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皇太極的盔甲
初九日,皇太極率兵至廣寧的舊邊,命貝勒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薩哈廉、豪格率護軍精騎為前隊,攻城諸將率綿甲軍等攜雲梯、挨牌諸器械為後隊,親自同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率領大軍居中,八旗三隊,魚貫而行。後金軍行進,分為前、中、後三隊;作戰,則列為左、中、右三路。初十日,皇太極至廣寧。後金軍士捉獲明軍哨卒,經訊問得知:右屯衛以百人防守,小凌河、大凌河雖修城未竣也有兵駐防,錦州城修繕已畢、馬步卒3萬人。皇太極命乘夜進軍,輕取右屯衛城,直奔大凌河城。
十一日,後金軍由縱向的前、中、後三隊,調整為橫向的左、中、右三路——皇太極自率兩黃旗和兩白旗兵為中路,直趨大凌河城;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貝勒碩託及總兵官、固山額真等,率兩紅旗和鑲藍旗兵為右翼,直趨錦州城;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率正藍旗兵為左翼,直取右屯衛。中路皇太極軍逼近大凌河城,時城工未竣,守城兵撤往錦州。左翼莽古爾泰軍逼近右屯衛,時城工也未竣,守軍逃遁,奔向錦州。後金軍輕取大凌河、右屯衛兩城後,三路大軍,會師錦州,距城一里,四面紮營。
錦州激戰後金兵進抵錦州城外,四面紮營布兵,將錦州城嚴密包圍。時明太監紀用、總兵趙率教駐錦州,負責築城、守城。當後金兵將至時,左輔等人,撤入錦州,憑城固守,準備抵抗。沿邊小堡,也都撤兵,歸併大城,堅壁清野,合力禦敵。
錦州城,即廣寧中屯衛城,位於小凌河與哈喇河之間,北依紅螺山,南臨遼東灣,地處險要,勢踞形勝,為明關寧錦防線的前鋒要塞。先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揮曹奉修築。城周圍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1476年),都指揮王鍇增廣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1504年),參將胡忠、備御管升並城南關,周圍六里一十三步,形式若盤,俗稱之盤城。池深一丈二尺,寬三丈五尺,周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城門為四:東寧遠,南永安,西廣順,北鎮北。天啟七年(1627年)春,袁崇煥遣官督班軍繕竣錦州城。錦州城由內監紀用和總兵趙率教駐守,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為左、右翼,統兵三萬,憑城禦敵。時「總兵趙率教懲渾河、瀋陽之事,不納潰兵」。後金將收降台堡降卒二千縱還錦州,但趙率教堅拒降卒不許進城。
十二日,紀太監和趙總兵派官到後金軍大營,商談議和。先是,明軍對後金來犯,備中有虞。所謂備,就是繕城整軍,治械儲糧;所謂虞,就是夏季敵軍來犯,出乎預料。遼東巡撫袁崇煥在錦州被圍九天之前,疏稱:「無奈夾河沮洳,夏水方積,未可深入,而夷且聚兵以俟也;水潦既退,禾稼將登,況錦州諸城一築,又東虜之必爭。」即認為後金必定來攻,但約在秋稼登場、水潦退後的秋冬季。後金軍突然圍城,明朝遼軍準備不足。所以,紀太監和趙總兵遣官往皇太極大營議和,拖延時間,以待援兵。
紀用和趙率教派出守備一員、千總一員,縋城而下,到金大營,談判講和。皇太極冀望錦州不戰而降,輕取勝利,便以禮接待來使。皇太極對錦州來使強硬地表示:「爾欲降則降,欲戰則戰!」並給紀用、趙率教寫了回書,稱:「或以城降,或以禮議和。」信帶回後,遲不見復。皇太極下令攻城,錦州激戰,終於爆發。
明軍使用的
四眼鐵火銃
同日,中午,開始錦州攻守激戰。此戰,明總兵趙率教奏報:後金軍「分兵兩路,抬拽車梯、挨牌,馬步輪番,交攻西、北二面。太府紀用同職及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躬披甲冑,親冒矢石,力督各營將領,並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自辰至戌,打死夷屍,填塞滿道。至亥時,奴兵拖屍,赴班軍採辦窯,(以)木燒毀,退兵五里,西南下營」。《清太宗實錄》記載:「午刻,攻錦州城西隅。垂克,明三面守城兵來援,火炮、矢石齊下。我軍遂退五里而營。遣官調取瀋陽兵。」皇太極初戰失利,派人到瀋陽調兵增援。
是日,後金軍攻城不下,受到重大的損失,後退五里結營。城裡與城外,議和與兵鋒,爾來我往,交替進行。
十三日,凌晨,後金以騎兵圍城,環城而行,卻不敢靠近城垣。皇太極三次派遣使者到城下說降,都被趙率教拒之城外。趙率教站立城上,對城下的後金使者說:「城可攻,不可說也!」皇太極得報後,傳令攻城。後金兵攻城,增加傷亡,別無所獲。皇太極再發勸降書,用箭射到城裡,連射數封信,城裡無反響。
第三部分寧錦大捷(2)
和戰交替前面已述,後金包圍錦州之後,錦州城守太監紀用、總兵趙率教,就派人前往後金軍大營進行和談。皇太極立即回應,遣二位使者還,並帶回書信。談和未果,繼之以兵。皇太極圍城兩日,攻城不下。進攻不利,繼之以和。
十五日,皇太極「遣使至明錦州太監紀用處,往返議和者三」。太監紀用亦遣使隨往,提出後金派使臣到城中面議。皇太極命綏占、劉興治往議,但錦州城閉門不納。
十六日,明太監紀用遣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又到皇太極帳下,言「昨因夜晦,未便開城延入,今日可於日間來議」。皇太極或求和心切,並等待援兵,再遣前二人,隨明使臣,回錦州城,但明軍仍閉城不納。且趙率教憑城堞高喊:「汝若退兵,我國自有賞賚!」又令二使臣隨同綏占、劉興治赴皇太極大營。
初九日,皇太極率兵至廣寧的舊邊,命貝勒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薩哈廉、豪格率護軍精騎為前隊,攻城諸將率綿甲軍等攜雲梯、挨牌諸器械為後隊,親自同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率領大軍居中,八旗三隊,魚貫而行。後金軍行進,分為前、中、後三隊;作戰,則列為左、中、右三路。初十日,皇太極至廣寧。後金軍士捉獲明軍哨卒,經訊問得知:右屯衛以百人防守,小凌河、大凌河雖修城未竣也有兵駐防,錦州城修繕已畢、馬步卒3萬人。皇太極命乘夜進軍,輕取右屯衛城,直奔大凌河城。
十一日,後金軍由縱向的前、中、後三隊,調整為橫向的左、中、右三路——皇太極自率兩黃旗和兩白旗兵為中路,直趨大凌河城;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貝勒碩託及總兵官、固山額真等,率兩紅旗和鑲藍旗兵為右翼,直趨錦州城;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率正藍旗兵為左翼,直取右屯衛。中路皇太極軍逼近大凌河城,時城工未竣,守城兵撤往錦州。左翼莽古爾泰軍逼近右屯衛,時城工也未竣,守軍逃遁,奔向錦州。後金軍輕取大凌河、右屯衛兩城後,三路大軍,會師錦州,距城一里,四面紮營。
錦州激戰後金兵進抵錦州城外,四面紮營布兵,將錦州城嚴密包圍。時明太監紀用、總兵趙率教駐錦州,負責築城、守城。當後金兵將至時,左輔等人,撤入錦州,憑城固守,準備抵抗。沿邊小堡,也都撤兵,歸併大城,堅壁清野,合力禦敵。
錦州城,即廣寧中屯衛城,位於小凌河與哈喇河之間,北依紅螺山,南臨遼東灣,地處險要,勢踞形勝,為明關寧錦防線的前鋒要塞。先是,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揮曹奉修築。城周圍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1476年),都指揮王鍇增廣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1504年),參將胡忠、備御管升並城南關,周圍六里一十三步,形式若盤,俗稱之盤城。池深一丈二尺,寬三丈五尺,周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城門為四:東寧遠,南永安,西廣順,北鎮北。天啟七年(1627年)春,袁崇煥遣官督班軍繕竣錦州城。錦州城由內監紀用和總兵趙率教駐守,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為左、右翼,統兵三萬,憑城禦敵。時「總兵趙率教懲渾河、瀋陽之事,不納潰兵」。後金將收降台堡降卒二千縱還錦州,但趙率教堅拒降卒不許進城。
十二日,紀太監和趙總兵派官到後金軍大營,商談議和。先是,明軍對後金來犯,備中有虞。所謂備,就是繕城整軍,治械儲糧;所謂虞,就是夏季敵軍來犯,出乎預料。遼東巡撫袁崇煥在錦州被圍九天之前,疏稱:「無奈夾河沮洳,夏水方積,未可深入,而夷且聚兵以俟也;水潦既退,禾稼將登,況錦州諸城一築,又東虜之必爭。」即認為後金必定來攻,但約在秋稼登場、水潦退後的秋冬季。後金軍突然圍城,明朝遼軍準備不足。所以,紀太監和趙總兵遣官往皇太極大營議和,拖延時間,以待援兵。
紀用和趙率教派出守備一員、千總一員,縋城而下,到金大營,談判講和。皇太極冀望錦州不戰而降,輕取勝利,便以禮接待來使。皇太極對錦州來使強硬地表示:「爾欲降則降,欲戰則戰!」並給紀用、趙率教寫了回書,稱:「或以城降,或以禮議和。」信帶回後,遲不見復。皇太極下令攻城,錦州激戰,終於爆發。
明軍使用的
四眼鐵火銃
同日,中午,開始錦州攻守激戰。此戰,明總兵趙率教奏報:後金軍「分兵兩路,抬拽車梯、挨牌,馬步輪番,交攻西、北二面。太府紀用同職及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躬披甲冑,親冒矢石,力督各營將領,並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自辰至戌,打死夷屍,填塞滿道。至亥時,奴兵拖屍,赴班軍採辦窯,(以)木燒毀,退兵五里,西南下營」。《清太宗實錄》記載:「午刻,攻錦州城西隅。垂克,明三面守城兵來援,火炮、矢石齊下。我軍遂退五里而營。遣官調取瀋陽兵。」皇太極初戰失利,派人到瀋陽調兵增援。
是日,後金軍攻城不下,受到重大的損失,後退五里結營。城裡與城外,議和與兵鋒,爾來我往,交替進行。
十三日,凌晨,後金以騎兵圍城,環城而行,卻不敢靠近城垣。皇太極三次派遣使者到城下說降,都被趙率教拒之城外。趙率教站立城上,對城下的後金使者說:「城可攻,不可說也!」皇太極得報後,傳令攻城。後金兵攻城,增加傷亡,別無所獲。皇太極再發勸降書,用箭射到城裡,連射數封信,城裡無反響。
第三部分寧錦大捷(2)
和戰交替前面已述,後金包圍錦州之後,錦州城守太監紀用、總兵趙率教,就派人前往後金軍大營進行和談。皇太極立即回應,遣二位使者還,並帶回書信。談和未果,繼之以兵。皇太極圍城兩日,攻城不下。進攻不利,繼之以和。
十五日,皇太極「遣使至明錦州太監紀用處,往返議和者三」。太監紀用亦遣使隨往,提出後金派使臣到城中面議。皇太極命綏占、劉興治往議,但錦州城閉門不納。
十六日,明太監紀用遣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又到皇太極帳下,言「昨因夜晦,未便開城延入,今日可於日間來議」。皇太極或求和心切,並等待援兵,再遣前二人,隨明使臣,回錦州城,但明軍仍閉城不納。且趙率教憑城堞高喊:「汝若退兵,我國自有賞賚!」又令二使臣隨同綏占、劉興治赴皇太極大營。