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皇太極令明使者帶回書曰:「若爾果勇猛,何不出城決戰,乃如野獾入穴,藏匿首尾,狂嗥自得,以為莫能誰何!不知獵人鍬钁一加,如探囊中物耳。想爾聞有援兵之信,故出此矜誇之言。夫援兵之來,豈惟爾等知之,我亦聞之矣。我今駐軍於此,豈僅為圍此一城?正欲俟爾國救援兵眾齊集,我可聚而殲之,不煩再舉耳!今與爾約,爾出千人,我以十人敵之,我與爾憑軾而觀,孰勝孰負,須臾可決。爾若自審力不能支,則當棄城而去,城內人民,我悉縱還,不戮一人;不然,則悉出所有金幣、牲畜,餉我軍士,我即斂兵以退。」
天聰汗皇太極此書,意在激紀太監和趙總兵,派軍出城野戰,以決雌雄;打消他們等待援兵解圍的希望;進而勸其棄城而去;抑或罄城中財物給後金,還報之以解圍撤軍。城中紀太監、趙總兵,斷然予以拒絕。
同日,明遼東巡撫袁崇煥派人送給紀用、趙率教的書信被後金兵截獲,內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云云。此信,當是袁崇煥的誆騙信,皇太極卻信以為真。
十七日,皇太極收縮對錦州城的包圍,聚兵於城西二里處結營,以防明朝來援的軍兵。
十八日,天聰汗急不可耐,「命系書於矢,射入錦州城中」。皇太極再次勸降。錦州城中的紀太監和趙總兵,對其勸降,不予理睬。
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後金軍繼續圍城。
二十五日,後金固山額真博爾晉侍衛、固山額真圖爾格副將,率援兵從瀋陽來到錦州行營,以增強攻城的兵力。
至二十六日,後金軍已圍城15日。其間:以軍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議和,不議;誘其出城野戰,不出;布局奇兵打援,不獲。時值初暑,後金官兵,暴露荒野,糧料奇缺,人馬疲憊士氣低落。
二十七日,後金軍分兵為兩部:一部繼續留駐錦州,在錦州城外鑿三道濠,加以包圍;另一部由皇太極率領官兵數萬,往攻寧遠。此前,袁崇煥軍同皇太極軍相遇激戰。
出援交鋒「錦州危困,勢在必援」。這是因為,若錦州失陷,則寧遠困危,關門動搖,京師震驚。因而,後金圍困錦州,明朝必調援兵。後金也在盤算,集中兵力圍攻錦州,明兵必來救援,誘其野戰爭鋒,發揮騎射長技,—舉殲滅明軍。袁崇煥也頭腦清醒:不發援兵,錦州危機;如發援兵,「正墮其計」。明軍援錦,易中敵計,失恃堅城,恐遭包圍。
遼東巡撫袁崇煥既要固守寧遠,又要出援錦州。首先是固守寧遠,他提出:「堅壁固壘,避銳擊惰,相機堵剿。」兵部尚書王之臣批准他的方略,下令「關外四城各當堅壁,斷不可越信(地)而遠援」。其次是出援解圍。因錦州安危,系寧遠存亡。兵部認為,「為今之計,急以解圍為主,而解圍之計,專以責成大帥為主」。天啟帝把「援錦之役」責成滿桂、尤世祿、祖大壽三將負責,其餘堅守信地。但是,總督薊遼、兵部尚書閻鳴泰題奏:「今天下以榆關為安危,榆關以寧遠為安危,寧遠又依撫臣為安危,撫臣必不可離寧遠一步。而解圍之役,宜專責成大帥。」此奏,得旨:「寧撫還在鎮,居中調度,以為後勁。」就是說,朝廷為著確保寧遠,不允許袁崇煥親自率領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軍一萬,馳援錦州。
先是,十六日,明山海總兵滿桂率援兵往錦州,過連山,到笊籬(zhàolí)山,同後金護衛運糧的偏師相遇。《清太宗實錄》記載:「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薩哈廉、豪格率偏師,往衛塔山運糧」,與明軍相遇。後金軍由六位貝勒率領,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騎兵。明兵不敢前行,徐緩後退;後金兵則緊跟,謹慎隨進。八旗軍後續部隊趕到,即分作兩翼,夾圍明軍。《三朝遼事實錄》記載:明軍在笊籬山被圍,「奮勇力戰,虜死甚眾」。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內外夾攻,拚力衝殺,突破包圍。兩軍交鋒,各有死傷。雙方互存戒心,戰鬥很快結束。明援軍回到寧遠,後金軍回到塔山。明軍援錦州,有實有虛。後者,袁崇煥計誆皇太極便是一例。同日,《清太宗實錄》記載:後金捕捉寧遠信使,截獲袁崇煥給紀太監、趙總兵的「密信」。信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我不時進兵」云云。皇太極信以為真,即收縮圍錦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明援師。
第三部分寧錦大捷(3)
十九日,袁崇煥派出奇兵,進逼擾敵。他說:「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只發奇兵逼之。」袁崇煥設奇兵四支援錦:一是,募死士200人,令其直衝敵營;二是,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驚敵營;三是,令傅以昭率舟師東出而抄敵後;四是,令王喇嘛往諭蒙古貴英恰等從北入援,牽制敵人。以上諸措施,均未見實效。
後金皇太極見誘明援軍野戰不成,錦州攻城不下,派使勸和不降,便向西移師,攻打寧遠城。
盛京皇宮(今瀋陽故宮)大清門外的文德坊和武功坊
天聰汗皇太極此書,意在激紀太監和趙總兵,派軍出城野戰,以決雌雄;打消他們等待援兵解圍的希望;進而勸其棄城而去;抑或罄城中財物給後金,還報之以解圍撤軍。城中紀太監、趙總兵,斷然予以拒絕。
同日,明遼東巡撫袁崇煥派人送給紀用、趙率教的書信被後金兵截獲,內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關,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云云。此信,當是袁崇煥的誆騙信,皇太極卻信以為真。
十七日,皇太極收縮對錦州城的包圍,聚兵於城西二里處結營,以防明朝來援的軍兵。
十八日,天聰汗急不可耐,「命系書於矢,射入錦州城中」。皇太極再次勸降。錦州城中的紀太監和趙總兵,對其勸降,不予理睬。
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後金軍繼續圍城。
二十五日,後金固山額真博爾晉侍衛、固山額真圖爾格副將,率援兵從瀋陽來到錦州行營,以增強攻城的兵力。
至二十六日,後金軍已圍城15日。其間:以軍事手段攻城,不克;以政治手段議和,不議;誘其出城野戰,不出;布局奇兵打援,不獲。時值初暑,後金官兵,暴露荒野,糧料奇缺,人馬疲憊士氣低落。
二十七日,後金軍分兵為兩部:一部繼續留駐錦州,在錦州城外鑿三道濠,加以包圍;另一部由皇太極率領官兵數萬,往攻寧遠。此前,袁崇煥軍同皇太極軍相遇激戰。
出援交鋒「錦州危困,勢在必援」。這是因為,若錦州失陷,則寧遠困危,關門動搖,京師震驚。因而,後金圍困錦州,明朝必調援兵。後金也在盤算,集中兵力圍攻錦州,明兵必來救援,誘其野戰爭鋒,發揮騎射長技,—舉殲滅明軍。袁崇煥也頭腦清醒:不發援兵,錦州危機;如發援兵,「正墮其計」。明軍援錦,易中敵計,失恃堅城,恐遭包圍。
遼東巡撫袁崇煥既要固守寧遠,又要出援錦州。首先是固守寧遠,他提出:「堅壁固壘,避銳擊惰,相機堵剿。」兵部尚書王之臣批准他的方略,下令「關外四城各當堅壁,斷不可越信(地)而遠援」。其次是出援解圍。因錦州安危,系寧遠存亡。兵部認為,「為今之計,急以解圍為主,而解圍之計,專以責成大帥為主」。天啟帝把「援錦之役」責成滿桂、尤世祿、祖大壽三將負責,其餘堅守信地。但是,總督薊遼、兵部尚書閻鳴泰題奏:「今天下以榆關為安危,榆關以寧遠為安危,寧遠又依撫臣為安危,撫臣必不可離寧遠一步。而解圍之役,宜專責成大帥。」此奏,得旨:「寧撫還在鎮,居中調度,以為後勁。」就是說,朝廷為著確保寧遠,不允許袁崇煥親自率領援兵,前往救援;而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軍一萬,馳援錦州。
先是,十六日,明山海總兵滿桂率援兵往錦州,過連山,到笊籬(zhàolí)山,同後金護衛運糧的偏師相遇。《清太宗實錄》記載:「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薩哈廉、豪格率偏師,往衛塔山運糧」,與明軍相遇。後金軍由六位貝勒率領,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騎兵。明兵不敢前行,徐緩後退;後金兵則緊跟,謹慎隨進。八旗軍後續部隊趕到,即分作兩翼,夾圍明軍。《三朝遼事實錄》記載:明軍在笊籬山被圍,「奮勇力戰,虜死甚眾」。滿桂、尤世祿奮勇而前,內外夾攻,拚力衝殺,突破包圍。兩軍交鋒,各有死傷。雙方互存戒心,戰鬥很快結束。明援軍回到寧遠,後金軍回到塔山。明軍援錦州,有實有虛。後者,袁崇煥計誆皇太極便是一例。同日,《清太宗實錄》記載:後金捕捉寧遠信使,截獲袁崇煥給紀太監、趙總兵的「密信」。信稱:「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樓山,我不時進兵」云云。皇太極信以為真,即收縮圍錦兵力,聚集於城西,以防明援師。
第三部分寧錦大捷(3)
十九日,袁崇煥派出奇兵,進逼擾敵。他說:「且寧遠四城,為山海藩籬,若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遠救,只發奇兵逼之。」袁崇煥設奇兵四支援錦:一是,募死士200人,令其直衝敵營;二是,募川、浙死卒,帶銃炮夜驚敵營;三是,令傅以昭率舟師東出而抄敵後;四是,令王喇嘛往諭蒙古貴英恰等從北入援,牽制敵人。以上諸措施,均未見實效。
後金皇太極見誘明援軍野戰不成,錦州攻城不下,派使勸和不降,便向西移師,攻打寧遠城。
盛京皇宮(今瀋陽故宮)大清門外的文德坊和武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