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至是,皇太極回到錦州城外,命官兵向城舉炮、鳴角,躍馬而前。又令軍士大噪三次,才入營。以後數日,後金軍繼續圍困錦州城。白天,以萬騎往來,斷城出入;夜晚,則遍舉薪火,示警干擾。

  六月初三日,皇太極見勸降無效,準備向錦州城發起進攻。後金軍列八旗梯牌,陳火器攻具,相視四周形勢,以備明日激戰。

  初四日,凌晨,天聰汗皇太極設大營於城東南二里的教場,命數萬官兵攻打錦州城南隅,卯刻進兵,辰刻攻城,頂冒挨牌,蜂擁以戰。其他三面,列軍佯攻,牽制明兵。明軍從城上用火炮、火罐與矢石下擊,後金軍死傷眾多。後金兵冒死運車梯,強渡城濠。濠深且寬,不得渡過,擁擠濠外,遭炮轟擊,紛紛倒斃,屍積如山。皇太極無視軍兵慘死,力督攻城,必欲奪城。至午,後金兵傷亡,更倍於午前。明軍憑藉堅城深濠,從城上發射火器,後金兵無法靠近城牆。傍晚,經過一天激戰,皇太極見明軍憑依高城深塹,施放強大火力,氣候炎熱,士氣低落,攻城不下,遂命撤軍回營。

  錦州城外激戰,後金軍的損失,明總兵趙率教疏報:此役後金兵傷亡「不下二三千」。明鎮守太監紀用奏報:

  初四日,奴賊數萬,蜂擁以戰。我兵用火炮、火罐與矢石,打死奴賊數千,中傷數千,敗回賊營,大放悲聲。

  《清太宗實錄》記載:「攻錦州城南隅,因城濠深闊,難以驟拔。時值溽暑,天氣炎蒸,上憫念士卒,乃引軍還。」《舊滿洲檔》更少諱飾:

  刻有「寬溫仁聖皇帝」字樣的皇太極信牌

  此次攻打時,兵士死亡很多,大軍遂還。

  由上可見,皇太極撤軍的三個因素——城濠深、天氣熱、死傷多,其中「死傷多」是主要原因。

  初五日,凌晨,天聰汗皇太極開始從錦州撤軍。經小凌河城,拆毀明軍工事。初六日,至大凌河城,毀壞城牆,然後東去。皇太極的父汗努爾哈赤在《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曾留下遺訓:「至於攻城,當觀其勢,勢可下,則令兵攻之,否則勿攻。倘攻之不拔而回,反辱名矣!」皇太極背負「辱名」之痛,於十二日回到瀋陽。

  初六日,遼東巡撫袁崇煥上《錦州報捷疏》言:

  仰仗天威,退敵解圍,恭紓聖慮事:准總兵官趙率教飛報前事,切照五月十一日,錦州四面被圍,大戰三次三捷;小戰二十五日,無日不戰,且克。初四日,敵復益兵攻城,內用西洋巨石炮、火炮、火彈與矢石,損傷城外士卒無算。隨至是夜五鼓,撤兵東行。尚在小凌河紮營,留精兵收後。太府紀與職等,發精兵防哨外。是役也,若非仗皇上天威,司禮監廟謨,令內鎮紀與職,率同前鋒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等,扼守錦州要地,安可以出奇制勝!今果解圍挫鋒,實內鎮紀苦心鏖戰,閣部秘籌,督、撫、部、道數年鼓舞將士,安能保守六年棄遺之瑕城,一月烏合之兵眾,獲此奇捷也。為此理合飛報等因到臣。臣看得敵來此一番,乘東江方勝之威,已機上視我寧與錦。孰知皇上中興之偉烈,師出以律,廠臣帷幄嘉謨,諸臣人人敢死。大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寧錦大捷,趙率教在錦州、滿桂在寧遠,英勇作戰,立有大功。袁崇煥在報功的奏章中,力稱功勞最大的是滿桂。可見其大公無私,光明磊落。

  寧錦之戰,後金軍攻城,明遼軍堅守,凡二十五日,寧遠與錦州,以全城而結局。明人謂之「寧錦大捷」,載入中國戰爭史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