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寧遠激戰二十七日,早晨,天聰汗皇太極率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和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薩哈廉等八旗官兵,往攻寧遠。

  時寧遠城內,遼東巡撫袁崇煥偕內鎮太監駐守,督率將士,登陴嚴防。袁崇煥指揮明軍撤進濠內,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率軍在西面,滿桂令副將祖大壽、尤世威等率軍在東面,余在四周,分守信地,整備火器,準備迎戰。城外,布列車營,前掘深濠,作為屏障,明兵都撤到濠內側安營。以「副將祖大壽為主帥,統轄各將,分派信地,相機戰守」。滿桂率援軍也在城外助守。寧遠城堅、池深、炮精、械利,誠謂「寧城三萬五千人,人人精而器器實」。袁崇煥此次固守寧遠,除「憑堅城以用大炮」外,還布兵列陣城外,同後金騎兵爭鋒。他先遣車營都司李春華,率領車營步兵1200人,掘濠以車為營,列火器為守御。

  二十八日,黎明,後金兵出現在寧遠城北崗,於灰山、窟窿山、首山、連山、南海,分為九營,形成對寧遠包圍態勢。皇太極率諸貝勒巡視陣前,說:「其地逼近城垣,難以盡力縱擊,欲稍後退,以觀明兵動靜。」於是,後金軍後撤,退到山崗背側。他的意圖是,引誘明兵趁他們後撤時發起衝鋒,使之離開自己的陣地,給後金兵創造馳騎縱擊的機會,以便全殲城外明兵,但明兵堅壘不動。

  正黃旗、鑲黃旗甲冑

  正白旗、鑲白旗甲冑

  正紅旗、鑲紅旗甲冑正藍旗、鑲藍旗甲冑明遼軍與後金軍在寧遠城,展開激烈的攻守戰。袁崇煥列重兵,陣城外,背依城牆,迎擊強敵。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和祖大壽等率精銳之師,出城東二里結營,背倚城垣,排列槍炮,士氣高漲,嚴陣待敵。皇太極見滿桂軍逼近城垣,難以馳騁縱擊,便命軍隊退依山岡,以觀察明軍動向。天聰汗皇太極欲馳進掩擊,貝勒阿濟格也欲進戰;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皆以距城近不可攻,勸上勿進,甚力」。天聰汗皇太極對於三位大貝勒的諫止,怒道:

  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

  言畢,皇太極親率貝勒阿濟格與諸將、侍衛、護軍等,向明軍馳疾進擊,衝車陣,攻步卒。諸貝勒不及披甲戴胄,倉促而從。明總兵滿桂、副將尤世威率軍迎戰,短兵相接,頗有殺傷。明遼軍與後金軍兩支騎兵,在寧遠城外展開激戰,矢鏃紛飛,馬頸相交。明總兵滿桂身中數箭,坐騎被創,尤世威的坐騎也被射傷;後金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俱受傷。兩軍士卒,各有死傷。明遼軍給後金軍以殺傷,後金軍予明車營以重創。

  明軍騎兵戰於城下,炮兵則戰於城上。袁崇煥親臨城堞指揮,「憑堞大呼」,激勵將士,並命從城上以「紅夷大炮」、「木龍虎炮」、「滅虜炮」等火器,齊力攻打。參將彭簪古以紅夷大炮擊碎八旗軍營大帳房一座,其他大炮則將「東山坡上奴賊大營打開」。明軍車營馬步官兵,不畏強敵,安營如堵,且「鱗次前進,相機攻剿」。激戰之中,後金兵死於炮火之中,明官兵倒於刀箭之下,橫屍城外,屍填濠塹。至午,皇太極以其三員驍將「受傷,退兵,至雙樹堡駐營」。

  從早晨到中午,明兵死戰不退,後金軍傷亡重大。明太監監軍劉應坤奏報稱:「打死賊夷,約有數千,屍橫滿地」。後金檔案記載:「瞬間攻破其營陣,而盡殺之。」後金貝勒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第三子薩哈廉和第四子瓦克達俱受重傷,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蒙古正白旗牛錄額真博博圖等也戰死。後金軍死傷甚多,屍填濠塹。

  寧遠比錦州,城池更堅深,兵馬更精壯,火炮更猛烈,指揮更高明,尤有袁崇煥坐鎮指揮,滿桂、祖大壽、尤世威等猛將在城外搏擊。後金兵無法靠近城池,甚至沒有攻到城下。

  經過寧遠激戰,皇太極親見袁巡撫麾下炮猛兵勇,八旗官兵傷亡慘重,命令停止進攻,撤退到雙樹鋪。後金將死者屍體,也運到這裡焚燒。

  二十九日,後金天聰汗皇太極率軍撤離寧遠,退向錦州。

  攻城者,以不克為下;守城者,以全城為上。寧遠一戰,明軍背城而陣,憑城用炮,以車營拒敵,以騎兵野戰,打退敵軍,終於獲勝。遼東巡撫袁崇煥欣喜地奏道: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驃悍。職復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此賊,一戰挫之,滿鎮之力居多。

  第三部分寧錦大捷(4)

  上文的「滿鎮」,就是總兵滿桂。「職」就是遼東巡撫袁崇煥。

  寧遠城攻守戰,皇太極攻城而不克;袁崇煥守城而全城——這就是明朝與後金寧遠激戰的結論。

  皇太極攻寧遠不克,又轉攻錦州。

  全城結局二十九日,皇太極率軍撤離雙樹堡。翌日,到錦州城下。

  先是二十八日,當後金兵在寧遠城下激戰之時,錦州的明兵趁後金軍主力西進、勢單力弱之機,突然大開城門,蜂擁衝殺出來,攻向後金大營,予敵一定殺傷。稍獲初勝之後,迅即撤退回城。後錦州戰報送到皇太極手裡,他感到寧、錦前後、腹背受敵,不得不迅速從寧遠撤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