了文化部副部長石西民所作《關於社會主義文化革命》的報告後,曾痛心疾首地檢討並宣布說,“幾十年來,(我)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一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學好毛主席思想,沒有用毛主席思想來武裝自己,所以,階級觀點有時候很模糊”,應該全部燒掉。最後,郭氏“很慚愧”地說:“事實上很多農民學毛主席著作比我們任何人學得都好,比我們這些知識分子學得好得多。我們這些知識分子,誇誇其談的什麼哲學家、史學家、什麼家,簡直不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